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年 11 月 7 日, 第4期

   
 

Eng | |

今期

焦點活動任你選
文藝學術活動精選
校友專享手機、月費、Blackberry優惠及免費導賞團
匯豐銀行及新創建集團職位空缺
第1個10萬……
沒有門的入口
美好的時光……新亞書院桂林街舊校舍

回到提要頁

連結

訂閱
取消訂閱
電郵給朋友
校園動態
中大電子快訊
書院消息
「中大校友」雜誌
更新地址
搜尋
 

 

This issue's "Do you know" section talks about the Main Entrance, which is situated at 12 Miles, Taipo Road

沒有門的入口
上期本欄提及「百萬大道」名稱的由來,引起校友回響。其中一位校友認為名稱是包含「眾多」、「繁盛」之意,既指中大學生在學術上屢創佳績、由中大培育出來的精英人數眾多,亦指中大校友對社會作出的重大貢獻。有見校友對中大景點深感興趣,今期我們就談談中大另一景點──大埔道12咪入口。

從前的中大人,都喜歡由大埔道入口進入校園。據說在柴油火車年代,火車班次疏落,每一小時只有一班列車,同學們因此多會選擇乘坐巴士或小巴經大埔道入口回校上課。然而隨著火車服務日趨完善,而火車站毗鄰相繼建有巴士及小巴總站,火車站的入口漸漸成為進出中大的主要通道。大埔道入口的實際用途雖減,但在中大人心目中仍佔著重要的位置。

大埔道的入口俗稱「四條柱」,最大特色是入口無門牆設立,象徵大學與社會融合無礙;入口旁邊另有石牌一座,全組建築是於1974年建成,由自稱「岫雲叟」之熱心人士慨贈,當時建築費達港幣31萬元。當時31萬不是一個小數目,於1970年代初落成的中國文化研究所當年造價也只不過為近150萬元。石柱每條高29呎3吋,柱身由鋼筋三合土建造,外面再以花崗岩石板分七段嵌上,「四條柱」正式的名稱應該是「華表」,古稱「榜木」。華表是一種中國標誌性建築,多作紀功、裝飾及標識之用。中大的華表線條簡潔明朗,代表著中大開放自由、與社會溝通無間的精神。至於入口左面的石牌,又稱「校門石闕」,則以清水三合土建造,正面刻有「香港中文大學」六字,中英對照,六個中文大字字體剛勁圓渾,為中大創校校長李卓敏博士親筆所題,背面則附銅碑一面,以紀念是項捐贈。由於「四條柱」及石闕極具代表性,校方的宣傳刊物常取景此處。

近年,隨著本地遊興起及中國內地開放自由行,到中大參觀的遊客愈來愈多,正門入口更成為遊覽中大及拍攝「到此一遊」照片的必到景點。而據聞每日經此入口進入的車輛就約有2、3千架次。從此來看,中大確實做到了「開放自由、與社會溝通無間」這一點呢!

頁首
 
 

查詢、建議及投稿請電郵至 cu.aao@cuhk.edu.hk
版權 © 2024, 香港中文大學校友事務處
香港中文大學富爾敦樓301室
電話:2609 7861 傳真:2603 6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