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四年 第一期
活動:2014年第一次「午間雅聚」──「敦煌莫高窟的保護」

2014年1月24日,中國文化研究所「午間雅聚」與人類學系文化遺產研究中心「週五學術講座」聯合舉行活動,有幸邀得敦煌研究所的樊錦詩院長來到中文大學,與聽眾分享她致力多年的工作:「敦煌莫高窟的保護」。

樊錦詩 敦煌研究院院長

自1963年於北京大學歷史系畢業後,樊教授一直致力於敦煌石窟的考古,石窟的科學保護和管理研究工作,為敦煌莫高窟這一寶貴文化資源的保護和利用作出了傑出的貢獻,被譽為「敦煌的女兒」。

 

  樊教授首先簡單介紹了敦煌莫高窟的背景和價值,她指出,敦煌作為古代「絲綢之路」的重鎮,迄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莫高窟至今保存了眾多珍貴文獻和藝術品。1987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莫高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莫高窟地處沙漠,氣候特別乾燥,雨量少,形成洞窟內相對穩定的環境。加上壁畫所採用的礦物原料相對穩定,歷史上沒有經歷大的戰爭和動盪,莫高窟得以保存到今天。然而,自然和人為因素的長期影響也在威脅著莫高窟的保存。特別是十六世紀中葉,明朝政府為了修嘉峪關,把嘉峪關以西的百姓內遷,致使敦煌石窟的開窟家族全部遷走,從此莫高窟慢慢被遺忘。經過四百多年,到1944年敦煌保護單位建立之前,莫高窟一直處於無人管理的境地,遭到各種自然和人為的破壞。

樊教授接著介紹了莫高窟所受到的四種主要危害。一是風沙危害。莫高窟地處戈壁邊上,長期受到風沙吹襲,造成石頭風化磨損;沙子進入洞窟,打磨壁畫;沙子帶來的水分,可造成壁畫發霉;大量堆積的沙子也給清理工作帶來巨大挑戰。二是可溶鹽的危害。由於洞窟石壁有一層麥草,容易出現裂縫,水分從裂縫滲入石壁,溶解其中的鹽分,造成石壁膨脹,破壞壁畫。三是地質災害。敦煌石窟主要是沙粒岩,裂縫很多,一旦有震動,容易造成垮塌。而敦煌莫高窟處於河西走廊,在地震帶邊上,所以要進行加固工程。洪水也是一種危害。季節性的暴雨造成洪水,會淘空地基,造成坍塌。四是遊客的威脅。敦煌石窟對外開放後,遊客劇增。而大部分洞窟空間小,加上年老多病。大量湧入的遊客,打破原來相對穩定的洞窟環境,加速病害發展。

莫高窟的保護非常複雜。不可移動的大型遺產,不同於可移動的器物,如一件銅器,體量小,環境可控,不會發生多次改造,病害相對單純,保護相對簡單。不可移動的大型遺產,不僅體積大,環境不可控制,而且洞窟本體一般經過複雜的改造,材料和病害複雜,保護艱難。莫高窟更是歷經千年持續的修建,停止改造後又經歷了四百多年無人管理的滄桑變化,病害非常複雜。莫高窟周圍的寺廟、塔群、原生態綠洲、戈壁沙漠等人文自然環境,成為莫高窟歷史文化不可缺少的部分。莫高窟因為具有突出的價值,既要使莫高窟得到妥善的保護,也要使其得到合理利用。因此,莫高窟的保護,既要通過技術的採用,也要通過法律法規等大量管理措施,缺一不可。

1944年國民政府在敦煌建立了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翌年改名為敦煌文物研究所,1984年擴建為現在的敦煌研究院。莫高窟的保護管理經歷了幾代人的努力。樊教授主要從三個階段來回顧這段歷史:

  1. 1944–1949年,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時期。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的首任所長為著名畫家常書鴻。他帶領一批專家清理洞窟裡的積沙,拆除人為搭建的土炕和土灶,修復洞窟門,並圍著莫高窟修了一道圍牆,初步阻擋風沙和人為破壞。他們還臨摹壁畫,為洞窟編號,舉辦展覽等等,進行了一系列艱苦的開拓工作。
  2. 1950–1966年,敦煌文物研究所時期。這一時期,常書鴻擴大人手,調查莫高窟的病害,對莫高窟進行搶救性保護。其中包括扶正塑像,採用新的工藝和材料治理鹽化病害等。周總理親自批了一百多萬用於莫高窟的加固工程,可以抵禦7級地震,對莫高窟的保護起了很大作用。
  3. 1980年至今,敦煌研究院時期。文化大革命期間,莫高窟的保護工作幾乎停頓,但所幸沒有遭到破壞。到了改革開放時期,敦煌研究院堅持國內外科研機構合作保護,培養人才,探索科學研究和科學管理,莫高窟的管理進入科學保護新時期。

樊教授從三個方面重點介紹了新時期莫高窟的保護:

  1. 制定法律法規
    敦煌莫高窟的保護不僅遵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制定的法規,也遵行中國制定的文物保護法規。除此以外,還要制定嚴格的保護規劃。1998–2004年,敦煌研究院、美國蓋蒂保護研究所、澳大利亞遺產委員會、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歷史研究所,三國四方共同製定了莫高窟保護從2006年至2025年總共二十年的總體規劃。這一規劃根據的相關法律法規,經過政府頒布,成為規劃的依據,對莫高窟進行保護。

  2. 崖體的保護
    這方面的工作主要包括灌漿加固崖體;加高棧道,保護遊人安全;與外國專家合作,修復壁畫等。樊教授還特別介紹了治沙工程:通過設置防沙障、草方格、林帶和壓石頭的綜合辦法,減少了吹進莫高窟百分之七十的沙子。

  3. 預控和監測
    針對長期影響莫高窟保存的各種因素,採取了對各種風險因素進行預防性的長期監測,如面對日益增多的遊客數量,開展了「莫高窟遊客承載量影響」的研究,確定了日接待遊客最大數量和洞窟微環境的閾值。做到保證洞窟的安全開放和遊客充分的文化體驗。除此以外,在莫高窟的預防性保護方面,對石窟壁畫進行數字化,實現永久保存;進行遊客預約,制定旺季特別線路,分流遊客;還建立遊客中心,降低洞窟開放的壓力;繼續國際合作,人才培養等。

最後,樊教授總結道,多年持續不斷的工作使得莫高窟的保護管理提升到了新的水準,但莫高窟的保護隨著莫高窟的存在將永不停止。今後將面對很多新問題,應繼續加強主動預防;堅持保護和開放之間的平衡;繼續堅持國內國際合作;堅持人才培養。

返回
女性‧歷史‧崑曲
最新消息
活動:首屆饒宗頤訪問學人講座──馬悅然教授
活動:2014年第一次「午間雅聚」──「敦煌莫高窟的保護」
活動:2014年第二次「午間雅聚」──「元代青花瓷的起源」
活動:翻譯研究中心《譯叢》文學翻譯傑出講座
活動:揮春書寫活動「馬年揮春迎新歲 即席揮毫贈知音」
文物館 「春風得意馬蹄疾:馬年說馬」展覽
活動:吳多泰中國語文研究中心語言學講座──John Whitman教授
活動:吳多泰中國語文研究中心「話題的句法分析工作坊」
活動:吳多泰中國語文研究中心語言學講座──蔡維天教授
最新出版
活動日誌
編輯委員會
 
過去通訊
2024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版權所有
本電子通訊為中國文化研究所所擁有。因使用、誤用或依據此電子通訊的資訊而導致損失或破壞,中國文化研究所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