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二一年 第三期
最新消息:「南來文人 . 人文來南——嶺南文人與百年香江文教展」

中國文化研究所「嶺南文化研究計劃」與中大圖書館合辦

中國文化研究所「嶺南文化研究計劃」與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於2021年9月30日至2022年2月18日合辦「南來文人‧人文來南——嶺南文人與百年香江文教展」。歡迎公眾參觀,費用全免。

晚清民國一百多年,南來的廣東文人對中國傳統文化在香港的傳承和發展有深遠的影響。 人文南來,不但創辦各類學校以培育人才,結社雅集,唱和揮毫,寄情抒懷,傳遞人文精神與氣節,同時亦創辦刊物,舉行展覽,以保存及推廣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瑰寶,把濃厚的中國傳統文化氛圍與文人的風雅帶到香江。文脈南傳,經學藝文等代代相傳的國粹在此地興盛一時。是次展覽追尋香島百年以來嶺南人文的在地記憶,並記錄、展示南來嶺南文人帶來的藝文風尚與文教理念。

展覽分為四個展區:第一展區介紹二十位南來嶺南文人的生平事跡以及他們對香港文教的貢獻;第二展區展示他們在香港各地舉辦和參與活動的足跡;第三展區呈現他們在香港的文教活動及影響,包括創辦和任教的中文學校、參與的書畫文社、展覽以及發表撰述的報刊等;第四展區陳列南來文人在香港創作、編輯或出版的著述、手稿及書畫等。

我們希望藉此展覽,回顧過去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在香港的發展歷程,策勵下一代學子繼往開來,促進香港未來的中華文化和人文傳統的滋盛。
 
【展覽詳情】
日    期:2021年9月30日至2022年2月18日
展覽地點: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展覽廳
主辧單位: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嶺南文化研究計劃」及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
贊助機構:北山堂基金、旭日慈善基金
開放時間:詳見大學圖書館開放時間(網頁︰http://www.lib.cuhk.edu.hk/tc)
查    詢:3943 8740 / spc@lib.cuhk.edu.hk

大學圖書館亦將舉辦展覽講座,邀請熟悉嶺南文人發展的專家分享見解,詳情稍後於「嶺南文化研究計劃」及中大圖書館網頁公布。
返回
(左起)中國文化研究所所長唐小兵教授、香港中文大學校長段崇智教授、北山堂基金行政總裁江馨平女士、 中國文化研究所「嶺南文化研究計劃」主任黎志添教授、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館長李露絲女士
癸卯、甲辰科同人敘於香港學海書樓
區大典編《香港大學經學講義》,1930年代刊行居廉《潘蘭史像》1895年
居廉《潘蘭史像》1895年 水墨紙本立軸 124.7 × 48.5厘米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 (1973.0174) 何耀光先生、霍寶材先生、黎德先生及其他人士惠贈
悼文:敬悼史學大師、中大前副校長兼榮譽法學博士余英時教授
悼文:悼念余英時先生
悼文:悼念雷恩.汪德邁
最新消息:中國文化研究所「午間雅聚」2021 (I)
最新消息:中國文化研究所「午間雅聚」2021 (II)
最新消息:文物館金禧慶典
最新消息:「南來文人 . 人文來南——嶺南文人與百年香江文教展」
最新消息:中國文化研究所「訪問學者歡迎會」
最新消息:中國文化研究所公開講座
活動:文物館:「北山汲古——中國繪畫」展覽
活動:文物館「廣納百川:明至清中期廣東書畫選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品)第二期:清代篇」展覽
活動:文物館「萬國同風:全球化浪潮中的明清外銷瓷」展覽
活動:文物館「典雅勁健:香港中文大學藏甲骨集」(虛擬展覽)
活動:文物館「臨古思源」影片系列
活動:文物館「北山汲古──中國繪畫」古畫解謎小遊戲
活動:文物館「北山汲古──中國繪畫」研討會回顧
活動:文物館【一瞬江南】《浮世清音──晚明江南藝術與文化》選件推介影片系列
活動:文物館「廣納百川」講座系列II
活動:文物館「中秋古琴雅集」
活動:文物館金禧館慶活動
活動:文物館「廣東畫廣東話・說唱解畫」音樂節目
活動:文物館「萬國同風」週三午後講座系列
活動:文物館「古物傳心師」社交媒體貼圖
活動:文物館「陶瓷上的多元文化」
活動:2021-2022年度「文物館大使計劃」
活動:文物館「畢業典禮『即影即有』活動
活動:文物館「中國考古藝術研究計劃」講座系列2021
活動:「清代廣東外銷金屬胎畫琺瑯:以伊斯蘭地區為中心」講座
活動:「香港收藏的清代廣東琺瑯金屬胎畫琺瑯」講座
活動:「清代琺瑯與歐洲的交流互動」線上研討會
活動:吳多泰中國語文研究中心「第七屆方言語法博學論壇」
最新出版
活動預告:「南來文人.人文來南——嶺南文人與百年香江文教展」
活動預告:文物館「萬國同風」週三午後講座系列
活動預告:「文瀾博物館學論壇.青年工作坊」(第四期)
活動預告:「2021中央研究院明清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
活動預告:「中國考古藝術研究計劃」講座系列2021
活動預告:「第二屆中國語言學嶺南書院」
活動預告:「第二十五屆國際粵方言研討會」
編輯委員會
 
過去通訊
2024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版權所有
本電子通訊為中國文化研究所所擁有。因使用、誤用或依據此電子通訊的資訊而導致損失或破壞,中國文化研究所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