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考古藝術研究中心《牙璋與國家起源》(只限中文版) 主編:鄧聰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8年12月 因緣際會,本書作者從 1990 年發掘出土香港大灣牙璋起,在過去二十多年間,為探索牙璋的起源,走過漫漫的長路。二十 世紀 90 年代末,作者更參與越南北部馮原文化相關遺址的田野工作,先後發掘了海防長睛及富壽 Xom Ren 遺址。前者是越南北部沿海青銅時代規模最宏大的玉器作坊;後者是紅河三角洲中出土牙璋最多的遺址。在國內,近二十年間作者多次前往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及東南閩粵沿海各地的考古研究所及博物館,直接全面地收集有關出土牙璋的相關資料。 本書為迄今作者牙璋論文的結集。全書結構主要分為甲部圖版與乙部論文。圖版部分包括東亞各地出土一些牙璋及遺址風景。乙部論文第一組論文討論香港與越南牙璋的對比關係。第二組文章探討中原核心地區牙璋向南方的輻射。第三組論文集中討論牙璋在西北地區擴散及其影響。最後一組論文討論牙璋起源、東亞牙璋體系、發展和牙璋研究史回顧。本書對研究東亞地區古代國家制度起源、香港與中國大陸早期文明歷史關係的探索,有一定的參考作用。 中國考古藝術研究中心《哈民玉器研究》(只限中文版) 主編:吉平、鄧聰 出版社:中華書局 出版年份:2018年12月 本書以哈民玉器的研究為中心,把哈民遺址及其玉器放在東北亞的廣闊背景中,不僅深刻揭示出玉器的出土背景、玉器的特徵,還深入探討了哈民與東北亞玉器的交流、哈民玉器的工藝特點、哈民玉器與紅山文化玉器的關係、勾雲形玉器和西伯利亞薩滿教人與動物雕像倒掛的使用方式等,使我們對哈民玉器有了更深入準確的認識。特別是從東北亞的視角對玉器工藝技術所作宏觀與微觀相結合的多方面探索,尤其具有重要意義。總而言之,哈民遺址及其出土玉石器,為我們認識五千年前內蒙古東部地區的多元史前社會,無疑提供了最新的研究視角和極端重要的考古證據。 當代中國文化研究中心《二十一世紀》2019年2月號,第171期 本期「二十一世紀評論」之主題為「社會主義經濟轉型回顧」,刊發陶然、蘇福兵的 〈關鍵歷史轉折點與初始制度差異——中蘇轉型的比較〉及盧荻的〈中國改革開放與新自由主義全球化〉。兩篇文章均嘗試為過去四十年中國的經濟轉型提供一個解說框架,不僅作為「社會主義經濟轉型回顧」的經驗總結,也有展望未來的參照意義。 本期另刊載學術論文四篇,均為扎實有據的歷史個案研究。 董一熙 「拉鋸戰」:太行根據地戲劇運動中的政治意志與鄉村傳統 劉詩古 從大水災到大饑荒:安徽無為縣的災荒與救濟(1954–1961) 陳 熙 三線廠與農村的互動關係——以上海小三線建設為中心 潘學方 四類份子的改造:以浙江黃岩縣光明公社為例
文物館展覽場刊《筆墨留情 —— 丁衍庸與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門生友好的藝緣》 本書收錄丁衍庸先生於中大藝術系門生友好所捐贈丁氏書畫107項及11項借展珍藏,大部分為首次公開,並收錄中大前藝術系系主任李潤桓教授、捐贈人之一徐志宇先生及文物館陳冠男博士撰寫之專題文章,另附「追尋丁公在香港的足跡」及「丁衍庸名款」。
文物館《皇朝禮器》 本書為「皇朝禮器」展覽之圖錄,由郭家彥博士編著,全書以彩色精印,中英對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