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六年 第二期
袁行霈教授訪談
二〇一六年三月三十一日,《中國文化研究所通訊》封面文章欄目邀得袁行霈教授接受訪問。袁行霈教授談起自身在北京大學求學的經歷,回顧自己的學術研究歷程,並介紹自身在北京大學國學研究院、國際漢學家研修基地和中央文史研究館的相關工作。
詳情 ...
最新消息
  • 文物館珍貴古代碑帖入選第五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
  • 中國文化教育班「國學班」現正招生
  • 中國研究服務中心「利希慎訪問學者計劃」
詳情 ...
香港中文大學「蔣經國基金會亞太漢學中心」、中國文化研究所聯合舉辦「第三屆中國文化研究青年學者論壇」
 
$caption
詳情 ...
活動:2016年第二次「午間雅聚」──「西方地理觀的演化:16世紀地理大發現的文化與歷史淵源」
2016年4月8日,中國文化研究所「午間雅聚」活動邀得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名譽高級研究員陳方正博士擔任講者,與我們分享他的新近研究成果,主題為「西方地理觀的演化:16世紀地理大發現的文化與歷史淵源」。
$caption
詳情 ...
活動:2016年第三次「午間雅聚」──「全球城市新中產之自我想像:從《小時代》與新上海人談起」

2015年4月25日,中國文化研究所「午間雅聚」活動有幸邀得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黃宗儀教授擔任講者,與我們分享其最近的研究成果,演講主題為「全球城市新中產之自我想像:從《小時代》與新上海人談起」。

$caption
詳情 ...
活動:香港中文大學「蔣經國基金會亞太漢學中心」公開講座「香港領土型幣制的演進──以銀輔幣為中心 (1883-1919)」
何漢威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兼任研究員
詳情 ...
活動:中國考古藝術研究中心、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合辦「《良渚玉工》學術成果發布會暨良渚文化玉器與中國古代玉器工藝學術座談會」
 
$caption
詳情 ...
活動:中國考古藝術研究中心、中國考古聯合研究基地、歷史系合辦「玉器與王權誕生」研討會
 
$caption
詳情 ...
活動:文物館「習古.創新」寫書法及「親親古文字」親子工作坊
 
$caption
詳情 ...
活動:吳多泰中國語文研究中心協辦「粵研粵有趣──粵語研究面面觀」
 
$caption
詳情 ...
活動:吳多泰中國語文研究中心學術活動
 
詳情 ...
活動:當代中國文化研究中心主辦學術講座
 
詳情 ...
活動:中國研究服務中心與當代中國文化研究中心合辦紀錄片放映會及導演座談會
  
$caption
詳情 ...
最新出版
  • 中國考古藝術研究中心《良渚玉工──良渚玉器工藝源流論集》(2015)
  • 吳多泰中國語文研究中心《中國語文研究》,第37卷第1期
  • 當代中國文化研究中心《二十一世紀》,2016年4月號及6月號
  • 劉殿爵中國古籍研究中心《顏師古經史注釋論叢》
  • 翻譯研究中心 Renditions no. 85
$caption
詳情 ...
文物館「窯火天工: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歷代陶瓷展」展覽(2016年4月1日起)
 
$caption
詳情 ...
文物館「窯火天工: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歷代陶瓷展」精選講座系列(2016年7月20日及8月26日)
 
$caption
詳情 ...
編輯委員會
主 編: 黎志添
成 員: 徐艷蓮 梁子煒 李潔兒 

袁行霈教授訪談
最新消息
香港中文大學「蔣經國基金會亞太漢學中心」、中國文化研究所聯合舉辦「第三屆中國文化研究青年學者論壇」
活動:2016年第二次「午間雅聚」──「西方地理觀的演化:16世紀地理大發現的文化與歷史淵源」
活動:2016年第三次「午間雅聚」──「全球城市新中產之自我想像:從《小時代》與新上海人談起」
活動:香港中文大學「蔣經國基金會亞太漢學中心」公開講座「香港領土型幣制的演進──以銀輔幣為中心 (1883-1919)」
活動:中國考古藝術研究中心、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合辦「《良渚玉工》學術成果發布會暨良渚文化玉器與中國古代玉器工藝學術座談會」
活動:中國考古藝術研究中心、中國考古聯合研究基地、歷史系合辦「玉器與王權誕生」研討會
活動:文物館「習古.創新」寫書法及「親親古文字」親子工作坊
活動:吳多泰中國語文研究中心協辦「粵研粵有趣──粵語研究面面觀」
活動:吳多泰中國語文研究中心學術活動
活動:當代中國文化研究中心主辦學術講座
活動:中國研究服務中心與當代中國文化研究中心合辦紀錄片放映會及導演座談會
最新出版
文物館「窯火天工: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歷代陶瓷展」展覽(2016年4月1日起)
文物館「窯火天工: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歷代陶瓷展」精選講座系列(2016年7月20日及8月26日)
編輯委員會
 
過去通訊
2024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版權所有
本電子通訊為中國文化研究所所擁有。因使用、誤用或依據此電子通訊的資訊而導致損失或破壞,中國文化研究所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