二○二○年 第四期
學術論衡:黃般若的藝術人生與筆下香江

陳冠男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


$caption
詳情 ...
最新消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出版部成立典禮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出版部於2020年11月2日正式成立,由本所常務副所長黎志添教授董理,負責統籌中國文化研究所出版之《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中國文化研究所通訊》、《二十一世紀》 、《中國語文研究》、《中國語文通訊》及《譯叢》六份期刊。除協調出版流程、校對、排版稿件,聯絡發行以外,出版部還運用網絡社交平台,公布出版信息,以期促進學術交流,擴大本所學術影響力,作出學術貢獻。

$caption
活動:中國文化研究所「嶺南文化研究計劃」 嶺南文化欣賞系列(二)──「香江遺韻:廣東書法、古琴及遺民」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嶺南文化研究計劃」在今年11月邀得廣東歷史及文化學者梁基永博士蒞臨本校為「嶺南文化欣賞系列」主講四場講座,講座系列主題為「香江遺韻:廣東書法、古琴與及遺民」,從三個歷史文化領域向中大員生講述香港承存的嶺南文化。因應疫情,講座最終改為網上直播,梁博士生動、內容豐富的演講,以及參與者的踴躍發問,促成了熾熱、深入的學術交流。梁博士出生於廣州西關,出身於清代科舉世家,廣州中山大學古典文獻學博士,廣東歷史及文化學者,著有《李文田》、《黎簡》、《清代禁毀書目考補註》等多種。他又為著名收藏家與書畫家,所藏廣東歷史文物、文獻豐碩。他曾應台灣中央研究院史語所、法蘭西學院漢學圖書館等學術機構邀請擔任訪問學者,參與鑒定藏書。近年研究方向為清代翰林文化與清遺民史料。

第一講 – 書寫嶺南:從書法形態看廣東(11月2日)

第二講 – 海濱弦歌:廣東古琴簡史(11月9日)

第三講 – 道從此入:清代翰林與香港(11月16日)

第四講 – 居遠效忠:居港清遺民史話(11月23日)

歡迎到中國文化研究所Facebook專頁重溫是次網上講座:接此

$caption
活動:「嶺南文化研究計劃」公開講座系列2020──「汪兆鏞的生平及其詩詞創作」

澳門大學鄧駿捷教授於11月28日以「汪兆鏞的生平及其詩詞創作」為題,透過ZOOM網絡平台主講中國文化研究所「嶺南文化研究計劃」公開講座系列2020。本次講座的內容分為三個部分:汪兆鏞的家學與生平、汪兆鏞的著作及其整理情況、汪兆鏞詩詞的分期和特點。

歡迎到中國文化研究所Facebook專頁重溫是次網上講座:按此

$caption
活動:「嶺南文化研究計劃」專題工作坊──清代廣東文人研究報告(一)、(二)、(三)
中國文化研究所「嶺南文化研究計劃」清代廣東文人研究小組成員透過宗教、文學、科學、翻譯、藝術等不同學科的角度,展現鴉片戰爭前後廣東文人對中西文化的態度,並定期進行專題工作坊,以便與學者同行交流。卜永堅教授及葉嘉教授於第一次專題工作坊(10月15日)分別主講「鄒伯奇(1819–1869)的生平及知識脈絡──鄒伯奇研究之一」及「『繪圖貼說, 兼繙海外』:鴉片戰爭後粵人《述報》(1884-1885)的西學取徑」。而梁基永博士及陳文妍博士於第二次專題工作坊(11月12日)分別主講「左霈日記中的清末民初省港生活」及「從洋務到維新──順德黎兆棠、黎國廉父子事跡述略」。嚴志雄教授於第三次專題工作坊(12月10日)主講「晚清廣東詩人張維屏鴉片戰爭期間所作詩初探」。

