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一零年七月二十日 第二十四期
20 Jul 2010  Volume 24
 
      

Please send your comments to
enewsletter@fed.cuhk.edu.hk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nd Policy 教育行政與政策學系-
領導學校改善—本土的經驗研討會

     教育行政與政策學系於2010313舉辦「領導學校改善—本土的經驗」研討會。研討會主持為本系教授彭新強,三位講者包括本系系主任曾榮光教授、香港教育研究所專業顧問趙志成博士,以及本系專業顧問暨崇真書院校長張文彪博士,從學理與實踐局面分別談及本港教育政策和學校領導改進等課題。當日約有四十名來自不同學校的老師、校長參加。在研討會末段的討論部份,老師和校長都踴躍發言,就教育政策、學校架構等不同層面表達意見,分享他們在學校的實踐經驗及所面對之問題。

曾榮光教授
領導學校改善:政策實施的觀察

     2008年7月3日香港中、小學校長收到教育局發出的第13/2008 號通告,它標誌著香港學校發展、問責與改善政策(下簡稱「學校改善政策」),又進入一個新階段;新的「學校發展與問責架構」,由2008-9學年開展至2013-4學年完成,為期六年。對於學校的領導及行政人員,這就代表他們有責任把這一輪的學校改善政策在學校內切實執行。

     在政策研究領域內,政策實施可以算是近年一個拓展迅速和具規模的課題;若應用有關的研究所發展出來的概念與理論,來理解香港過去十多年來有關學校改善政策,我們不難發覺,學校改善政策在香港中、小學的實施正好到達一個轉捩點,作為學校改善政策的實際執行者,香港學校的領導及行政人員,實有必要重新檢視他們過去的實踐經驗,從而建構適切於本土的學校改善理論架構。

     自1991年發表的《學校管理新措施》(SMI),香港的學校改善政策就是一種「由上而下」 (top-down),由外至內(from outside in),以至採用外國專家的舶來架構(如一開始在SMI引用而沿用至今的Caldwell & Spinks 架構);而且是一種「一套指標適用於所有機構」(one-side-fit-all)的取向。在這種政策實施取向下,學校及其領導及行政人員就只要求完全服從於既定的指引及指標。

     事實上,在1991年SMI公佈及實施以來,香港政府的學校質素保證與改善政策,就幾經修改,而學校領導及行政人員亦必須予以「配合」及「修正」其校內的措施。實徵研究呈現,在過去十多年的政策執行過程中,香港學校的領導及行政人員,從早年的「消極抵制」或「集體猜測」(collective puzzlement),到近年的主動並創意地把有關政策指引及指標,有機地落實到學校的獨特情境。據此,我想香港的學校改善政策的實施方向,是時候轉向為:以適切於本土的經驗為基礎、由學校內部出發 (from inside out)、結合學校個別需要與狀況的取向。把學校改善政策交還到已累積十多年經驗的前線教師及領導手上,由他們去實施屬於他們自己的學校改善計劃罷。


趙志成博士
「本土化」學校改進的寶貴經驗

     講者從1998年開始,已透過大學與學校夥伴協作的計劃進行「本土化的學校改進」。首先介紹並分析多個學校改進計劃,表列不同學校改進計劃的特性、改革焦點、影響及成果,及解釋香港中文大學推行的全面改進計劃為甚麼要有整全性、互動性及有機性。這個「本土化」計劃有著以下的信念及特色:
1. 透過大學與學校的夥伴協作,結合大學的理論知識及前線教師的實踐經驗,提升教師的能量(capacity);
2. 走出本地化學校改進路向(配合改革及學校需要調校支援項目);
3. 提供整全(holistic)、互動(interactive)、有機(organic)的支援,就學校管理、課程實施、課程教學等多個層面,同步進行點、線、面的「立體式」支援;
4. 建立專業、有實力支援人員團隊(大學教授、師範教師、課程發展主任、學校校長、科主任);
5. 裝備教師成為「變革能動者」(change agent),為學校建立自我完善的文化和機制。

     計劃既提出對不同組別的學校有不同的學校改進策略,包括領導、外來專業支援、教學能量、教與學的有效策略外,更特別指出對學生的態度要求及期望皆是學校改進的關鍵。經過多年實踐,學校的改進的進路已:
1. 從找問題式的效能探究到解決問題式的改進探究;
2. 從尋找量化數據到多元化評估成果及多作質性分析;
3. 從上而下的改進到持份者協作改進;
4. 從尋找改進模式到尋找改進個案;
5. 從尋找改進專家到尋找改進團隊;
6. 從「點」的改進到「立體式」的改進。

     最後講者提出了以下六點學校改進的啟示:
1. 要本土化外來的經驗 (localization of foreign experience) ;
2. 學校改進沒有「萬應靈丹」(no one approach fits all school improvement) ;
3. 整合各項學校發展因素的化學作用與共力(the chemistry and synergy of contributing factors) ;
4. 要持續提升教師能量(the enhancement of teachers' capacity) ;
5. 以優化教與學為發展焦點 (the focus on effective teaching and learning) ;
6. 學習差異是永遠延續的挑戰 (Learning diversity is a sustained and non-stop challenge)。

