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少華教授,曾先後任職於香港中樂團、香港電台及香港管弦樂團,同時為中文報章雜誌撰寫樂評。八十年代於中文大學取得文學士,再赴美國馬利蘭州立大學進修,後獲北愛爾蘭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社會人類學(民族音樂學)碩士、哈佛大學音樂學博士。1993年於香港中文大學音樂系任教,教授西洋音樂史、中國音樂史、中國戲曲、民族音樂學及香港流行文化與音樂等,並出任中國音樂資料館館長及音樂系主任。 現為《中國戲曲志》(香港卷)首席研究員及主編、中文大學音樂系名譽高級研究員、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兼任教授。研究課題包括清代宮廷滿蒙音樂、中國器樂及樂器、香港音樂、音樂與政治等。近年涉足國、粵、廈、潮語等方言電影,研究中港電影中的「中國音樂」運用。 余少華教授於演講中回顧與吳詠梅博士(梅姨)的經過,1996年他一次錄音中初遇梅姨,得知她的南音功力,2005年重遇時她已退休。為了宣傳杜煥瞽師的CD,經多番邀請,2008年梅姨終於在中央圖書舘唱了《嘆五更》的三更。以後便是她人生最後亦最風光的六年。梅姨重拾幼年所學,在二十一世紀用她熟悉的「師娘腔」,成功地把兩首粵謳改為南音(弔秋喜、孤飛雁),臨終前還灌錄了她編創的南音《七月落薇花》(原四十年代悼念小明星的粵曲)。 2013年,她獲文化局頒發「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南音說唱代表性傳承人」榮譽,及嶺南大學榮譽人文學博士學位。余教授從中國音樂的視角,闡述這位寂寂無聞的民間樂手,如何在晚年轉化成國家級的藝術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