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二三年 第四期
學術論衡:China through the European Nose* (只提供英文版本)
Xuelei Huang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ICS Visiting Fellowship Programme 2023)
$caption
詳情 ...
最新消息:「嶺南文化與世界」研討會暨 明代至民國廣東文人士紳古籍書畫 數位典藏啟動禮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嶺南文化研究計劃」建立了明代至民國廣東文人士紳古籍書畫數位典藏(下稱「廣東文人數位典藏」),為全球首個以廣東文人士紳為核心的研究型數位典藏。廣東文人數位典藏收錄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及圖書館豐富難得的廣東遺珍,並運用細讀多種文獻資料的方式整理文人士紳檔案資料。通過數位化、可視化的方式,廣東文人數位典藏保存及展示廣東文人士紳傳記信息與珍貴的文物典籍,從嶄新的角度重溫明代至民國廣東文化菁英綻放的魅力與光彩,弘揚廣東文化,展現廣東本有的璀璨人文精神,以啟來者。就此,中國文化研究所已於2023年11月23至25日圓滿舉行「嶺南文化與世界」研討會暨明代至民國廣東文人士紳古籍書畫數位典藏啟動禮,於線上及線下同步進行。
$caption
詳情 ...
最新消息:嶺南文化研究計劃第二屆「嶺南文化研究論文獎」
提交日期:2023年8月1日至12月31日

「嶺南文化研究論文獎」旨在推動國際嶺南文化學術研究,以鼓勵海內外在讀博士生及博士後研究員在嶺南文化領域進行深入研究。
$caption
詳情 ...
最新消息:第十屆「中國文化研究青年學者論壇」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蔣經國基金會亞太漢學中心 合辦

截止日期:2024年1月8日
$caption
活動報告:中國文化研究所「午間雅聚」
  • 禤駿遠先生:清末與今日中國
  • 鄒穎文女士:《海角嚶鳴: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蘇文擢致何叔惠函牘》述介
$caption
詳情 ...
活動報告:中國文化研究所訪問學者歡迎會
於新的學年,中國文化研究所有幸邀得7位訪問學者,分別是:1. 饒宗頤訪問學人:美國芝加哥大學的夏含夷(Edward L. Shaughnessy)教授;經中國文化研究所訪問學人計劃到訪:2. 美國芝加哥羅耀拉大學的阿琳娜(Elena Valussi)教授、3. 意大利威尼斯大學的榮思彬(Sabrina Rastelli)教授;經近代中國研究訪問學者計劃到訪:4. 中國南京大學的鄧燕華教授;經亞太漢學中心「青年學者訪問計劃2023」到訪:5. 美國維珍尼亞大學的陳鐵峰(Matthew Chin)教授、6. 新加坡國立大學的劉遙教授、7. 中國蘇州大學的王勝宇教授。

為歡迎新到訪的訪問學者,讓他們與中大學者互相認識和交流學術心得,本所在2023年10月4日舉辦了訪問學者歡迎會。有賴當日的好天氣,有超過30位中大學者於本所中庭出席歡迎會。
$caption
活動報告:中國文化研究所饒宗頤訪問學人講座2023
讀如字:出土文獻整理的釋讀原則
夏含夷教授 主講

本年度饒宗頤訪問學人——夏含夷(Edward L.Shaughnessy)教授的第二場公開講座於2023年10月12日假大學圖書館地下研討室舉行。是次講題為「讀如字:出土文獻整理的釋讀原則」,以普通話發表,超過80人參與。夏教授在講座上首先提出現代學者多以「古今字」、「假借字」及「形近字訛」的方法將出土文獻的文字隸定和破讀為通行文字,繼而舉出大量例子,印證這些方法未必時時適用,最後提出「讀如字」這一釋讀方法,建議以「實事求是」的態度對待出土文獻。
$caption
活動報告:中中國文化研究所訪問學人計劃公開講座2023
  • 阿琳娜教授:四川宗教空間之混合性、靈活性及包容性:今昔田野考察之反思
  • 榮思彬教授:變化的力學:10 和11 世紀的中國瓷器及其美學
$caption
詳情 ...
活動報告:中國文化體驗系列
最是無情帝皇家
禤駿遠先生 主講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傳統中國社會秩序的形象化描述,意思是各歸其位,各司其職。那麼,在「君是父、臣是子」的帝皇之家,家庭傳承和國家命運緊密交織,會是一個怎樣的故事?中國文化研究所有幸邀得禤駿遠先生主講五節名為「最是無情帝皇家」講座,以中國經典名著《孫子兵法》分析四件具代表性的帝位傳承歷史個案,探討中國古代的傳統智慧對現代家族傳承的啟示。講座於2023年11月3日至12月1日晚上假大學圖書館地下研討室舉行,共有大約80名參加者。
$caption
活動報告:「學海書樓與香江文教」學術研討會
由中國文化研究所當代中國文化研究中心及學海書樓聯合主辦、北山堂基金贊助的「學海書樓與香江文教」學術研討會已於2023年10月13日於中大祖堯堂圓滿舉行。研討會榮幸邀請到13位來自中國內地、香港,以及新加坡的專家學者,討論香江之文化薪傳,兼賀書樓百年慶典。