歡迎到中國文化研究所Facebook專頁重溫是次專題工作坊:按此
$caption
活動:文物館:「庚子說鼠」賀歲展覽

展覽日期:2020年6月13日至2021年1月17日

文物館由2020年6月13日起舉行 「庚子說鼠」賀歲展覽,展現老鼠在中國文化中的意涵。西元2020年歲次庚子,是農曆鼠年。老鼠屬囓齒目,是歷史最悠久的哺乳類動物之一。人們普遍認知的老鼠形象大抵負面,但事實上,這群與人類長久共存的小鄰居有頑強的適應力和強大的繁衍能力,是中國文化中「繁盛」的吉祥象徵,亦為不少人帶來創作靈感。

是次展覽精選文物館十多件與老鼠及其親戚松鼠、蝙蝠相關的藏品,包括瓷器、硯石、嶺南畫派作品等,年代自清迄今。
$caption
活動:文物館:「窯火天工: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歷代陶瓷展」
展覽日期:2020年6月13日至2021年1月17日

陶瓷在中國擁有久遠的歷史。早在一萬餘年前,先民便開始通過塑造黏土,以低溫(約600–800攝氏度)燒造,製成形形色色的「陶器」。陶器燒製經過多次改進,終以瓷土在高溫(約1250–1350攝氏度)下燒製,成為堅固耐用、防滲性能卓越的「瓷器」。是次展覽挑選文物館藏歷代陶瓷中兩百餘件精品,分批展出,力求全面展現中國陶瓷的歷史和文化。

文物館自1971年成立起便注重收藏陶瓷,迄今為止,所藏陶瓷已頗成體系。館內藏品實有賴社會各界多年的捐贈,舉要言之,如林炳炎基金會惠贈的清代官窯器、暫得樓胡惠春先生贈早期陶瓷及明清堂名款器、關善明博士及鍾棋偉先生捐贈晚清官窯、北山堂餽贈的紫砂器和石灣陶塑、淘石齋鄒紀新先生贈唐代長沙窯器,以及館友會、鄭德坤教授伉儷和北山堂合資入藏的貿易瓷器等。本次展覽希望通過這批展品,為大學的相關教學提供實物例證,並使觀眾能從陶瓷文物的角度了解文明和歷史的發展。
$caption
活動:文物館:「香港印象」展覽

展覽日期:2020年9月7日至2020年11月29日

文物館與芝加哥大學香港袁天凡、慧敏校園合辦「香港印象」展覽,展出超過一百幅刻畫香港40至70年代的畫作和相片。這次展覽除展現旖旎的維港景色及昔日的避風塘,呂壽琨、王無邪與其他藝術家的作品更描繪了香港舊時生活的點滴及人跡罕至的地方,讓我們重新發現在二十世紀的巨輪下,小城的故事和蛻變。大部分作品均為首次亮相,當中包括文物館最新入藏的50年代彩色照片。

$caption
活動:文物館:「時光藝遊舊香港」

文物館於9月底推出旅遊攻略天書《舊香港旅遊攻略》及三條網上導覽路線,分別為香港、九龍及新界。網上導覽精選了館藏40至70年代的香港風景畫和由前美國軍官巴威克、巴雷特拍攝的彩色幻燈片, 置入相關的現代香港街景中,配合旅遊攻略作更深入介紹。三條網上導覽路線共吸引4,581次觀看。

詳細內容,請瀏覽:按此

$caption
活動:文物館:「香港色香味」

文物館於9月至12月期間舉辦了「香港色香味」活動。參加者在網上活動頁面為心儀展品撰寫不少於30字的感悟後,可到文物館展廳領取「香港印象」咖啡包乙包。是次網上活動共吸引了超過80人參加。

活動頁面:按此

$caption
活動:文物館:「APRU 網上學生交流計劃」工作坊

文物館分別於2020年10月8日及11月5日為參與了「APRU 網上學生交流計劃」的國際及本地學生提供了一場別開新面的網上藝術之旅。第一場主題為“Writing of the Ultimate CV: A Death Ritual in MedievalChina”,由文物館館長姚進莊教授向來自馬來西亞和德國的外籍學生現場介紹一件墓誌銘文物,以及分享一段與墓碑雕刻師陸師傅的訪談影片,並透過ZOOM與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即場互動。第二場的主題則為 “Picturing Hong Kong through Historical Paintings &Photos”,以文物館網上展覽「時光藝遊舊香港」介紹香港的今昔與其藝術呈現,同樣設有與現場及線上學生互動的環節。兩次工作坊共吸引了近60人參加。

