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二一年 第三期
活動:文物館「中國考古藝術研究計劃」講座系列2021

文物館「中國考古藝術研究計劃」十分重視推動學術交流、激發大眾對古文化的興趣。自本年2月開始,於每月最後一個周五下午4時至5時30分,定期舉辦「中國考古藝術研究計劃」講座系列,由本計劃研究人員及本地、境外最前線學者主講,分享其最新文物、考古研究成果。因應疫情,本年度至今的講座均安排在網上進行,反應熱烈。講者雖然未能跟聽眾近距離接觸,然而會後提問十分踴躍。所有講座錄影均已上載至本計劃網站、YouTube、Bilibili、Facebook,歡迎重溫: 按此

「中國考古藝術研究計劃」講座系列(五)
「比較視角下的早期中國熔模鑄藝:漢代之前的華夏及其文化邊地的冶金證據」



講座邀請中大文化管理助理教授彭鵬先生主講,於2021年6月25日舉行。彭教授主要研究古代東亞藝術、考古以及視覺和物質文化。

講者首先介紹了「失蠟法」,它通常被認為是鑄造的規範性操作,即鑄造金屬最佳甚至唯一「正確」的方法。而在彭教授的研究中,通過揭露中國青銅鑄工常不選用其所精通的失蠟工藝的現象,從而駁斥了上述錯誤的假設。對失蠟法而言,「失模」為其核心原理。作為包裹或覆蓋在蠟模上的泥範,無需分塊成形, 從模上取下並重新組裝。因此,該法也被稱為「熔模鑄造」, 這對於其他偶而替代蠟的熔融材料,是一更具兼容性的術語。

本講座對漢代之前(即早於公元前206年)的熔模鑄件進行深入考察,對比了早期中國的熔模鑄法(如失蠟鑄造的不同傳統,以及可能存在的「失鉛」法、「失繩」/「焚失」法、「失蠟和失紡」法)的技術差異,並對這些熔模工藝在中國的起源作了深入探討。

這次講座是本系列第一個英語講座,吸引了包括美國、荷蘭、馬來西亞等諸多海外聽眾。會後聽眾積極發問,線上參與人數達48人,互動踴躍,討論熱烈,氣氛融洽。


「中國考古藝術研究計劃」講座系列(六)
「漢帝國南緣的統治秩序與銅器工業的重構:湖南與越南北部的案例分析」



講座邀請中大歷史系及人類學系助理教授林永昌先生主講,於2021年7月30日舉行。林教授主要在中國大陸進行考古田野工作,結合不同的分析技術,研究商周與秦漢時期的經濟體系與社會變遷。

講座內容主要講述在漢武帝時期,漢王朝對嶺南地區發動了一系列軍事行動,將以往一直是邊緣之地的嶺南真正納入到華夏系統之中。過去對漢帝國南緣考古資料的研究,大多集中討論墓葬所見的移民與漢化以及與城址相關的問題,卻少有論及當地社會到底如何被納入到新的帝國系統之中。在這個講座中,講者介紹了在郴州(湖南南部)和河內(越南北部)的項目,其目的就是要了解在漢王朝建立前後該地區銅器生產系統的變化。同時也介紹了銅器的科技驗測分析,如何為理解政治變動與生活物資生產系統變化提供新的視角。

是次講座參加人數近200人,也是講座系列開始以來參與者來自的國家/地區最多樣化的一次,包括香港、大陸、台灣、德國、馬來西亞、荷蘭、澳門、日本、美國、法國、英國、澳大利亞。


「中國考古藝術研究計劃」講座系列(七)
「直掛雲帆濟滄海:水下考古與『南海Ⅰ號』沉船」



講座邀請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研究員孫鍵先生主講,於2021年8月27日舉行。

「南海I號」是一艘南宋時期的沉船,發現於二十世紀80年代,是一處極重要的水下文化遺產,現保存於陽江「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向公眾開放展示。

沉船船體保存較為完整,屬於中國傳統「福船」類型,是南宋時期從中國南方港口(泉州)出發、滿載貨物的貿易商船,出水文物總數超過18萬件,堪稱中國水下考古之最。其中尤以鐵器、瓷器為大宗,另有各類金、銀、銅、鉛、錫等金屬器、竹木漆器、玻璃器、人類骨骼、礦石標本以及動植物遺存等,多具有文化交流、融合的特點,是了解南宋海上貿易、文明互見的重要實物材料,證實並補充了相關歷史記載。沉船所處的「海上絲綢之路」開闢時間雖然較晚,但其輻射範圍更廣,社會影響更大, 持續時間更久。

是次講座好評如潮,參加人數達137人。觀眾對水下考古擁有濃厚的興趣,會後踴躍發問及交流,氣氛熾熱。


「中國考古藝術研究計劃」講座系列(八)
「江口沉銀遺址考古發掘的收穫與思考」



講座邀請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科技考古中心主任及江口工作站站長劉志岩先生主講,於2021 年9月30日舉行。

