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六年 第四期
活動:2016年第五次「午間雅聚」──「形式與身份:民國初期中國的折衷建築」(何培斌教授主講)
2016年11月8日,中國文化研究所「午間雅聚」活動邀得中文大學建築文化遺產研究中心主任何培斌教授擔任講者,與我們分享他的研究主題「形式與身份:民國初期中國的折衷建築」。


何培斌 建築文化遺產研究中心主任

何培斌教授於英國愛丁堡大學獲得建築系碩士學位,並以一級榮譽畢業。其後獲得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博士學位,專攻藝術與建築史。何培斌教授目前為建築文化遺產研究中心主任,負責領導中心的學術和研究工作,其中包括為全港各區提供歷史建築的保育和諮詢服務。他亦是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榮譽教授、香港城市規劃委員會成員、香港古物諮詢委員會成員、香港歷史博物館及香港文化博物館榮譽顧問。何教授的研究範圍主要包括中國建築史、佛教建築及藝術、敦煌研究以及中國民居建築等。何教授的著作甚多,內容包括兩本專著以及中國民居建築、古迹保存研究報告及大量有關中國藝術與建築的專著章節以及論文等。


何培斌首先就演講題目進行說明,題目中的「身份」是指建築物的建造意圖,「形式」是實現建築意圖的方法。何教授就民國時期融合中西建築元素的中國折衷建築進行分析,通過許多中國大陸及香港的建築例子,討論這些建築背後的意圖及配合意圖的相應建築形式。以下為講座內容簡介。

何教授指出,清末時代的北京城除了傳統的中式宮殿建築外,同時也有西式建築,比如當時的西什庫天主堂(1888),在中國人眼裡,西什庫天主堂是資本主義的重要象徵。但就算是那個時代,西式建築也融合了中國建築的元素,西什庫天主堂的頂部便採用了中國式的石獅子作為排水通道。

何教授解釋,民國時期,西方教會開始幫助中國建立現代教育及醫療,從而修建大量的學校及醫院。這些由西方傳教士或建築師所設計的學校及醫院融合了中西建築的不同元素。何教授為我們分析了許多例子,如金陵大學(南京大學)、南京師範大學、雅禮大學及醫院、以及燕京大學等等。以雅禮協會出資建造的雅禮大學及醫院為例,這所醫院的設計師為亨利.墨菲,他其後在中國陸續參與設計了多所學校。從1914年雅禮協會召開委員會會議的記錄上,我們可以看到雅禮大學及醫院的設計意圖。會議記錄中提到:「我們感到除了實現雅禮運動所推動的教育,醫療及宗教目標外,醫院建築物本身便具有很好的價值。通過這些建築,我們向中國人展示了通過現代美國建築規劃保存中國建築遺產的可能性」。

中國建築文化及現代建築方法是西方傳教士考量的兩個方面。北京協和醫學院醫院(原豫親王府)的設計體現了類似的考量。北京協和醫學院醫院由沙塔克—何塞建築事務所設計,該公司在對建築地址進行考察的時候,留下以下一段記錄:「採用中式建築可一舉兩得。首先,原有的中式建築幾乎可以原封不動繼續使用;其次,中式建築在實現該有的功能外,還有審美的效果,並能夠與北京城的標誌性建築物保持風格一致」。如何使建築物融入當地的建築風格而不顯得突兀成為設計的主要考量。西方設計師設法把中式建築的各種元素與現代西方建築相結合。亨利.墨菲在1923年設計金陵女子大學的時候,他收到當時的金陵女子大學校長德本康夫人來信,信中提到大學建築的問題:「如果採用中式建築,我個人希望從房頂到整座建築都是中式的。我覺得您給雅禮中國設計的那些建築最接近真正的中國房屋」。亨利.墨菲在回信中寫道,「您說希望除房頂以外其他部分也要中式,我完全同意。屋頂當然是中國建築最顯著的特徵,但除了房頂以外,門窗佈局、虛實關係、整體結構和其中的許多細節都是中國建築的精華。我認為,除了在房頂上下功夫以外,我們還應該嘗試在現代建築中實現中式建築的精神,這將是很有價值的嘗試」。

何教授除了介紹學校及醫院外,也介紹了民國時期西方教堂在中國的建造。他指出,在西方教堂中融合中國建築元素遇到較大困難,因為「中國建築風格主要體現在許多柱子支撐起的一個巨大房頂,顯得特別華麗卻不實用……我們的教堂不需要這樣的建築」。但事實上民國時期西方教會在中國建造的教堂仍然採用了不少中國建築風格,如華南總修院(聖神修院)便是一個明顯的例子。當時的傳教士設計師通過結合中國建築風格修築教堂,以融入中國本土環境。

何教授認為,中國民國時期建築師為了保存中國建築文化遺產,通過各自不同的設計形式,在當時的西式建築物中融合中國建築風格。此類建築物在中國大批湧現,亨利.墨菲曾將此稱為中國文藝復興建築。何教授認為,這批建築物結合各式各樣的中國及西方建築元素,應稱之為折衷主義建築。

返回
李歐梵教授訪談──我的中大歲月
活動:2016年第四次「午間雅聚」──「臺灣新電影與軟實力」(林松輝教授主講)
活動:2016年第五次「午間雅聚」──「形式與身份:民國初期中國的折衷建築」(何培斌教授主講)
活動:香港中文大學「蔣經國基金會亞太漢學中心」公開講座系列
活動:香港中文大學「蔣經國基金會亞太漢學中心」、中國文化研究所、法國遠東學院香港中心、人類學系及文化遺產研究中心聯合舉辦公開講座「想像吳哥:政冶、神話及考古」
活動:文物館「窯火天工: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歷代陶瓷展」精選講座系列
活動:文物館「合璧聯珠三──樂常在軒藏清代楹聯」開幕典禮、教育活動及公開講座系列
活動:文物館「深秋古琴雅集」
活動:吳多泰中國語文研究中心「語言學講座及中心語詞序研討會」
活動:中國研究服務中心與當代中國文化研究中心合辦紀錄片放映會及導演座談會
活動:中國研究服務中心「國際學術研討會──中國經濟路在何方?」
最新出版
中國研究服務中心及亞太漢學中心 第十三屆國際研究生「當代中國」研討班 (2017年1月4至8日)
展覽:文物館「窯火天工: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歷代陶瓷展 」精選講座系列 (由2016年4月1日起)
展覽:文物館「合璧聯珠三──樂常在軒藏清代楹聯」(2016年10月1日至2017年1月1日 )
編輯委員會
 
過去通訊
2024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版權所有
本電子通訊為中國文化研究所所擁有。因使用、誤用或依據此電子通訊的資訊而導致損失或破壞,中國文化研究所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