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中山大學原歷史系主任邱捷教授於9月26日以「一個晚清廣東州縣官眼裡和心中的 『西方』」為題,主講中國文化研究所「嶺南文化研究計劃」公開講座系列2019,分享與「嶺南文化研究計劃」主題「十九世紀鴉片戰爭前後廣東文人對西方文化的回應與態度轉變」相關的研究。講座吸引約70名中大師生、校友及公眾人士出席,全場氣氛熱烈。邱捷教授近年深入研究《望鳧行館宦粵日記》,一位晚清廣東州縣官杜鳳治留下的一部三百多萬字的日記。杜鳳治為浙江山陰人,在同治、光緒年間於廣東任州縣官,日記中有記載他在南海縣知縣任上同外國領事及商人的交涉。講座著重介紹《望鳧行館宦粵日記》中若干案例,以討論其時廣東官員對「西方」的認識、想像以及處理涉外事務的手法。
杜鳳治從1866年起擔任多年清朝廣東州縣官,歷廣寧、四會、南海知縣,佛岡同知及羅定知州。他身為傳統士大夫,舊學根底不錯,還從外國領事、商人以及華人買辦的口中獲得不少有關西方的知識。他留下的《望鳧行館宦粵日記》分量巨大、記載連貫,是杜鳳治經歷、觀察、思考、判斷的真實記錄,對研究清朝廣東文人對西方文化的回應提供了很多參考資料,如日記中記載了杜鳳治乘坐輪船、購買鐘錶、照相、喝洋酒等,但沒有提及購買其他洋貨、洋衣料及請西醫看病的記錄。總之,從日記可了解西方器物對當時廣東文人日常生活的影響。
另外,杜鳳治與外國領事時有公事上的接觸,對他們的處事方式,《望鳧行館宦粵日記》中也有記載及發表意見,可見其對西方制度及法律的看法。由於廣東對外交涉的事務由當時兩廣總督瑞麟負責,其屬下並無專責辦理外務的機構,而南海知縣是總督處理「洋務」的重要助手,杜鳳治因而成為上司、西人、百姓中間的「磨心」。日記所表達的對外國人的觀感是真實的;而杜鳳治的心態,在晚清辦理涉外事務的官員中應有代表性。
日記中記載的幾宗對外交涉案亦可見中國官員對西方的態度:知道歐美國家軍事強大,科技發達,船堅炮利,打不贏惹不起,如美國領事趙羅伯干預羅祥「圖佔官地」案、英國領事干預華林寺房產案以及西人與華人合資設立企業等案件中,都可見其時廣東官員對涉及西人的糾紛,都會以非一般的手法處理。從「神仙粉」事件中,兩廣總督瑞麟對西人「曲意順從」的處事手法,更可見當時中國官員面對西人是可讓利則讓利,寧肯壓服百姓;但百姓也同樣不易說服,因此官員成為「磨心」。此外,有關海關越界扣押走私船案的交涉案反映了當時廣東官員從中國傳統文化出發,特別是從中國官場的規則、慣例出發,如面子問題等,去想像西方外交官和西人,以確定交涉方針,卻不了解西方的制度及法律,引致各種矛盾。
邱捷教授深入淺出地分享了他對《望鳧行館宦粵日記》的研究心得,並探討其時廣東官員對西方文化的回應與態度,於演講後更與主持人黎志添教授作交流,並解答現場觀眾的提問,講座在一片掌聲中圓滿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