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慶祝《譯叢》創立四十週年,翻譯研究中心自2013年起舉辦「《譯叢》文學翻譯傑出講座」,邀請知名文學翻譯專家及學者出席,暢談翻譯經驗,藉此進一步走向《譯叢》的創刊目標:弘揚中國文化,為西方讀者搭建閱讀中國文學和中國人文思想的橋樑,共同體味文學翻譯的藝術魅力。 今年的講座於2015年12月16日在香港中文大學康本國際學術園舉行,翻譯研究中心特邀著名譯者霍布恩(Brian Holton)擔任演講嘉賓。翻譯研究中心「譯叢文庫」近期出版了霍布恩的譯作《剪紙》(Paper Cuts),結合這部作品的翻譯歷程,霍布恩以「譯者/幽靈作家/幽靈創作者」(Translator/Ghostwriter/Ghost Composer)為題,闡述了他對翻譯理論與策略的獨到見解。 「閱讀譯作時,我們聽到了誰的聲音?」(Whose voice we are hearing when we read a translation?)霍布恩以這一引人深思的問題開場,闡述他多年來翻譯中國文學的直接經驗與充滿啟發性的見解。演講述及作者與譯者之間的關係,保守的學術觀點認為譯者在感知原作者的思想情感後,應忠實地向讀者傳遞作品的原有信息。霍布恩則認為,譯者實際上同時扮演解讀者(interpretive personas)、幽靈作家(ghost writers)和創作者(composers)多重角色,介於原作者與既定讀者之間,譯者往往會對原作品有所取捨及加工。 無論翻譯行為的本身是以作者為中心還是以讀者為中心,是客觀的還是主觀的,譯者必須擁有主導文本的自主權和決策權。在翻譯過程中,文學作品的真正含義往往超越了語言本身,譯者對文章的解讀會在無意識的情況下根據字裡行間所隱含的內容發生變化。基於這個層面,文學翻譯可理解為一種再創造的行為,這亦可歸類為譯者的自我選擇──選擇用何種方式在何種程度上以何種的文字效果解讀作品。 講座持續兩個小時,並設置問答環節,使講者與聽眾可以深入互動交流,探討文學翻譯領域的疑問。霍布恩的精彩演講獲得了在場學者、譯者及師生的積極響應與好評。 「《譯叢》文學翻譯傑出講座」旨在提供一個高水準的互動平臺,以輕鬆自然的對話方式讓專家暢談文學翻譯的經驗及心得,與聽眾進行思想的交流,令更多譯者得到啓發。翻譯研究中心希望藉助這一方式,能夠更好地推動中國文學的英譯,有效提高文學翻譯的水準。 本場講座的精彩視頻可於翻譯研究中心的網頁上觀看:http://www.cuhk.edu.hk/rct/renditions/public_lecture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