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文敬問

我們對「問答環節」(Q&A)不感陌生:發問,並靜候回應。日常生活中,我們甚少審視已提出的問題本身,以求提昇問題的層次,讓問題指向更能完善個人、貢獻社會的目標。

老師回答提問。
老師回答提問。
 
「敬文敬問」
「敬文敬問」
 
張智鈞教授抽取匿名問題。
張智鈞教授抽取匿名問題。
 
「敬文敬問」
「敬文敬問」
 
王淑英教授與張智鈞教授主持「敬文敬問」活動。
王淑英教授與張智鈞教授主持「敬文敬問」活動。
 
為鼓勵同學探索「發問」本身所蘊含的更深層意義,而非只滿足於單純的提問,院長王淑英教授與輔導長張智鈞教授共同構思了一項新活動 ── 「敬文敬問」(Questioning and Asking)。活動分別於2022年11月22日及2023年3月29日晚舉行,每晚吸引約15名本地生與非本地生一同發問、學問,趣味滿載。

所有同學均可匿名發問,問題先寫在紙上,投入木製郵箱,郵箱亦有懷舊之意,讓人回味依靠筆墨來表達思想的年代。院長與輔導長預先細閱同學的提問,於「問答之夜」一一作答,深入探討。活動主題充滿哲學性,涉及廣泛領域,從文、理、社會科學,以至宿生之間的互動,無所不談。

為增添趣味,活動以「競猜問題」為熱身遊戲揭幕。顧名思義,就是先由書院給予「答案」,再由學生推想預設的問題。例如「答案」之一是『「上學」可以持續多時,而無須考試,不設評估,亦不點名。』,激發同學無窮想象。(此題的預設「問題」為:『「上學」與「教育」有何區別?』)

活動環節緊湊,同學愈發積極,由單純的提問,逐漸過渡到深思問題本身,不著痕跡,卻意義重大。其中一條匿名收集的問題為「大學生如何善用一、二、三年級的暑假?」問題直白、常見,但引發在場同學深入討論,圍繞社會的期望、豐富個人履歷的需要,以及成功的定義表達不同的理解。討論亦由最初的問題,昇華至對發問背後的假設提出疑問,擺脫了習以為常、理想當然的問與答。一位同學的分享引人深思:「難道不可以在暑假歇息,隨心而為?」

有一個匿名發問,提出了關於不同學生群體優次的問題。不少同學對此分享獨到見解。有同學認爲,問題的重點不在於「優次」,卻反映了由文化差異和更廣泛的社會議題所誘發的不同觀點。另一位同學則由此聯想到一些時有聽聞的描述,對來自不同背景的學生的一些刻板印象,甚或成見。同學分享各自的見聞、趣事,談得興高采烈,話題變得更廣泛,一時間,氣氛出現了奇妙的變化 ── 本來具爭議性的問題,於各有不同經歷、想法的同學間穿梭,通過坦誠的對話,生出不同觀點,不僅沒有引起爭論,反而讓對未知的好奇與友儕間的體諒,轉化成一幕熱切交流的景象。

透過對發問的探索,同學對看似刻板的議題獲得新的認知。真誠的對話讓人反思,從而理解事物多元的本質。

「敬文敬問」將會以創新形式,於新學年與同學再遇,繼續擴闊想象,探問、求真。


回到今期
編者的話
敬文人:小書院,大家庭
來自他方的室友
敬文 ‧ 家
敬文敬問
《希聲︰一個美國琴人的境界》
高桌晚宴
師友計劃與獎學金頒授
生涯規劃與實習
學生團體
敬文服務隊
畢業生
多元文化與節慶
書院生活剪影
訪客
榮譽
捐贈(由2022年7月1日至2023年6月30日)
人事動態(2022年7月1日至2023年6月30日)
第二十九期《敬文通訊》

過去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