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二○年 第一期
活動:數位人文與中國文化研究公開講座系列 2020
1. 從時空GIS到空間人文學
范毅軍教授  主講

2. 基於歷史地理信息系統發展空間人文學及環境史研究網路基礎設施
廖泫銘先生  主講


是次講座系列由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大學圖書館及亞太漢學中心合辦,邀得來自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下稱GIS專題中心)的范毅軍教授及廖泫銘先生擔任講者,與中大員生分享地理資訊系統(GIS)如何幫助中國文化的研究。

首場講座邀得GIS專題中心執行長范毅軍教授於2020年1月7日以「從時空GIS到空間人文學」為題與中大員生分享其近年來有關地理資訊系統與人文社會學科的研究及推廣工作。

范毅軍教授是美國史丹佛大學博士,主要研究領域為明清與近代中國社會經濟史與時空地理資訊系統等。前者涉及中國近代海關、傳統常關以及江南市鎮的研究。後者乃自1980年代末以來,他對時空地理資訊系統的研發與推廣,企圖以虛擬時空框架的構想與落實,廣泛應用於人文社科領域,包括歷史、宗教與地方社會等之研究;並進而倡導科技與人文結合之所謂空間人文學的探索與發展。

空間人文學為結合數位人文及空間資訊科學的新領域。范教授以學術角度闡釋如何利用虛擬時空框架將時間、地名、文本資料、各式地圖與航照等資訊,借助地理資訊科學的方法與技術,作有效的整合,同時從不同的視角展現多重的時空環境。范教授解釋這個技術不僅在重現歷史場景的基礎框架上,進一步運用時空資訊的管理、分析、整合與呈現等多重效能的系統模式,更能在其之上持續蒐集、整合和擴充與時間和空間具關聯性的各種原始訊息、研究與應用成果等,也有助於促進知識的融匯與創新。

次場講座於2020年1月10日舉行,GIS專題中心研究副技師廖泫銘先生分享及示範他們借助GIS在空間人文學的研究成果,講座主題為「基於歷史地理信息系統發展空間人文學及環境史研究網路基礎設施」。

廖泫銘先生主要研究領域為地理資訊系統、數位典藏與數位人文等,現任GIS專題中心研究副技師,從事GIS工作已逾20年。他致力於地理資訊系統的研發與推廣,並持續探討地理資訊典藏成果加值應用的可能性;近年來也致力於推廣地理資訊系統於人文社會研究之應用。

廖先生透過空間資訊科學系統講述如何將非結構化文本數據(如歷史文獻)轉換為地理坐標或位置,進而在不同文本資料之間,連結出相互的時空關連性。而中華文明時空基礎架構正正是由中央研究院GIS團隊所研發出來的歷史GIS平台,整合出中華歷代地名及行政區劃的豐富數據。這系統可讓原本分散或獨立的應用系統及數據庫,無須重複建置便得以整合與擴充,有助於空間人文學、環境史和環境科學的研究。透過這個網路基礎設施不斷建設以及被運用的循環機制,就能累積出越來越多「空間人文學」研究,也讓公眾更快地享用學術研究成果。
返回
范毅軍教授
廖泫銘先生
學術論衡:中國古代錽金銀工藝研究[1]
活動:數位人文與中國文化研究公開講座系列 2020
活動:中國文化研究所「午間雅聚」2020
活動:文物館:中國古代黃金工藝研究講座系列之二 (四講)
活動:文物館:書寫揮春活動「鼠年揮春迎新歲即席揮毫贈知音」
活動:文物館:「中國古代的生活與藝術」簡介會
活動:文物館:元宵節網上燈謎會
活動:文物館:CU Art Buddy 2020
活動:文物館:藝術宅
活動:中國研究服務中心:「重慶的鄉村與城市:銅梁城市化的舊市場與新地理」
最新出版
編輯委員會
 
過去通訊
2024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版權所有
本電子通訊為中國文化研究所所擁有。因使用、誤用或依據此電子通訊的資訊而導致損失或破壞,中國文化研究所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