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講】
題 目:翻譯文本的思想史研究:《天演論》的內與外
講 者:黃克武教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主持人:王宏志教授(香港中文大學翻譯研究中心)
日 期:2021年1月31日
時 間:(香港時間)晚上7時至9時
講座概要:嚴復的《天演論》是近代中國以翻譯作品促成思想變遷的重要著作。它以西方經驗作為模本促成經學時代到科學時代的巨大轉變,被學界譽為「嚴復時刻」(The Yan Fu Moment)。本演講以嚴譯《天演論》為例,說明翻譯史與思想史結合的可能性。題目中的「內」指文本內容的跨語境分析,「外」則指此一文本在清末民初歷史脈絡中所扮演的角色,而尤其着重儒釋道三教對《天演論》的闡釋與回應,來看近代中、外天人關係的重整與差異。內史與外史交織在一起可以更進一步解釋《天演論》為何在中國引起重大的反響,以及近代中國思想界回應「世俗化」(secularization)挑戰的特色。
【第二講】
題 目:通過翻譯,接軌世界:中國第一本百科全書的誕生
講 者:陳力衛教授(日本成城大學經濟學部)
主持人:王宏志教授(香港中文大學翻譯研究中心)
日 期:2021年2月28日
時 間:(香港時間)晚上7時至9時
講座概要:黃人編輯的《普通百科新大辭典》(上海:國學扶輪社,1911) 被稱為中國現代第一部百科全書,兼收各類詞條12,000餘條,特別是引進大量科技、文化、教育方面的新詞,其概念和定義成為中國與世界接軌的一個範例。可是,該辭典應該如何定位?是視為中國人獨立編纂的呢?還是另有所依?我們給出的答案是,這實際上是一本通過翻譯急就而成的百科全書。
【第三講】
題 目:嚴復如何移譯evolution與ethics?——由概念到詞語的程途
講 者:沈國威教授(日本關西大學外國語學部)
主持人:王宏志教授(香港中文大學翻譯研究中心)
日 期:2021年3月28日
時 間:(香港時間)晚上7時至9時
講座概要:嚴復如何移譯赫胥黎evolution與ethics這兩個詞所內涵的概念是一個饒有興味的問題。譯詞的選擇及創制,固然反映了譯者本身對原著的理解,但同時也不得不受到歷史語境的種種限制。時至今日,嚴復的譯詞已為和制漢語的「進化」和「倫理」所取代,但嚴復譯詞創制的努力中尚有一些需要廓清的問題。對譯詞創建過程的重構,可以為思想史等領域的討論提供言之有據的基礎;把握嚴復譯詞的命名之所由,追溯體驗「惟個中人方能了然」的艱辛,對於正確理解《天演論》的歷史定位及其意義也是至關重要的。
【第四講】
題 目:亞洲翻譯史研究理論與方法:以台灣日治時期的法院與警察通譯為例
講 者:楊承淑教授(台灣輔仁大學跨文化研究所)
主持人:王宏志教授(香港中文大學翻譯研究中心)
日 期:2021年4月25日
時 間:(香港時間)晚上7時至9時
講座概要:近年來,亞洲翻譯學者在譯者與譯史研究方面成果頗豐。 本演講將首先梳理近十年亞洲譯者與譯史研究的理論與方法,以期為本領域的研究提供新視域。其次,將以台灣日治時期的法院與警察通譯為例,具體闡釋譯史與譯者研究的方法與途徑。 通過分析譯者的書寫與譯事活動發現,台灣日治時期法院與警察通譯,經由考試或定期出版等方式,形成組織化的階層結構,且兩個群體之間具有流動性的特徵。
【第五講】
題 目:乾隆頒送英國王喬治三世敕諭及其翻譯問題:兼談翻譯與近代中國
講 者:王宏志教授(香港中文大學翻譯研究中心)
主持人:禹玲教授 (湖南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
日 期:2021年5月30日
時 間:(香港時間)晚上7時至9時
講座概要:為改善貿易環境,英國在1793年派遣馬戛爾尼使團訪華。在使團離開北京之際,乾隆連續向英國王喬治三世頒送兩道敕諭,然後又在1796年初頒送第三道敕諭。本演講利用原始資料,深入討論乾隆這幾道敕諭,首先釐清一些史實上的問題,例如敕諭的日期、數目和不同的版本等,然後重點討論三道敕諭的翻譯問題,包括不同的譯本、譯本與原敕諭的異同、產生的效果等,並交代馬戛爾尼以及喬治三世對敕諭的回應,當中涉及重要的翻譯問題。最後,本演講以馬戛爾尼訪華使團作為個案,簡略討論翻譯在中國近代史歷程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藉此確定翻譯史研究的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