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二三年 第二期
最新消息:中國文化研究所公開講座2023
  • 李宗仁教授主講:當代水墨創作意識
  • 黃雪蕾教授主講:Scents of China: A Modern History of Smell
  • 陸敬恩教授主講:The “ Field” of Filiality and Ambiguous Kinship Relations in Mo Yan’s Red Sorghum Family

李宗仁教授主講:當代水墨創作意識



中國文化研究所邀得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系專任教授李宗仁教授為3月30日的公開講座嘉賓講者,講題為「當代水墨創作意識」。

李教授現為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系專任教授,曾任國防大學政戰學院藝術系教授兼系主任,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有章藝術博物館館長、書畫藝術學系教授兼系主任。歷年獲獎無數,包括第12屆全國美展國畫類首獎、全國美展金龍獎、陸光美展國畫類首獎、南瀛美展南瀛獎、中山學術文藝基金會第38屆文藝創作獎、中國文藝協會第45屆文藝獎章。研究領域聚焦水墨繪畫創作、當代水墨創作與研究、視覺藝術傳達與創作。

是次講座分析水墨畫的創作意識,李教授認為創作意識由三部分組成:傳統基礎、當代思維、主觀意識,當代水墨畫以傳統水墨筆畫為基礎,再因應當代思維與文化,添加和創作出富有個人特色的作品。李教授以自己的作品展「聖域─神姿逸態」中的「玉山圓柏」系列為例,起初,李教授只是想以筆墨記錄,描繪臺灣高山生長緯度最高的樹種「玉山圓柏」,但在創作過程中,經歷了家人面對疫病的挑戰,因此透過創作療癒自我,凝聚家人的情感,將這段生命經驗和感悟帶入畫中。「玉山圓柏」姿態蜿蜒,於冷風寒雨之中聳立,不將不迎,仿似帶有神性。李教授便以此堅毅形象為繆思,結合個人感性,把主觀意識融合至自然景物當中,創作出令自我有所提升的作品。




黃雪蕾教授主講:Scents of China: A Modern History of Smell



黃雪蕾教授現為愛丁堡大學中國研究高級講師(副教授),她透過中國文化研究所的訪問學人計劃正在香港中文大學進行為期三個月的訪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在5月2日下午有幸邀請黃教授以“Scents of China: A Modern History of Smell”為題,在文物館東翼二樓活動室舉辦了一場公開講座。該講座以英文進行,共有30位參加者。

在講座中,黃教授運用跨學科方式介紹清代至毛澤東時代,環境、物體和人的氣味與歷史文化的關係,展示了中國在這段動盪的變化時期的身體和感官經歷。她亦在講座中介紹了她即將出版的新書《中國的氣味:現代氣味史》, 這本書借鑒了未公開的檔案材料,記錄了從盛清時期到毛澤東時代瀰漫在中國人生活中的各種氣味。

 
黃雪蕾教授、彭麗君教授及黃雪蕾教授即將出版的新書《中國的氣味:現代氣味史》


陸敬恩教授主講:The “ Field” of Filiality and Ambiguous Kinship Relations in Mo Yan’s Red Sorghum Family



陸敬恩(Christopher Lupke)教授為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東亞研究教授及系主任,其研究領域涵蓋近現代中國的儀式史、文學及電影史。透過中國文化研究所的近代中國研究訪問學者計劃正在中大進行為期三個月的訪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在5月30日下午有幸邀請陸教授以“The‘Field’ofFiliality and Ambiguous Kinship Relations in Mo Yan’s Red Sorghum Family”為題,在文物館東翼二樓活動室舉辦了一場公開講座。該講座以英文進行,共有30位參加者。

孝道是儒家最重要的美德之一,在過去三千年的中國社會中無處不在。講座中,陸教授着重闡釋了莫言小說《紅高粱世家》中的「孝道」 概念,探討了小說人物和情節,並提出「孝道從未完全退出中國人的舞台,而是中國文學和電影中的社會實踐、道德行為或人類互動的表現」 的中心論點。講座中,陸教授還引用了五四文獻的其他例子再次印證其主張。


黎志添教授、陸敬恩教授
返回
學術論衡:清代的潮流廣貨: 內外銷兼營的廣琺瑯
最新消息:中國文化研究所公開講座2023
最新消息:中國文化研究所「午間雅聚」2023
最新消息:中國文化體驗系列
活動報告:嶺南文化研究計劃
活動報告:當代中國文化研究中心
活動報告:吳多泰中國語文研究中心
最新出版
活動預告:吳多泰中國語文研究中心
活動預告:中國文化研究所「饒宗頤訪問學人計劃」
活動預告:中國文化研究所公開講座
活動預告:中國文化研究所「中國文化體驗活動」
活動預告:中國文化研究所「午間雅聚」2023
編輯委員會
 
過去通訊
2024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版權所有
本電子通訊為中國文化研究所所擁有。因使用、誤用或依據此電子通訊的資訊而導致損失或破壞,中國文化研究所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