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1950 年代開始,大量中國内地文人南來,加上本地劇作家和劇團的冒起,香港戲劇得以蓬勃發展,上演一齣又一齣經典劇目。中大圖書館收藏不少香港劇作家和劇團的檔案資料,如姚克、胡春冰、李援華等人的書信與手稿、中英學會中文戲組和香港話劇團的劇本、宣傳品等等。這些資料有助深入探討香港戲劇的發展歷程。以下將介紹我們藏品之中幾個風靡一時的劇目。
姚克《陋巷》
《陋巷》手抄本 (1961)
姚克 (1905 - 1991) 是著名劇作家,1948 年來港,從事電影製作和編劇等工作,亦擔任中英學會中文戲劇組副主席,培育話劇人才。1961 至 1967 年,姚克任教於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中文系。姚擅長編寫經典歷史劇,如《清宮怨》、《西施》等,名重一時,亦創作反映香港社會現況的現代劇目。
1961 年,姚應香港戒毒會邀請撰寫劇本,作興建石鼓洲康復院籌款之用,同時向社會宣傳毒品之禍害。寫成的《龍城故事》以九龍城寨為背景,主要場景為城寨「白粉街」,同年更名為《陋巷》。1962 年 6 月《陋巷》於香港大會堂首演,1968 年重演,兩次演出均受各界好評,引起社會回響。除了報章廣泛報道和評論外,1969 年第二十一屆音樂節戲劇比賽中,十九組參賽隊伍便有十組選擇演出《陋巷》,可以想像此劇當年盛況。本館藏有《龍城故事》手抄本 (1961) 、《陋巷》手抄本 (1961) 和《陋巷》印刷本 (1962) 等。
(左起) 創立中英學會中文戲劇組的姚克 (副主席)、馬鑑(主席)與胡春冰 (副主席)。1953年2月17日。 中大圖書館亦收藏馬鑑和 胡春冰的書信文件。
鮑漢琳《並無虛言》
《並無虛言》劇本 (1954)
鮑漢琳 (1915 - 2007) 以其電視和電影的角色為大衆所認識。事實上,早年鮑是香港話劇界的活躍分子,曾於 1960 年代任中英學會中文戲劇組主席,並編譯多部戲劇名著。二戰後鮑在監獄署(今懲教署)擔任教育工作,於 1951 年被派至英國進修,期間看到改編自 James Montgomery 話劇「Nothing but the Truth」的電視劇,十分喜愛,於是買下劇本,將之翻譯成《並無虛言》一劇。
《並》劇為三幕喜劇:故事第一幕,股票行老闆羅士敦為大賺一筆在買賣股票時説謊,他的未來女婿潘國樑卻認為做生意不應欺詐,於是羅以一萬元打賭潘不能在二十四小時内不説謊,潘亦以未婚妻潘秀娟給他的一萬元接受這場賭局;第二幕在羅士敦的別墅裏,羅和朋友故意為難潘,提出各樣難題逼其回答。潘的真話破壞了羅的生意,甚至影響他夫婦間的感情;第三幕賭局進行到最後三十分鐘,情勢大為緊張,羅逼令潘説謊挽救一切,潘卻堅持說真話到底。在千鈞一髮之際,時鐘指向四時,賭局終結,潘獲得勝利並將贏得的錢交予秀娟,全劇到此閉幕。
鮑氏自言,此劇激發他對翻譯劇本的濃厚興趣,因此後來陸續翻譯了《妙想天開》、《青龍潭畔》等名劇。《並》劇最初於 1954 年由同濟中學演出,1967 年由中英學會中文戲劇組演出,大受歡迎。《並》情節緊凑,觀衆心情隨著時鐘律動而起伏。胡春冰說在此劇中「發現了中國喜劇復興的朕兆」。
《並無虛言》中英學會中文戲劇組演出介紹 (1967)
黎覺奔《趙氏孤兒》
華僑戲劇學會出版《趙氏孤兒 : 五幕歷史悲劇》(1970)
黎覺奔 (1916 - 1992) ,上海中華藝術大學畢業,華僑書院戲劇學系教授。曾任大學劇社導演、中英學會中文戲劇組導演、市政局香港話劇團導演、香港戲劇藝術社主席等,亦著有劇本《紅樓夢》、《木蘭從軍》、《趙氏孤兒》等二十餘種。
《趙氏孤兒》本為元朝雜劇,取材自《左傳》和《史記》所載春秋時代晉國世族趙氏被陷害滅亡,孤兒趙武復興趙氏的故事。1731 年被譯成法文,是第一部翻譯成歐洲語言的中國戲劇,自此中外出現不少改編版本。黎覺奔將故事改編成五幕歷史劇,突出善與惡的對比,並借程嬰、公孫杵臼兩人為道義犧牲的精神,表現人性崇高的品質。此劇 1964 年寫成,由中英學會中文戲劇組演出,後於 1970 年供華僑書院的戲劇學會排演,以籌募清貧子弟獎助學金,並賀書院校慶。華僑戲劇學會出版的《趙氏孤兒》專冊内,除了收錄劇本,更有舞台設計圖、主題曲、名家推薦、劇評等,有助讀者更深入了解此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