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研究所《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 《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六十六期已經出版。該期刊載論文八篇、書評八篇,合共300頁。 論文 - 張曉宇:從黃隱事件再論元祐初期政局與黨爭
- 李子歸:明代建陽的書戶與書坊
- 陳冠華:明儒呂柟師承敘述之考析
- 吳兆豐:中晚明士大夫教化宦官「運動」:以內書堂為中心
- 張 建:內監梁九功與康雍之際的儲位鬥爭:對清代宦官問題的再思考
- 歐麗娟:《紅樓夢》中的「六朝」及其意涵
- 黃 湛:段玉裁顧廣圻論爭始末重探
- 徐世博:清末江蘇學政的考試與選拔:以經古考試和南菁書院為中心
《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六十七期即將出版。該期刊載論文七篇、書評論文一篇、書評十篇,共約350頁。 論文 - 潘銘基:日藏平安時代九条家本《群書治要》研究
- 陳偉強:儒生遇仙:劉晨阮肇傳說在元明語境的時代意義
- Jacopo Scarin, "The Chan Immortal and the Tongbai Palace: How Imperial Patronage and Chan Buddhism Shaped the History of a Daoist Temple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Eighteenth Century"
- 蔡長林:學問何分漢宋:唐仲冕的經術文章
- 黎志添:鄭觀應「仙道」與「救世」的思想和實踐:兼評其對清末民初道教發展的影響及意義
- 陳學然、韓子奇:「分離」與「統一」的多元辯證:章太炎聯省自治思想的特質
- 容啟聰:民主社會主義在冷戰香港:從理論闡述到參與本地政治
書評論文 - Christoph Harbsmeier, "On the Scrutability of the Zuozhuan"
詳細內容請瀏覽 http://www.cuhk.edu.hk/ics/journal/chi/journal.html 當代中國文化研究中心《二十一世紀》 《二十一世紀》2018年4月號,第166期已經出版。本期「二十一世紀評論」之主題為「中美關係」,邀請四位中外學者評析中美關係的前景。 傅高義(Ezra F. Vogel)(哈佛大學社會學榮休教授)撰文〈中美關係:回顧與展望〉、趙穗生(美國丹佛大學約瑟夫 ‧ 克貝爾國際研究學院中美合作中心主任兼教授、《當代中國》主編)撰文〈中美在戰後世界秩序構建中的博弈與合作〉、時殷弘(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撰文〈中國的戰略探求與轉變中的美國和世界〉及孔誥烽(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偉森費特政治經濟學教授)撰文〈從特朗普談到中美關係的未來走向〉。 本期另刊載學術論文五篇,包括對於「三反」、「五反」運動的闡析,及探討中朝關係等精采文章。 - 邵 棟:民初小說中的「人體模特事件」與視覺政治
- 何志明:新中國初期基層「三反」運動研究──以川北通江縣為例
- 鄭維偉:權力轉移與組織調適:上海「五反」運動淺析
- 李嘉樹、董國強:從「奪權」到「軍管」:安徽文革運動初探
- 沈志華:同盟瓦解:鄧小平時代的中朝關係,1977–1992(上)
本期詳細內容,歡迎瀏覽《二十一世紀》網頁:http://www.cuhk.edu.hk/ics/21c/ 文物館《天風承傳──高奇峰、趙少昂、歐豪年合展》展覽圖錄
本書為「天風承傳──高奇峰、趙少昂、歐豪年合展」展覽之同名圖錄,全書以彩色精印,中英對照。當中收錄中大文物館、崇基學院、杜祖貽教授及歐豪年教授所藏嶺南畫派書畫藏品共65項85件,部分為首次公開,並收錄中大前教育學講座教授杜祖貽教授、文學院院長梁元生教授及文物館陳冠男博士撰寫之專題文章,以呈現嶺南畫派天風一脈之承傳。 文物館《有鳳來儀:湖北出土曾楚玉器》展覽圖錄 本書為「有鳳來儀:湖北出土楚文化玉器」展覽之圖錄,全書彩色精印,中英對照。當中收錄郭家廟、山灣、王坡、曾侯乙墓等兩周之際至戰國早期曾國墓葬出土之玉器,及戰國中晚期九連墩出土玉器,所有展品均首次在內地以外展出,並收錄湖北省博物館館長及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方勤先生、湖北省博物及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翟扶文先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吉琨璋先生、文物館副館長許曉東教授、北京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楊晶女士,以及台北故宮博物院蔡慶良博士撰寫之專題文章,以展示湖北地區兩周時期玉器的形制、功能及治玉工藝的發展,曾、楚玉器的相互關係及楚文化玉器的特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