$caption
活動:文物館:網上講座

因應疫情發展,文物館將一系列探索40至70年代香港風景及風景畫的講座改為於網上舉行。首場為2020年10月15日由獨立研究員及策展人丁穎茵博士主講的「想像香港:藝術家眼中的太平山與獅子山」。隨後於10月24日,由中大文學院主辦、文物館及芝加哥大學香港袁天凡、慧敏校園協辦的對談「香港印象──小城故事與舊日筆跡」,則由文物館館長姚進莊教授及芝加哥大學香港袁天凡、慧敏校園行政總監馬克.巴乃軻(Mark R. Barnekow)先生主講,歷史系 Ian Morley教授主持。11月9日的講座題為「香港景觀論述與風景的視覺呈現」,由倫敦大學亞非學院亞洲藝術與文化副教授陳蓓教授主講。巴乃軻先生亦主持了同日的「藝術交談──王無邪的水墨畫歷程」,與著名畫家及中大藝術系客座教授王無邪教授進行對談。最後於11月20日,文物館中國書畫主任(副研究員)陳冠男博士主講了「以小觀大──從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品看黃般若的繪畫軌跡」為系列講座畫上句號。五個網上講座共計近7,800人次收看。

$caption
活動:文物館:「調色生活」文物館漂流明信片活動

由2020年11月19日起,文物館提供葉因泉《春之十二景冊》明信片予活動參加者,參加者將寫好祝福話語的明信片放入展廳II的收集箱後,即可抽取其他參加者留下的明信片。目前已有368人領取明信片。

$caption
活動:文物館:「博物館散步」影片系列

文物館邀請了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客席教授及名譽高級研究員丁新豹教授、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樊善標教授及香港教育大學副校長(研究及發展)呂大樂教授三位嘉賓蒞臨展廳,一邊觀賞「香港印象」展覽,一邊分享對香港風景的印象。他們的分享按主題與地區被製作成一系列的影片。影片系列於11月初開始在網上發布,至今共吸引了4,735次觀看。

$caption
活動:中國考古藝術研究計劃:「黃金為尚:歷史、交流、工藝」網上講座
蘇州博物館及文物館於2020年9月29日合辦網上講座「黃金為尚:歷史、交流、工藝」,由文物館副館長、中國考古藝術研究計劃項目主任許曉東教授主講。

講座介紹中國古代黃金藝術自商迄清近三千年的發展歷史及金器在各階段功能、造型、紋飾、工藝方面的特色,突出不同時期、同一時期不同地域/民族黃金工藝的獨特面貌及相互影響,以及作為受域外影響既早且深的黃金藝術所體現的中外藝術交流,解讀黃金成型工藝(錘鍱、鑄造)、細金工藝(珠化、累絲)以及黃金附飾工藝(貼金、錯金、鎏金、鋄金)。
$caption
活動:中國考古藝術研究計劃:「黃金為尚:歷史、交流、工藝」展覽
是次展覽由文物館副館長、中國考古藝術研究計劃項目主任許曉東教授、文物館博士後研究員童宇博士及馮尖先生負責策展,於蘇州博物館展出,展出日期由2020年9月30日至2021年1月3日。展品一百件(套)分別來自全國二十五家文博單位。

展覽分四個部分。第一部分以時間為經、地域為緯,力圖比較全面地展示自商迄清黃金藝術的發展歷程,突出不同時期以及同一時期不同地域/民族黃金藝術的獨特面貌。同時,亦試圖涵蓋黃金的諸多社會功能。第二部分重點展示黃金藝術所體現的不同地域間的文化交流。這種交流,既有成品的傳入,亦有技術、藝術元素的借鑒。既有東西的交通,亦有南北的互動,甚至同一時期廣泛地域的流布以及後代的沿襲、傳承。第三部分解析黃金工藝。第四部分展示古代黃金工藝的當代傳承。

