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二三年 第三期
最新消息:中國文化研究所饒宗頤訪問學人講座2023
夏含夷教授

因疫情關係停辦三年的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饒宗頤訪問學人講座」,在本年度得以復辦。中國文化研究所有幸邀請芝加哥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系顧立雅伉儷早期中國研究傑出貢獻教授夏含夷(Edward L. Shaughnessy)教授在中大進行為期一個月的訪學。
夏含夷教授生於美國賓州的甘水村(Sewickley, Pennsylvania)。1970年進入聖母大學(University of Notre Dame),以神學為學術專業,1974年畢業。大學畢業以後去台灣,在台北的天德黌舍師從愛新覺羅毓鋆攻讀中國經學。1978年回到美國進入斯丹福大學亞洲語文系,1983年獲得博士學位。1984年受聘於芝加哥大學東亞語文系,出任教授一職,現在是顧立雅伉儷早期中國研究傑出貢獻教授。

夏含夷教授的學術專業是中國周代(公元前1045–249年)的文化史與文獻學,特別是當時出土文獻,諸如西周時代的銅器銘文與戰國時代的竹帛寫本,以及中國經學,對《周易》、《尚書》和《詩經》都有所研究。夏含夷教授從一開始做研究以後,一直企圖融合西方與中國學術傳統,作為中西的橋樑,因此他的著作多寫成中文。

夏含夷教授在訪學期間會主講兩場公開講座。第一場講座在2023年9月14日下午,假大學行政樓地下祖堯堂舉行。本所有幸邀請到饒學研究基金永遠會長饒清芬女士、旭日慈善基金董事楊燕屏小姐、中大常務副校長陳金樑教授、中大副校長(研究)岑美霞教授、中大文學院院長及中國文化研究所所長唐小兵教授、中國文化研究所常務副所長黎志添教授及其他尊貴來賓出席講座。

夏含夷教授以「《詩經》的英譯:以《關雎》為例」(Translating the Shi Jing 詩經 Classic of Poetry: The Case of ‘Guan Ju’ 關雎)為題,發表對《關雎》翻譯的見解。是次講座以英語發表,逾百人出席。

《關雎》是《詩經》第一首詩,也是中國三千年以來文學史上最有名的一首詩,其英譯本多樣且譯法各不相同。是次演講,夏含夷教授針對二十種英文譯文,討論不同譯本的詞彙、韻律和押韻,以及各譯者對文本的不同理解。夏含夷教授亦在會上分享自己的英文譯文,提出利用傳統英文四韻律詩翻譯《關雎》的可能性。最後,他亦論證了《關雎》必須是一首情詩,若從政治角度出發來解讀這首詩,則無法將「關關」二字準確解讀為本詩開篇中睢鳩的鳴叫聲。


返回
(左起)黎志添教授、岑美霞教授、楊燕屏小姐、夏含夷教授、陳金樑教授、 饒清芬女士、唐小兵教授、鄧偉雄博士、阿琳娜教授
夏含夷教授、唐小兵教授
楊燕屏小姐、陳金樑教授
學術論衡:《北山汲古—— 中國璽印》之編寫*
最新消息:嶺南文化研究計劃第二屆「嶺南文化研究論文獎」
最新消息:中國文化研究所公開講座
最新消息:第九屆中國文化研究青年學者論壇
最新消息:中國文化研究所饒宗頤訪問學人講座2023
活動報告:吳多泰中國語文研究中心
最新出版
活動預告:當代中國文化研究中心
活動預告:中國文化研究所午間雅聚暨嶺南文化研究計劃公開講座系列2023
活動預告:吳多泰中國語文研究中心
活動預告:嶺南文化研究計劃
編輯委員會
 
過去通訊
2024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版權所有
本電子通訊為中國文化研究所所擁有。因使用、誤用或依據此電子通訊的資訊而導致損失或破壞,中國文化研究所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