張文彪博士
教育領導理論是否適用於香港的學校環境

     過去十年,香港教改頻繁,新措施層出不窮,叫學校領導忙著應付,縮班殺校的浪潮,又令學校人員岌岌自危,而校園內近年因社會和經濟的變化所出現種種的學生問題,亦令教師疲於奔命。這一切急劇轉變,為學校的領導,無論在心態和技巧方面,都帶來許多震盪,叫他們不斷反思教育意義、學校願景、權力運用、學校組織以及個人的使命及在這大環境中角色的課題,同時亦逼使他們去掌握或更新新的領導技巧,希望能在自我領導、處人、處變、領導教學,甚至推廣學校方面,發揮更好的效能。近年,林林總總的西方領導概念和理念,隨教改被引進本地,希望能幫助學校領導裝備自己,而經常被提及的,有變革領導、教學領導、教師領導、文化領導和持續發展領導等理論。究竟此等理論是否適合香港這個環境?無論從學理和實踐的角度來看,這是個很具探索價值的課題,例如在學校變革中,如要教師能投入,有參與感,各自發揮所長,又能發揮協商共力的團隊精神,領導能不照深層的文化元素,就如華人傳統文化中的由上而下,關係和諧勝於一切的取向?又如要進行教學改革,領導如何能打破傳統中以師為尊、強記背誦、師承模仿的單一教學模式,變成師生共同創造知識的新取向,都是值得考量的。學校領導在這變革的契機中,學習這些外來的領導理論,讓其開拓思想空間,但不照搬硬套,反重視文化潛藏的影響,亦按校情加以調節,因人、地、事、時等制宜,去調動教師的積極性,回應各種變革,最終造福學子,實在是當務之急!


Top

 

 

 

 

 

 

:: 專題:學院發展及迎接2012年本科課程改革
    
:: Department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課程與教學學系-
Department Retreat
    
:: Department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課程與教學學系-
A Multi-site Case Study of Assessment for Learning in ESL Writing
    
:: Department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課程與教學學系-
兩岸三地課程改革下的小學教學文化—國語文與數學課堂的研究
    
::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nd Policy 教育行政與政策學系-
領導學校改善—本土的經驗研討會
    
::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nd Policy 教育行政與政策學系- 偉倫講座教授
    
::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nd Policy 教育行政與政策學系-
中國內地大學教師的對工作的理解與工作滿意度研究
    
::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教育心理學系-
Departmental Seminars
    
::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教育心理學系- Awards
    
::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教育心理學系-
Advanced Research Methodology Workshops for Western Parts of China
    
::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教育心理學系-
Meeting Our New Colleagues
    
:: Department of Sports Science and Physical Education 體育運動科學系-
東亞運動會香港體壇創下破紀錄佳績 中大健兒攜手共創傳奇一刻
    
:: Department of Sports Science and Physical Education 體育運動科學系-
Academic Exchange
    
:: Department of Sports Science and Physical Education 體育運動科學系-
Faculty Dean's Honours List cum Faculty Exemplary Teaching Awards 2008-9
    
:: Department of Sports Science and Physical Education 體育運動科學系-
體育運動科學系校友日2010
    
:: Department of Sports Science and Physical Education 體育運動科學系-
Hong Kong Standard Chartered Marathon 2010
    
:: Department of Sports Science and Physical Education 體育運動科學系-
Knowledge Transfer Project Fund 2009-10: Creating and Sustaining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for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Continu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CPD)
    
:: Department of Sports Science and Physical Education 體育運動科學系-
The Needs to Train Up More Sports Events Organizers in Hong Kong for Future Major Events!
    
:: Department of Sports Science and Physical Education 體育運動科學系-
Learning Research at SSPE
    
:: Physical Education Unit 體育部-
中大運動代表隊於大專比賽中屢獲佳績
    
:: Physical Education Unit 體育部-
「第三十屆兩大體育節」
    
:: Physical Education Unit 體育部-
中大校隊集訓
    
:: Physical Education Unit 體育部-
中大多支球隊往海外作友誼賽
    
:: Physical Education Unit 體育部-
「香港2009東亞運動會」中大運動精英分享會
    
:: Physical Education Unit 體育部-
第二屆全港教師拍全能錦標賽2009
    
:: Physical Education Unit 體育部-
陸上划艇賽 中大賽艇摘冠
    
:: Physical Education Unit 體育部-
「身心康泰在中大」體適能測試
    
:: List of Events 學院活動-
January - May 2010 二零一零年一月至五月
    
:: List of Academic Visitors 訪問學者名錄-
January - May 2010 二零一零年一月至五月
    
:: Education Insight 教育短評-
Hong Kong Centr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HKPISA Centre)
    
:: Education Insight 教育短評-
為面對變革的香港幼兒教育獻策-從深思熟慮開始
    
:: Education Insight 教育短評-
小班教學
    
:: Scholarships, Assistantships and Awards, 2009-10
2009-10年度獎學金、助學金及獎項
    
:: Editorial Board 編輯委員:
    
Back to Summary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