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七年 第二期
活動:中國文化研究所金禧活動系列
  • 2017香港中文大學饒宗頤訪問學人系列講座
  • 吳多泰中國語文研究中心主辦「海上絲綢之路的漢語研究國際論壇」(2017年4月7至8日)
  • 中國文化研究所及當代中國文化研究中心合辦「民國人筆下的民國」國際學術研討會(2017年5月12至14日)
  • 香港中文大學「蔣經國基金會亞太漢學中心」、中國文化研究所聯合舉辦第四屆「中國文化研究青年學者論壇」(2017年5月25至27日)


2017香港中文大學饒宗頤訪問學人系列講座

中大自1963年創校至今,一直致力於人文學科及社會科學的研究,以期弘揚中國文化,使之生生不息。饒公畢生治學弘道,對中外文化交流史有卓越貢獻,中大亦以傳承和弘揚中國文化為辦學使命。2013年,中大得到饒公及其家人的信任和支持,惠允大學於中國文化研究所設立「饒宗頤訪問學人計劃」,每年邀請一名在中國文化研究上有傑出表現的世界級學者到訪中大,於中國文化研究所從事學術研究、交流及教學等活動,以期促進中西方學術交流及互動,開拓學術的新視野,並啟發年青後學,傳承國學。歷屆中大饒宗頤訪問學人包括國際知名的瑞典籍漢學家馬悅然教授(Prof. Nils Göran David Malmqvist)、法國著名漢學家汪德邁教授(Prof. Léon Vandermeersch)及北京大學著名學者袁行霈教授。2017年度香港中文大學非常榮幸邀得著名甲骨文研究學者、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亞洲語言文化系周鴻翔教授擔任饒宗頤訪問學人,並主持三場講座。講座摘要如下:

一、從學饒門:模糊而清晰的記憶

日期:2017年4月3日(星期一)
時間:下午四時半至六時
地點:香港中文大學行政樓地下祖堯堂

1952年,周鴻翔教授高中畢業,即成為饒宗頤教授的研究助手及學生,同時做一些家庭雜務,即傳統觀念中之學徒。其後,饒夫人及二位千金從潮州來香港團圓,周教授亦搬家同住,類似一家人。周教授於1958年出版《商殷帝王本紀》一書,並因此獲得饒教授之學術友人巴諾博士之幫助,獲得澳州國立大學之四年全額獎學金,於1963年到澳州國立大學之遠東史學系跟巴諾教授研讀博士學位。周教授跟從饒教授學習及助研的主要項目是商代之甲骨文,由於饒教授的學問極為寬廣,潛移默化,周教授對甲骨文以外之學問,亦頗有涉及。瞬間已逾半世紀,往事依稀,既模糊又清晰。此一演講,即涉及周教授從學饒宗頤教授之學術鑽研及與饒家日常生活之一些回憶。


二、環球訪龜:半個世紀的甲骨文研究

日期:2017年4月19日(星期三)
時間:下午二時半至四時
地點: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張祝珊師生康樂大樓頂樓文怡閣

周教授於1963年獲得澳州國立大學一個四年全額博士生獎學金,其中包括一個幾乎滿一年的環球研究旅行,去搜集其博士論文所需要的甲骨文研究資料。周教授於1965年6月24日至1966年6月14日,環球一周,訪問各地重要之博物館、圖書館,及收藏家所收藏之甲骨文,將原物或墨拓,或攝影,或筆摹,並附詳細筆記及評註,是甲骨文研究史上之第一個作如此研究工作之例。周教授從澳洲之首都坎培拉出發,經香港、臺北、台中、日本的京都、奈良、及東京,又經加拿大之多倫多及渥太華,再訪美國的十個城市,以及歐洲九國的十餘個城市,然後經羅馬返回澳洲。此一演講周教授除介紹此行之各方面學術收穫以及論述商代甲骨文之原件、偽物及仿刻等問題外,還談及當時之航空公司、飛機、大巴等生活方面之有趣事項。

三、同歸於一:十進制和干支的起源論

日期:2017年4月27日(星期四)
時間:下午四時半至六時
地點: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文物館東翼二樓活動室

在中國文化中,十進制中白的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及十天干中之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以及十二地支中的子、酉、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對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及中國文化之傳播,影響極廣極深。然而,對於這三十二個字的來源,卻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即所謂「多元說」。周教授認為三者都是
「數」與「次序」,與「表達」或「通信」有關,應該是由同一源流發展而來。此源流即早期少數甲骨學者所言的「手」或「手指」,亦即是「手語」,即英文的Sign Language。周教授廣用甲骨文實例,加以論證。


