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銷往中東與印度的廣琺瑯」
講者:許曉東教授(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副館長、「中國考古藝術研究計劃」項目主任)
自十七世紀末開始,伴隨亞洲海上貿易的繁盛,亞美尼亞人、巴斯人、穆斯林、印度人、猶太人等相繼來到廣州,利用其溝通歐、亞的貿易網絡,進行港腳貿易,其中最重要的是經印度、巴達維亞與廣州的貿易,而商品之一即是專為印度或中東市場製作的廣琺瑯。從存世不多的這類廣琺瑯看,大都以當地流行的金屬器或玻璃器為造型,如執壺、玫瑰水噴壺、檳榔盤盒;個別取形於歐洲銀器,如大盤,但紋飾更多的是中國傳統紋樣,反映對實用功能的關注及置身多元文化背景中的使用者對各種文化因素的相容,而異域裝飾亦更能凸顯使用者與遠域的關聯。除個別有銘文顯示為某人訂製外,其餘不排除是廣州面向中東、印度市場提供的一般商品而非特別訂製的可能性。
「中國的想像? 清代廣琺瑯的西洋人物圖——兼論清宮銅胎畫琺瑯」 講者:周穎菁博士(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博士後研究員)
廣東銅胎畫琺瑯器上的西洋人物圖像,不論是題材和人物風格,相較清宮同類型的器物均更為多樣、且更富創造性。清宮從乾隆時期開始方於畫琺瑯器上出現西洋人物圖像,該是應乾隆皇帝的需求。該類人物風格有其定式,描繪主題亦僅限於若干能呼應中國意象的圖式。廣東畫琺瑯器的圖像則是應市場需要而相對豐富、不設限,其中一類西洋人物推測為廣東畫琺瑯匠吸收當時西洋人形象的特點後,創造出中國風格強烈的西洋人物形貌,與同時期歐洲人依其所認知而創作出的 「中國風」人物情景相類,此種廣東畫琺瑯匠所創繪的西洋人形象可謂中國的「西洋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