 
$caption
詳情 ...
活動報告:蔣經國基金會亞太漢學中心
訪問學者講座系列

蔣經國基金會亞太漢學中心有幸邀得三位獲「青年學者訪問計劃2023」支持的學者發表演講,與中大學生、教職員,以及公眾人士分享研究所得。
$caption
詳情 ...
活動報告:吳多泰中國語文研究中心
第二屆京港澳高校中文學科研究生論壇
中國語言學的理論前沿與實踐探索

「第二屆京港澳高校中文學科研究生論壇:中國語言學的理論前沿與實踐探索」在2023年11月17至18日於香港中文大學(下稱「中大」)舉行,由中大中國語言及文學系主辦;北京師範大學(下稱「北師大」)文學院、澳門大學(下稱「澳大」)中國語言文學系、中大中國文化研究所吳多泰中國語文研究中心協辦,是中大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六十周年系慶活動之一。共有來自三所高校的12位研究生作報告(包括來自中大的黃錦鵬、羅琴芹、曾綉薇和鄭子鑫,來自北師大的劉昕曜、田海丁、王鉑和朱光鑫,來自澳大的叢冠良、戴瑜殷、董文琪和林諾疑),5位教授擔任主持人(包括來自中大的鄧盾教授、郭必之教授和孫葉楠教授,來自北師大的張維佳教授和來自澳大的張璟瑋教授),並進行現場點評。
$caption
詳情 ...
最新出版
  • 《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77期(2023年7月)
  • 《二十一世紀》2023年10月號,第199期
  • 《二十一世紀》2023年12月號,第200期
詳情 ...
活動預告:第十六屆研究生「現代與當代中國」研討班
「中國土地:1900 – 2024」

日期:2024年1月4日至5日
時間:上午9:00 – 下午5:30
語言:中文及英文
地點: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東翼二樓活動室
合辦:中國文化研究所、蔣經國基金會亞太漢學中心、中國研究中心
$caption
活動預告:中國文化研究所「中國文化體驗系列」
「南音藝粹承傳」

阮兆輝教授為資深粵劇表演藝術家,七歲從藝,拜名伶麥炳榮為師,更精研廣東說唱之南音,是少數可以跨行當演出的戲曲藝人。中國文化研究所有幸邀請阮教授於2024年春講授「南音藝粹承傳」,教導南音說唱的基礎知識,並於課堂上示範演唱以及講解唱法。活動與中大音樂系中國音樂研究中心合辦,取址中大許讓成樓 304室,共十堂,於2024年1月25日至3月28日期間舉行。
$caption
活動預告:吳多泰中國語文研究中心
「中大芝大句法語義工作坊」

「中大芝大句法語義工作坊」由中國文化研究所吳多泰中國語文研究中心主辦,中大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協辦,將於2024年3月4至5日在中大舉行,工作坊詳情可瀏覽https://www.cuhk.edu.hk/ics/clrc/
活動預告:當代中國文化研究中心
第五屆「陳克文中國近代史講座」

中國文化研究所當代中國文化研究中心將於2024年3月舉辦第五屆「陳克文中國近代史講座」,榮幸邀請到華東師範大學資深教授、清華大學國際與地區研究院歐亞研究中心主任、美國伍德羅.威爾遜國際學者中心資深研究員沈志華教授蒞臨中大作兩場演講,歡迎各界人士踴躍參與。詳情如下:

【公開講座】
「中朝蘇三角關係的歷史脈絡(1921 – 1991)」
日期:2024年3月11日(星期一)
時間:下午4:00 – 6:30(茶點招待設於下午3:30)
地點:香港中文大學康本國際學術園LT2演講廳

【座談會】
「朝鮮半島安全結構的變遷(1970 – 1990年代)」
講者:沈志華教授、李丹慧教授、牛軍教授
日期:2024年3月15日(星期五)
時間:下午4:00 – 6:30
地點:香港中文大學鄭裕彤樓LT1A演講廳

報名連結:https://forms.gle/vXyd1dMnH6PtTVcq7
查詢:3943 5976 / rcccc@cuhk.edu.hk
$caption
學術論衡:China through the European Nose* (只提供英文版本)
最新消息:「嶺南文化與世界」研討會暨 明代至民國廣東文人士紳古籍書畫 數位典藏啟動禮
最新消息:嶺南文化研究計劃第二屆「嶺南文化研究論文獎」
最新消息:第十屆「中國文化研究青年學者論壇」
活動報告:中國文化研究所「午間雅聚」
活動報告:中國文化研究所訪問學者歡迎會
活動報告:中國文化研究所饒宗頤訪問學人講座2023
活動報告:中中國文化研究所訪問學人計劃公開講座2023
活動報告:中國文化體驗系列
活動報告:「學海書樓與香江文教」學術研討會
活動報告:蔣經國基金會亞太漢學中心
活動報告:吳多泰中國語文研究中心
最新出版
活動預告:第十六屆研究生「現代與當代中國」研討班
活動預告:中國文化研究所「中國文化體驗系列」
活動預告:吳多泰中國語文研究中心
活動預告:當代中國文化研究中心
 
過去通訊
2024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版權所有
本電子通訊為中國文化研究所所擁有。因使用、誤用或依據此電子通訊的資訊而導致損失或破壞,中國文化研究所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