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六年 第一期
香港中文大學饒宗頤訪問學人講座2016──袁行霈教授主講:「詩意畫的空間及其限度──以明人的作品為中心」
香港中文大學於2013年得到饒宗頤及其家人的信任和支援,惠允大學於中國文化研究所設立「饒宗頤訪問學人計劃」。今年,中心很榮幸邀得袁行霈教授擔任饒宗頤訪問學人。


袁行霈教授生於山東濟南,原籍江蘇武進。現為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人文學部主任、國學研究院院長、國際漢學家研修基地主任及《國學研究》主編。袁教授亦擔任中央文史研究館館長、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副主席、國家教育改革諮詢委員會委員、第八屆及第九屆全國政協常委及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等。袁教授的主要著作有《中國詩歌藝術研究》、《中國文學概論》、《陶淵明研究》、《陶淵明集箋注》、《中國文學史綱要》(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卷、元代卷)(主編)、《中國詩學通論》(合著)、《魏晉南北朝文學史參考資料》(主編)、《當代名家學術思想文庫·袁行霈卷》、《唐詩風神及其他》、《盛唐詩壇研究》(合著)、《中國文學史》(主編)、《中華文明史》(主編)及《中國地域文化通覽》(主編)等。


袁教授於2016年3月23日主持公開講座,題為「詩意畫的空間及其限度:以明人的作品為中心」。講座概要如下(詳細可參考袁教授近作,「詩意畫的空間及其限度:以明人的作品為中心」,發表於《文學遺產》2016年第1期):

袁教授以明朝人的詩意畫為中心,舉明代杜堇、陸治、項聖謨,以及《唐詩五言畫譜》、《明解增和千家詩》為例,以詩意畫與詩歌原作加以比較,進而探討這類繪畫的得失。

袁教授談到,杜堇的詩意畫以《九歌圖卷》和《古賢詩意圖卷》為代表。《九歌》描寫楚國民間祭祀的諸神,根據《九歌》詩意,用繪畫來表現的空間其實很大,如果把祭祀的場景、氣氛連同諸神的面貌表情一併描繪出來,可以收到很好的繪畫效果。而脫離了祭祀的背景,孤立描繪諸神,便難以傳達原詩的意味了。杜堇恰恰因為省略了背景,而未能收到更好的效果。而在《古賢詩意圖》的《飲中八仙歌》中,八仙本是各自孤立的,杜堇將他們組織到同一幅圖畫中,頗費經營。八仙醉態各異,不僅切合詩歌對他們的描寫,而且線條流暢,趣味盎然,富有想像力。這幅畫拓展了原詩的意趣,為詩意畫樹立了一個很高的尺規。

陸治詩意畫的代表作是《唐人詩意圖冊》。其中一首晚唐詩人李郢的《江亭秋霽》乃詩人面對秋景思念東吳家鄉之作。在畫中,樹蔭下的秋館和池塘佔據了下半幅畫面,畫面中間則是曲折的籬落,籬外隱隱約約似乎是豆花,遠處則是一帶山巒。這幅畫著墨不多,但詩的蕭瑟意境表現得很充分,堪稱詩意畫的佳作。

項聖謨有《王維詩意圖冊》,每開各題王維詩兩句,並據以繪圖。但多數並非王維詩句。總體而言,如果結合所題詩句,有的或不太吻合。因為不能結合整首詩的感情,細膩地表達其中某兩句的意境。有的畫當作一般的山水畫看待也未嘗不可,有的畫題上其他的詩句也可以,這就使詩意畫缺少了獨特性。這是許多詩意畫存在的共同局限。

文學版畫插圖自明萬曆以後,達到極盛。鄭振鐸先生舊藏《唐詩五言畫譜》,現歸國家圖書館,是研究明代詩意版畫的難得資料。其中未署名的一幅畫,取唐末司空圖《偶題》。畫家理解這是一首女子懷春之詩,畫家用一幅平面的小畫,將詩中說到的「水榭」、「花繁鳥窺」、「檻鏡」、「馬」、「牆鞭」,全都畫了出來,繁簡得當,佈置得恰到好處,顯示了很高的藝術才能。那兩個女子的眼神集中在那男子身上,三個人的表情都很生動。在這本《唐詩五言畫譜》中,這幅畫可謂最佳之作。

明內府彩繪插圖本《明解增和千家詩注》,今藏於中國國家圖書館,是海內外孤本,彌足珍貴。從書所用之加厚皮紙、宏闊的版式、黃綾的封面,以及工整端莊的字體、繪畫所用天然礦物質顏料等方面來看,可能是明中後期太子的讀本。插圖的風格大致相似,對詩的內容的表現方法也大致相同,多是截取詩中的一句或幾句,擴展為一幅畫。此書的繪畫相當認真,力求以插圖幫助閱讀。但總的看來,此書的繪畫水準並不算高。

袁教授認為,同樣一句詩,各人所畫不同,可見詩句能夠提供給畫家的想像空間是相當大的,畫家的想像落實到畫上,主要是對細節的描繪。至於其高下則取決於對詩和畫這兩種文藝形式特點的把握,以及相互轉換的技巧上。詩借助富有節奏感的語言來描寫景物、抒發感情、敘事議論,以喚起受者的共鳴,是將物象提煉為意象,以形成意境,這個過程可以表示為:物象─意象─意境。而這一切都是訴諸想像的,但受者的想像跟作者的想像未必相同,同一首詩在不同受者的心中喚起的想像也有差異,不同時代的受者或同一受者在不同的時地中所產生的形象也會有所不同。從詩到畫的轉換,本有多種選擇,畫家可以馳騁想像,畫出自己心目中的形象,而畫作一旦完成後,就只有一種形象呈現在觀者面前了。也就是將想像的多種可能固化在一種實實在在的畫面上,從詩到畫的過程可以表示為:意境─意象─物象。

詩與繪畫屬於不同類型的藝術形式,兩者無論是對於物象的處理方式,還是最終的表現形態,都存在顯著的差異。詩歌的重要特色在於其提供給讀者開放的想像空間,而畫家在描繪詩句時,往往需要在眾多的可能性中選擇一種,使開放的想像空間變成唯一、封閉的形態,這對於詩歌的表現力顯然是一種限制。

返回
張雙慶教授訪談──我與中大五十年
最新消息
香港中文大學饒宗頤訪問學人講座2016──袁行霈教授主講:「詩意畫的空間及其限度──以明人的作品為中心」
中國文化研究所「午間雅聚」──莫家良教授:「鄧爾雅的書法──從文物館藏品談起」
文物館「瓌瑋博達──常宗豪書法展」開幕典禮
文物館「錯彩鏤金:中國古代黃金技術的探索與傳承」公開研討會
文物館「靈猴獻瑞迎新春」活動
活動:「李氏知音:元宵音樂會」
當代中國文化研究中心學術講座及圓桌討論會
當代中國文化研究中心、中國研究服務中心合辦「回望──紀錄片觀摩系列」放映會及導演座談會
翻譯研究中心第四屆《譯叢》文學翻譯傑出講座
翻譯研究中心「第一屆中國翻譯史國際研討會:中國翻譯史進程中的譯者」
最新出版
香港中文大學「蔣經國基金會亞太漢學中心」、中國文化研究所聯合舉辦第三屆中國文化研究青年學者論壇將於2016年5月19至21日舉行
文物館「瓌瑋博達──常宗豪書法展」(2016年2月27日至2016年5月22日)
編輯委員會
 
過去通訊
2024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版權所有
本電子通訊為中國文化研究所所擁有。因使用、誤用或依據此電子通訊的資訊而導致損失或破壞,中國文化研究所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