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衡書院二月二十日的高桌晚宴請來香港突破機構榮譽總幹事蔡元雲醫生,分享怎樣才能真正服務有需要的人。5‧12汶川地震後,由蔡醫等組成的培訓小組進入災區,關懷失去獨生子女的父母、喪失父母的孤兒及因災害傷殘的市民,為他們提供灾後心理調節輔導,從無形的心理、社交、精神層面,醫治心靈創傷,支持災民建立信心重建新生活。
蔡醫強調「願景」(Vision)的力量:有願景的人能望向別人看不見的未來,敞開心扉來看世界,因而能看見不可見的,而不是短視的只聚焦個人的所需所得。他認為每個人都應注重自己的內在需要——心理上、精神上、心靈上,這才是生命的本質所在。沒有遠見,人就沉淪。即使整天忙忙碌碌,可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為何而做的話,是「失去靈魂的卓越」。
蔡醫分享了一則在北川改變他生命的故事:有一次,蔡醫的兒子蔡暉明在一所棄置的學校,遇上映秀鎮一個三十多歲的男士,他已經有兩個星期不敢睡覺,每次睡覺時,總會想起親眼目睹自己的村子突然塌下,他的父親、母親、妻子及六歲的兒子活活地埋葬在瓦堆中。蔡暉明看見該男士的情況嚴重,便邀請蔡醫陪同再次探望他。蔡醫握著那個男士的手,耐心聆聽,身同感受,但不懂得說甚麼話回應。臨走時,男士提出一個讓蔡醫十分驚訝的要求,原來他想喊蔡醫一聲「爸爸」。蔡醫雙手抱著他,讓他喊一聲「爸爸」。蔡醫兒子告訴那個男士,蔡醫是自己的親爸爸,那個男士馬上抱著他,高興地說:「那你不就是我哥哥?」蔡醫明白到雖然那個男士身體受傷、物質缺乏,但是他最需要的不是物質支持,最需要的是關懷。「同理心」(Compassion)就是要痛人所痛,悲人所悲。人是珍貴的有情生命,不是數字,更非項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