2016至2020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眉山市彭山區文物保護管理所,對彭山江口沉銀遺址進行了三次考古發掘,出水各類文物50,000餘件。這是國內第一次內水圍堰考古,也是第一次直接與民間傳說相印證的考古發掘。出水文物既包括來自大西政權與明代藩府的高等級文物,也包括來自民間數量眾多的金銀首飾。這些來自不同階層的文物是對明代物質文化的一次集中展示,對研究明代的政治制度、社會經濟和物質文化乃至明末清初的社會歷史走向都具有重要意義。
是次講座吸引超過100人在線參與,講座後聽眾積極參與問答環節,提高了參加者對該遺址考古發現的認知和興趣。


中國考古藝術研究計劃講座系列(九)
「從新出材料看吐蕃時期青藏高原北部與中亞、西亞之文化交流」



講座邀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仝濤博士主講, 於2021年10月29日舉行。

近年來,隨着青海烏蘭泉溝墓地、都蘭熱水血渭墓地、都蘭香日德哈日賽墓地和甘肅天祝岔山村吐谷渾王族墓地等幾處重要的唐—吐蕃時期考古遺存的系統發掘,一大批新穎稀見、且能夠清晰反映吐谷渾和吐蕃考古學文化面貌的資料得以面世,其中包括唐蕃混合風格的壁畫和彩繪漆棺、鎏金王冠、鋬指金杯、金銀棺飾、金銀覆面以及各類絲綢、珠飾等。與此同時,最近幾年來國內外各大博物館也整理和展出了一大批過去數十年間所採集的散見於吐蕃時期珍貴文物,其中包括大量絲綢、金銀器、棺板畫等,其種類、形制、內容均可與科學發掘出土的考古材料相互補充和印證。

講者分享在研究中嘗試通過對這些新出材料中帶有中亞和西亞裝飾題材和風格的器物和圖像進行分析,探討它們所反映的吐蕃文化區所吸收的薩珊、粟特乃至地中海地區的文化影響,揭示青藏高原北部地區在唐—吐蕃統治時期通過絲綢之路的文化交流狀況。

講座再次獲香港電台邀請,在《大學堂》節目中播放。

返回
悼文:敬悼史學大師、中大前副校長兼榮譽法學博士余英時教授
悼文:悼念余英時先生
悼文:悼念雷恩.汪德邁
最新消息:中國文化研究所「午間雅聚」2021 (I)
最新消息:中國文化研究所「午間雅聚」2021 (II)
最新消息:文物館金禧慶典
最新消息:「南來文人 . 人文來南——嶺南文人與百年香江文教展」
最新消息:中國文化研究所「訪問學者歡迎會」
最新消息:中國文化研究所公開講座
活動:文物館:「北山汲古——中國繪畫」展覽
活動:文物館「廣納百川:明至清中期廣東書畫選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品)第二期:清代篇」展覽
活動:文物館「萬國同風:全球化浪潮中的明清外銷瓷」展覽
活動:文物館「典雅勁健:香港中文大學藏甲骨集」(虛擬展覽)
活動:文物館「臨古思源」影片系列
活動:文物館「北山汲古──中國繪畫」古畫解謎小遊戲
活動:文物館「北山汲古──中國繪畫」研討會回顧
活動:文物館【一瞬江南】《浮世清音──晚明江南藝術與文化》選件推介影片系列
活動:文物館「廣納百川」講座系列II
活動:文物館「中秋古琴雅集」
活動:文物館金禧館慶活動
活動:文物館「廣東畫廣東話・說唱解畫」音樂節目
活動:文物館「萬國同風」週三午後講座系列
活動:文物館「古物傳心師」社交媒體貼圖
活動:文物館「陶瓷上的多元文化」
活動:2021-2022年度「文物館大使計劃」
活動:文物館「畢業典禮『即影即有』活動
活動:文物館「中國考古藝術研究計劃」講座系列2021
活動:「清代廣東外銷金屬胎畫琺瑯:以伊斯蘭地區為中心」講座
活動:「香港收藏的清代廣東琺瑯金屬胎畫琺瑯」講座
活動:「清代琺瑯與歐洲的交流互動」線上研討會
活動:吳多泰中國語文研究中心「第七屆方言語法博學論壇」
最新出版
活動預告:「南來文人.人文來南——嶺南文人與百年香江文教展」
活動預告:文物館「萬國同風」週三午後講座系列
活動預告:「文瀾博物館學論壇.青年工作坊」(第四期)
活動預告:「2021中央研究院明清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
活動預告:「中國考古藝術研究計劃」講座系列2021
活動預告:「第二屆中國語言學嶺南書院」
活動預告:「第二十五屆國際粵方言研討會」
編輯委員會
 
過去通訊
2024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版權所有
本電子通訊為中國文化研究所所擁有。因使用、誤用或依據此電子通訊的資訊而導致損失或破壞,中國文化研究所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