本展覽是《中國古代黃金工藝》研究專項(第二期)的研究成果之一,研究專項由周大福珠寶金行有限公司贊助。
$caption
活動:中國考古藝術研究計劃:「雪漠玲瓏──喜馬拉雅與蒙古珍品」巡迴展

是次展覽由文物館副館長、中國考古藝術研究計劃項目主任許曉東教授策展,在長沙博物館展出,展期由2020年10月23日至2021年1月17日,是繼安徽博物院、寧波中國港口博物館之後巡迴展的第三站。展覽精選夢蝶軒及承訓堂珍藏喜馬拉雅、蒙古藏品300餘項,全面展示蒙古和喜馬拉雅地區十三世紀至二十世紀造像、唐卡之外的絢爛繽紛的飾品及宗教用品。對金、銀、綠松石、珊瑚的極致崇尚,對頭部、頸部、腰部裝飾的特別關注,以及累絲、鑲嵌等細金工藝的普遍使用,是兩地飾物的共同特徵。然而,喜馬拉雅地區飾品所體現的濃郁的藏傳佛教、印度教元素,以及飾神若人、飾人若神的天人合一理念,卻成為信仰的重要載體,凸顯其地宗教與日常的水乳交融。飾為心聲。在五色眩目之餘,亦請凝神體味珍品背後那遙遠的大漠與雪域以及生活在那裏的人們。

$caption
活動:當代中國文化研究中心:「陳靜中國歷史教學獎」(第二屆)
「陳靜中國歷史教學獎」(第二屆)於11月開始接受申請。陳靜女士(1922–1992)畢生獻身本港教育,講授科目以中國歷史為主,作育英才無數,盡心盡力,深受學生愛戴與敬重。為誌追思並發揚其遺志,其家人聯同明遠文化教育基金會捐資設立該獎,以獎勵本港中學優秀中國歷史教師,並鼓勵其作教學上之改進、研究、創新以及個人進修。

該獎由當代中國文化研究中心負責一切相關事宜,包括委任學者組成「陳靜中國歷史教學獎」管理委員會,以負責所有有關本獎項之決策,包括章則之訂定與修訂。
活動:吳多泰中國語文研究中心:中國語言學嶺南書院
中國語言學嶺南書院由粵港澳高校中文聯盟主辦,中山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和澳門大學為發起單位,旨在推動中國語言學的學術發展,為粵港澳大灣區中國語言學領域的師生提供一個交流互鑒的高端平台。

首屆書院由中山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承辦、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和中國文化研究所吳多泰中國語文研究中心聯合協辦,於2020年12月5日至14日以線上形式舉行。書院的十四場講座,涵蓋了漢語語言學各個方向,吸引來自粵港澳大灣區內外愈千人報名參加。這不僅符合了書院創辦的原意,即以區內師生為主體,同時對區外開放,也體現了院訓「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caption
活動:中國研究服務中心
中國研究服務中心與中國研究中心線上講座

中國研究服務中心和中國研究中心於2020年10月12日合辦了一場題為 “Ideologic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Members and the Mass Public” 的線上講座,由哥倫比亞大學的蔣俊彥教授主講。非民主政權的一種流行觀點是,他們主要是從那些具有狹隘的、有專制思想的人那裏吸引追隨者。蔣教授利用過去十年來在中國進行的調查,通過估算和比較中共黨員和普通公民的意識形態偏好來挑戰這一主張,並認為世界上存在不同類別的專制政體,有些會以相對開明的基礎實施統治。這些發現提醒人們不要對政治制度進行簡單二分式的描述,並強調發展中社會的現代化與民主化之間的重要張力。本次講座共吸引了近五十位聽眾,在討論期間提出了許多富有洞察力的評論和問題,引發廣泛且深入的討論。

