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研究所「嶺南文化研究計劃」於2024年4月25日舉行嶺南文化研究專題講座及論文獎2023頒獎禮,吸引過百名觀眾現場及線上出席。本屆嶺南文化研究論文獎從2023年8月開始徵集與嶺南文化研究領域相關的論文,並進行評選,以鼓勵海內外在讀博士生及博士後研究員在嶺南文化領域進行深入研究。本屆論文獎共收到論文達三十篇,並由多位評審學者進行遴選,最終選出八篇得獎作品。
本屆論文獎頒獎典禮有幸邀得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主任麥哲維(Steven B. Miles)教授作專題演講 ——「都市生活的季節性:以十九世紀的廣州為例」。麥教授在本次講座中向大家呈現了他多年來在研究廣州時發現的有趣事件,期望能從這些事件中更廣泛地探索居民的生活體驗,並將所收集的材料寫作成一本書。他提出:由於搜集到的原始材料類別過於分散,而且僅僅傳達這些事件蘊含的生活體驗的感覺,並解釋一年和季節生活模式,是否足夠?在嶺南文化研究領域之外,如果不在更普遍的層次上進一步理解十九世紀中國乃至全球城市變遷的含義,那麼大量分享與廣東相關的信息是否值得?是否應該將這些材料數位化,製作成一個供本科生使用的數字人文資源平台,而不是撰寫成研究專著?
麥教授意在更廣闊的維度上把握城市生活的節奏。季節性(seasonality)是關注的重點之一,還有出生、疾病、死亡、儀式周期(ritual cycle)、商業周期(business cycle)、常規犯罪(routine crime)和大型社會動亂等。此外,他也關注移民,並將季節性與人員和物資進出城市的流動聯繫起來,探究移民的原因、進出城市的時刻。廣州有明顯的季節性形式——乾濕季氣候,麥教授着重關注濕季。北方城市主要是冰凍和解凍季節的交替,南方城市的基本模式與此不同,是濕季和乾季的交替,這是由季風風向決定的。
麥教授認為晚期帝制中國的城市儘管已經處於工業化早期,季節仍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城市的日常生活,比對當今生活的影響大許多。如晴天曬書這一行為,就被寫進了日記、雅集記錄乃至辭典中。麥教授不僅關注日常生活,也注意重大事件:災難。他試圖傳達一個更大的論點,即在十九世紀,災難正變成常態,且愈發嚴重。如這一時期的洪澇已成為廣州文人詩歌中的一個常見主題,颶風也頻繁出現。儘管沒有科學研究證明十九世紀氣候真的變得十分惡劣,但可以從日記、地名索引等記錄中看到,當時的廣州人切身感受到這些季節性災難是前所未有的,一切事情似乎在向更糟糕的方向發展。城市人在特定季節如何生存,與外部人視差之見,麥哲維教授大有不同。在地人會關注災害持續的時間,但外部人則會關注異常災害發生的地點以及受災害影響的人,歸因為奢靡的生活方式或沾染惡習的鄰里環境,亦或是特定邊緣群體,如妓女、無業遊民和光棍。
*香港研究資助局協作研究計劃「嶺南文化與世界」項目 (2023–2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