吳多泰中國語文研究中心主辦「海上絲綢之路的漢語研究國際論壇」(2017年4月7至8日)

吳多泰中國語文研究中心及本校中國語言及文學系(中文系)於2017年3月27日至4月30日合辦「海上絲綢之路組曲」學術活動,通過一系列講座、書展及國際論壇,探討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國家和地區華語和漢語方言的語言特點。

三場講座作為整個活動的先聲,分別於3月27日、4月3日和4月5日於大學書店文化活動廳舉辦,與中大師生及公眾分享海上絲路國家的文化和非華語人士學習華語的歷程。第一講由中文系麥欣恩教授主講,講題為「南洋電影、教育與文化」。第二講由中文系鄧思穎教授主持,與兩位來自泰國的華語學習者文旺法師和柴美蘭女士進行「非母語者的對談」。第三講主題為「新加坡華人文化雜談」,由香港浸會大學英國語言文學系黃良喜教授主講。

為慶祝中大中國文化研究所成立五十週年及聯合書院成立六十週年,「海上絲綢之路的漢語研究國際論壇」在4月7日至8日召開,是首個在「一帶一路」的視角下研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國際語言活動。開幕禮當日主禮嘉賓包括:本校常務副校長華雲生教授、副校長張妙清教授,及中國文化研究所所長梁元生教授。論壇匯聚超過一百位中外專家學者,分享海外華語和漢語語言學各領域的研究心得,也有工作坊探討香港非華語學童的中文教學問題。


中國文化研究所及當代中國文化研究中心合辦「民國人筆下的民國」國際學術研討會(2017年5月12至14日)

當代中國文化研究中心於5月12至14日舉辦「民國人筆下的民國」國際學術研討會,來自中、港、台、日、韓共28位學者,包括張玉法教授、楊天石教授、朱英教授、黃克武教授、裴京漢教授、段瑞聰教授及本所鄭會欣教授等,均發表與民國人物日記及民國史相關的學術論文。會議吸引多達百名人士出席旁聽。隨著大量檔案以及民國時期人物的日記、回憶錄等新史料的公布和出版,當代中國文化研究中心期望能於豐富和加強民國史的研究上,起進一步的推動作用。


香港中文大學「蔣經國基金會亞太漢學中心」、中國文化研究所聯合舉辦第四屆「中國文化研究青年學者論壇」(2017年5月25至27日)

2017年5月25至27日,香港中文大學「蔣經國基金會亞太漢學中心」與中國文化研究所聯合舉辦第四屆「中國文化研究青年學者論壇」(下稱論壇)。論壇旨在培養中國文化研究領域的青年學者,並增強青年學者之間的互動往來。論壇計劃於每年邀請博士研究生(已通過學位論文提要審核)或工作經驗少於五年的香港、大陸及海外的青年學者,在論壇上報告其新近研究成果。研究領域包括中國文化研究的各個方面,如歷史、文學、宗教、藝術、思想史等,但並不限於以上學科。此屆論壇歡迎青年學者就特設主題「中國與亞洲之間的文化交流」發表研究成果。論壇所收集的論文由數位資深學者組成的委員會負責挑選。

本年度論壇共收到261個申請,委員會最後挑選出34位參加者,包括8名本地年青學者、5名來自中國大陸、10名來自亞洲其它地區(台灣、南韓、星加坡及日本),另外11名則來自歐美和澳洲等地。
論壇分三天共十節舉行,按與會者的研究題目分類為:

  1. 中國與東南亞及印度之間的文化交流
  2. 中國與朝鮮之間的文化交流
  3. 中國與朝鮮及星馬之間的文化交流
  4. 中國與越南之間的文化交流
  5. 藝術文化的交流
  6. 文化交流與翻譯
  7. 中國與日本之間的文化交流
  8. 古代中國與周邊地域
  9. 中國與亞洲東北部及中亞之間的文化交流
  10. 宗教文化的交流

大會特邀各範疇的資深教授為相關組別作主持及評論員。獲邀的教授分別來自香港中文大學的藝術系、歷史系、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及歷史系等等。今年更邀得2017年度亞太漢學中心訪問學人羅貴祥教授主持「古代中國與周邊地域」組別。