中國研究服務中心與中國研究中心於11月19日聯合舉辦了一場線上講座,題為 “Molihua〔茉莉花〕as Cultural Text: What Can Music Bring to Chinese Studies”,由香港中文大學音樂系劉長江教授主講。《茉莉花》是中國的民歌,在中國乃至全世界都享有盛名。在這次演講中,劉教授討論了這首民歌存在的幾個重要時刻,並描述了在中國境內與海外對《茉莉花》的接受、再語境化、再象徵和資本化的不同方式。劉教授以《茉莉花》為文本和案例研究,指出音樂和聲音清晰度是理解中國音樂的情感和不斷變化的傳播方式的重要工具。
 
「反思新冠疫情──『劇情反轉』與制度較」線上講座
中國研究服務中心和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於2020年12月7日合辦題為「反思新冠疫情──『劇情反轉』與制度⽐較」的線上講座,由政治與行政學系客座教授秦暉主講。
 
新冠疫情相關資料收集
始於2019年年底的新冠疫情,在短短幾個月內席捲全球,引發了一場重大公共衛生危機,給世界各國的醫療系統、經濟發展乃至社會穩定都造成了巨大的衝擊。自疫情爆發以來,全球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正在加緊研究這場世紀瘟疫對人類社會的影響。中國研究服務中心在過去的半年內採購了數百本衛生類資料,包括衛生年鑒、衛生統計年鑒、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統計年鑒、衛生志、醫院志、防疫站志、衛生調查報告等等。這些新到的資料已經全部編目上架供學者使用。此外,中心還廣泛收集下載了中國政府各部門以及各省市衛生部門官方網站上有關疫情的資訊,並將這些資訊保存在中心的伺服器上,以方便學者調閱使用。
最新出版
  • 中國文化研究所《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71期
  • 當代中國文化研究中心《二十一世紀》2020 年10 月號,第181 期
  • 當代中國文化研究中心《二十一世紀》2020 年12 月號,第182 期
  • 翻譯研究中心《譯叢》第94 期(2020 年秋刊)
  • 吳多泰中國語文研究中心《中國語文研究》第41卷第2期
  • 吳多泰中國語文研究中心《中國語文通訊》第99卷第2期
$caption
詳情 ...
活動預告:「藝術宅」
因應疫情發展,文物館整合了書法、繪畫、古代黃金工藝等不同範疇的網上學習資源,讓大家安坐家中亦可與藝術保持聯繫。

學習平台連結:按此
$caption
活動預告:「調色生活」文物館漂流明信片活動
2020年充滿考驗,迎接未知的2021年之際,葉因泉《春之十二景冊》中溫暖的人間煙火提醒我們,不要失去對未來的美好期盼。來文物館領取《春之十二景冊》明信片,寫下祝福話語,將寫好的明信片放入展廳II書店旁的收集箱,即可抽取其他參加者留下的明信片。帶它回家後,更可為畫中人的生活添上色彩!

日期:2020年11月19日至2021年1月17日
地點:文物館展廳II書店
查詢︰eocartmuseum@cuhk.edu.hk

* 鑒於新型冠狀病毒擴散的風險,文物館於2020年12月2日起暫停開放,「調色生活」文物館漂流明信片活動亦將暫停至展廳重開。最新消息請留意文物館Facebook, Instagram 及網站公布。

** 明信片數量有限,派完即止。
$caption
活動預告:文物館紀念品及書刊網店特價銷售月
文物館將於2020年12月10日至2021年1月10日期間舉行網店特價銷售月,顧客於網店購買紀念品或書刊可享低至半價優惠。

紀念品:按此

書刊:按此

***文物館抽獎活動***
顧客有機會獲取「香港印象」咖啡乙包及葉因泉《春之十二景冊》卡片兩張(其中一張有手寫的祝福話語),獎品將與所訂貨品一併郵寄給顧客。如有任何爭議,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保留最終決定及解釋權。
$caption
活動預告:「嶺南文化研究計劃」專題工作坊——清代廣東文人研究報告(四)
中國文化研究所「嶺南文化研究計劃」清代廣東文人研究小組成員透過宗教、文學、科學、翻譯、藝術等不同學科的角度,展現鴉片戰爭前後廣東文人對中西文化的態度,並將定期進行研究報告,以便與學者同行交流。

