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文服務隊成員中有本地同學,有來自內地及台灣的同學,也有在外國長大的同學,當中大部分是首次接觸板間房或劏房居民。此活動旨在讓同學透過走進劏房等惡劣的居住環境,與住戶直接交流,了解他們的生活需要,從大學生的角度反思及關注香港社會的貧窮及房屋問題,加強關心社會的意識,也為居民送上一點點的關懷。這不是純粹一個探訪活動,同學在過程中也有不少反思,以下是部分同學完成探訪後的感受:
陳俊希, 本地學生, 社工系一年級生, 敬文服務隊主席
這不是我第一次探訪劏房居民,但每一次探訪都有新的體會和衝擊,因為每個居民都有不同的故事,他們故事和經歷都讓我有所觸動。面對這種惡劣的居住環境,有人會消極面對,也有人會逆來順受,但歸根究底,這班居民也是在貧富懸殊和政府缺乏支援下的受害者。作為大學生,我們應該反思現存社會結構如何導致這些惡劣居住環境的出現,而我們如何能在自己未來的事業上改變社會現況,這才是我們探訪的真正意義。
王世杰, 來自內地, 能源工程學二年級生, 敬文服務隊成員
這些在香港繁華下被忽視的一角,令我感到強烈的反差。「劏房」給我的第一感覺就如一個狹小的「鴿子籠」,劏房戶為生活的掙扎更加令人唏噓不已。這次探訪活動,我看到的只是一個粗淺的表面和令人略顯沮喪的現實,而所謂的「社會公義」以及「平等」,依我看,便是每位社會成員都能一定程度上著眼於社會的細微處,盡自己一份力,去改善,去改變。偶爾的觀察與探訪只能代表一種態度,只有社會持續地關注與付出,才是改變,才達到探訪的目的。
鄔義威, 來自台灣, 工商管理學一年級生, 敬文服務隊成員
經過這次義工活動,我對繁榮的香港有了新的認識。雖然以前一直聽說香港寸土寸金,但是當我實際去探訪所謂的劏房的時候還是頗為驚訝。有些人的家就只放了一張床,床旁邊有一條小通道,就是多個人的全部生活空間了。我當初參與探訪劏房主要是為了幫助別人,並希望更深入地了解香港。但是我想我個人的得著比所付出的更多。我感到自己現在生活的美好富足,也明白父母的供給並不是輕而易舉和理所當然的。最重要的是我學會了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