部分與會者於會後來函分享與會經驗:

趙家琦博士 臺灣國立清華大學中文系

我在2015年第一次參加青年學者論壇,當時就對大會在籌辦會議上展現的用心、公開、學術專業和提供的友善環境,有非常深的印象。很榮幸今年再度入選大會,而這次參與經驗,再度讓我感受到大會兼容並包與鼓勵後進的精神:不僅與會者在學術自由氛圍下熱烈提出最新研究成果;點評人並具備高度學識專業和開闊胸襟,對於發者表提出極具建設性的建議。我認為,青年學者論壇為全世界中國研究學子提供了一良善健康的交流平臺,大會對參予者的尊重和包容,至今仍使我感念。
我要特別感謝大會主辦人黎志添教授對會議的用心籌辦,葉嘉教授的細心點評,以及眾點評學者與工作人員的辛勞付出,讓論壇體現了香港作為東西文化薈萃的寶地,以及中文大學在推動中國研究的前瞻眼光和優秀傑出的學府地位。這次與會經驗讓我獲益良多,也是我學術路途上寶貴的精神資產與推動力量。再次感謝中文大學的用心,讓與會者感到賓至如歸,在此謹申我真摯的謝忱。

Egas Moniz Bandeira 海德堡大學博士候選人

本屆中國文化研究青年學者論壇之主題包羅萬象,研究中國與亞洲其他地區間文化交流之學者齊聚一堂。主辦單位在挑選論文上頗費心思,並將其分門別類,設定了十個專體,以討論特定地區(中國與日本、中亞等越南等地的文化交流)或特定主題(藝術、宗教等)。各種主題之適切組合,使與會者得以進行熱烈討論,並時有意料之外的火花。在為期兩天半的論壇中,充滿了精彩的演講與討論,而就我所研究之清末立憲運動我也獲得了寶貴意見。這次很榮幸得以認識許多來自五湖四海之青年漢學家。另外,也要向香港中文大學熱情又樂於助人的大家致以謝忱。很高興第一次去香港就能參加中大如此優質的活動。

葉霈琪博士 慕尼黑大學

5月25日到27日香港中文大學舉辦了第四屆中國文化研究青年學者論壇。來自十幾個不同國家的33位研究人員介紹了他們的研究領域,並互相進行了交流。論壇的專題報告分為10個議題,每個議題會有香港大學的教授參與指導,對專題報告者提出自己的意見,因此,專題報告者不僅能聽到聽眾的反饋,更重要的是,他們能聽到專家對他們研究領域的建議。


專題報告涉及的範圍十分廣泛,從考古到文學、政治、歷史和藝術,每個報告內容獨特,且風格迥異。論壇期間的氣氛也非常愉快。參加者有機會在午飯和晚宴的時候繼續討論,進一步互相交流。我還是第一次參加這樣組織完美,特別是能給參與者積極反饋的論壇。我認為,中國文化研究青年學者論壇在同類論壇中別具一格,它促進了青年學者之間的討論和交流,同時他們也能得到專家中肯的批評。

返回
周鴻翔教授訪談:「香港記憶」
最新消息
活動:2017年第二次「午間雅聚」
活動:中國文化研究所金禧活動系列
活動:文物館第四屆「博物館專業培訓工作坊」:展覽策劃與陳列設計
活動:文物館「崇德延年──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與文物館藏饒宗頤教授書畫」
活動:文物館「窯火天工: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歷代陶瓷展」精選講座系列(四月至六月)
活動:文物館「西域世界的波光異彩:新疆絲綢之路南線墓地遺址出土玻璃器研究」講座
活動:翻譯研究中心主辦「《譯叢》文學翻譯傑出講座」
活動:翻譯研究中心主辦「中國近代核心概念的翻譯與傳播」國際學術研討會
活動:中國研究服務中心與當代中國文化研究中心合辦「回望──紀錄片觀摩系列」
最新出版
文物館 錯彩鏤金:陝西珍藏中國古代金銀器「對焦金銀器」展覽學術活動
文物館 錯彩鏤金:陝西珍藏中國古代金銀器「對焦金銀器」展覽特備節目
編輯委員會
 
過去通訊
2024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版權所有
本電子通訊為中國文化研究所所擁有。因使用、誤用或依據此電子通訊的資訊而導致損失或破壞,中國文化研究所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