1. 鄭觀應的道教信仰及其《中外衛生要旨》
黎志添教授 主講

2. 商、儒之間:鴉片戰爭前後的潘正煒
許曉東教授 主講

日期:2021 年1 月21 日(四)
時間:下午4 時30 分至6 時30 分
形式:網上直播(ZOOM)
語言:粵語

*網上報名:https://forms.gle/7mF4excRfyrgbH6k8
*必須報名參加,成功報名人士將收到電郵確認及網上直播連結。

聯絡我們:3943 7393 / ics-lingnan@cuhk.edu.hk
網站 : www.cuhk.edu.hk/ics/lingnan
$caption
活動預告:嶺南文化研究國際學術會議——「再論近代嶺南文化與世界:物質文 化、精神領域及情感結構」
為進一步擴展嶺南文化研究的寬度,推廣及深化嶺南文化的學術研究,加強國際學者間的合作與互動,中國文化研究所將於2021年3月5日至6日在香港中文大學舉辦嶺南文化研究國際學術會議「再論近代嶺南文化與世界:物質文化、精神領域及情感結構」,共有23名學者應邀參與,包括2名亞洲地區學者、8名中國內地學者、1名歐美地區學者及12名香港學者。是次會議將透過ZOOM進行網上直播,歡迎報名參加。

日期:2021年3月5日至6日(五、六)
時間:上午10時至下午6時
形式:網上直播 (ZOOM)

*必須報名參加,成功報名人士將收到電郵確認及網上直播連結。

聯絡我們:3943 7393 / ics-lingnan@cuhk.edu.hk
$caption
編輯委員會
主編: 黎志添
成員: 香婷婷    朱敏翎
學術論衡:黃般若的藝術人生與筆下香江
最新消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出版部成立典禮
活動:中國文化研究所「嶺南文化研究計劃」 嶺南文化欣賞系列(二)──「香江遺韻:廣東書法、古琴及遺民」
活動:「嶺南文化研究計劃」公開講座系列2020──「汪兆鏞的生平及其詩詞創作」
活動:「嶺南文化研究計劃」專題工作坊──清代廣東文人研究報告(一)、(二)、(三)
活動:文物館:「庚子說鼠」賀歲展覽
活動:文物館:「窯火天工: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歷代陶瓷展」
活動:文物館:「香港印象」展覽
活動:文物館:「時光藝遊舊香港」
活動:文物館:「香港色香味」
活動:文物館:「APRU 網上學生交流計劃」工作坊
活動:文物館:網上講座
活動:文物館:「調色生活」文物館漂流明信片活動
活動:文物館:「博物館散步」影片系列
活動:中國考古藝術研究計劃:「黃金為尚:歷史、交流、工藝」網上講座
活動:中國考古藝術研究計劃:「黃金為尚:歷史、交流、工藝」展覽
活動:中國考古藝術研究計劃:「雪漠玲瓏──喜馬拉雅與蒙古珍品」巡迴展
活動:當代中國文化研究中心:「陳靜中國歷史教學獎」(第二屆)
活動:吳多泰中國語文研究中心:中國語言學嶺南書院
活動:中國研究服務中心
最新出版
活動預告:「藝術宅」
活動預告:「調色生活」文物館漂流明信片活動
活動預告:文物館紀念品及書刊網店特價銷售月
活動預告:「嶺南文化研究計劃」專題工作坊——清代廣東文人研究報告(四)
活動預告:嶺南文化研究國際學術會議——「再論近代嶺南文化與世界:物質文 化、精神領域及情感結構」
編輯委員會
 
過去通訊
2024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版權所有
本電子通訊為中國文化研究所所擁有。因使用、誤用或依據此電子通訊的資訊而導致損失或破壞,中國文化研究所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