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六年 第二期
活動:中國考古藝術研究中心、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合辦「《良渚玉工》學術成果發布會暨良渚文化玉器與中國古代玉器工藝學術座談會」
 

為展示良渚玉器工藝技術研究的最新成果,推動中國史前玉器工藝技術及相關問題研究,2015年10月9日上午,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考古藝術研究中心和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聯合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中國社會科學院—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考古聯合研究基地和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公共考古中心承辦的《良渚玉工》學術成果發布會暨良渚文化玉器與中國古代玉器工藝學術座談會在北京召開。

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歷史研究所、故宮博物院、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陝西省考古研究院、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良渚博物院、金沙遺址博物館、北京大學、香港中文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山東大學、首都師範大學及在京媒體代表,共60餘人參加了此次座談會。

座談會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考古研究所所長王巍研究員主持,王所長在開幕致辭中介紹了與會嘉賓和此次座談會的緣起,並提到古代手工業的研究是中國考古學研究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目前對於手工業的考古學研究尤其是古代工藝技術的研究在中國考古學研究中相對薄弱,我們需要加強這方面的研究;對於古代工藝本身的研究,不僅僅體現了先民的發明創造,同時也是中華文明內涵的一部分,且在中華文明形成和發展過程中,高等級的手工業製作、使用和分配與國家王權緊密相連,與精神層面的發展相互聯繫。《良渚玉工》將人類文化中最重要的技術、社會、精神文明三個方面,以玉器研究串聯起來,為中國玉器研究開闢了一片新的天地。

良渚文化中高等級的玉器製作,為權貴階層所控制,其大型墓葬中隨葬的眾多精美玉器,已經超過了裝飾品的層面,是一種等級和權力的象徵。由此可見,對玉器工藝和社會權力之間聯繫的探討是研究的重要部分。

良渚玉器是良渚文明的重要部分,從良渚玉器的工藝和技術上可以看出當時社會的發展狀況,在這個意義上,《良渚玉工》不僅詳細分析了琢玉工藝和技術進步,而且展示了玉器所反映出的社會分工和社會分化,這在一定程度上對考古專業成果的展示起了示範作用,值得學界推廣。同時也讓學術界之外的人,通過此書瞭解古代中國先民創造的在世界上獨具特色的玉文化。讓民眾瞭解具有東方特色的玉文化。

作為《良渚玉工》這本書主編之一的鄧聰教授在發言中詳細介紹了本書的幾點創新之處。一,將微刻技術與王權緊密相連。微刻技術在良渚玉器中極罕有,其巔峰之作集中於反山M12大墓,其中包括良渚文化的琮王、鉞王。根據以上現象,提出微刻技術應當代表了良渚文化中的王權,為當時的王者或者貴族階層所壟斷。二,良渚玉器在生產上可能存在不同階層的玉工。反山大墓以及瑤山M12的玉琮上都有大面積的凹凸面缺陷,和表面精美的微刻相比,為何會有這種精拙對立的現象呢?鄧聰教授認為這可能是玉器生產加工過程中由不同階層的玉工進行而造成的,民間玉工參與玉料的采集、初步加工,而貴族階層則掌握著高級玉器的製作,玉器表面的微刻技術是琢玉工程的最後階段,由貴族階層壟斷,不同的加工痕迹留下了階層的烙印。三、良渚王者玉器出于同一人之手的發現。通過比較反山和瑤山三件神人獸面圖像,可以看出它們複雜的加工工藝基本相近,有可能出自同一玉工之手,反映了貴族集團在玉器加工製作技術上密切的交流。四,良渚玉器價值等級遞變的發現。從玉的質量、大小、整體製作技術水平、微刻技術的有無及粗糙和精細的程度等方面比較研究可以將良渚玉器分為不同的價值等級,其背後反映了貴族階層對高等級玉器加工工藝的控制。五,在以上研究的基礎上,重新定位在東亞視角下良渚玉器的源流與地位。為中國玉器研究開闢一片新天地。

綜合起來,大致有以下兩點:

  1. 《良渚玉工》中對玉器工藝微觀的研究方法使得此書成為我國現代考古學研究進入新階段的標志,也是考古學深化研究階段的標志性成果。其研究成果將會為眾多考古研究領域提供可以借鑒和參考的經驗,為中國考古學研究的深入發展和轉型提供新的契機。
  2. 本書對良渚玉器的研究,不局限於工藝本身,將對玉器工藝背後的技術層面、社會層面和精神層面的探索都聯繫了起來,為我們今後研究玉器提供了新視角。同時,其通過借助顯微攝像技術深度挖掘考古資料信息的做法,為中國考古學進一步借助新的技術和手段,對考古資料進行第二次發掘,深度解讀資料背後的信息起到了示範作用,這一研究方法會逐漸成為考古學科在新形勢下的發展趨勢。

王巍所長在最後總結發言中提出,一:開放合作是促進學術發展的方向;二:設計好一個項目是推動研究的重要前提,同時也是推動人才建設的重要方法。三:工藝技術層面的細微研究要見人、見社會、見精神。四:新方法的開發和利用,有時候會對學科的發展有革命性的的突破。五:潛心研究是學術發展的唯一的途徑。本書是具有示範性、典範性的成果,希望在全國推廣。不僅僅是玉器的研究,其他工藝方面也可借鑒,共同促進中國古代手工業的考古研究。

(轉載自「中國考古網」2015年10月9日)

返回
袁行霈教授訪談
最新消息
香港中文大學「蔣經國基金會亞太漢學中心」、中國文化研究所聯合舉辦「第三屆中國文化研究青年學者論壇」
活動:2016年第二次「午間雅聚」──「西方地理觀的演化:16世紀地理大發現的文化與歷史淵源」
活動:2016年第三次「午間雅聚」──「全球城市新中產之自我想像:從《小時代》與新上海人談起」
活動:香港中文大學「蔣經國基金會亞太漢學中心」公開講座「香港領土型幣制的演進──以銀輔幣為中心 (1883-1919)」
活動:中國考古藝術研究中心、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合辦「《良渚玉工》學術成果發布會暨良渚文化玉器與中國古代玉器工藝學術座談會」
活動:中國考古藝術研究中心、中國考古聯合研究基地、歷史系合辦「玉器與王權誕生」研討會
活動:文物館「習古.創新」寫書法及「親親古文字」親子工作坊
活動:吳多泰中國語文研究中心協辦「粵研粵有趣──粵語研究面面觀」
活動:吳多泰中國語文研究中心學術活動
活動:當代中國文化研究中心主辦學術講座
活動:中國研究服務中心與當代中國文化研究中心合辦紀錄片放映會及導演座談會
最新出版
文物館「窯火天工: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歷代陶瓷展」展覽(2016年4月1日起)
文物館「窯火天工: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歷代陶瓷展」精選講座系列(2016年7月20日及8月26日)
編輯委員會
 
過去通訊
2024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版權所有
本電子通訊為中國文化研究所所擁有。因使用、誤用或依據此電子通訊的資訊而導致損失或破壞,中國文化研究所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