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日楊綱凱教授先歡迎出席的嘉賓及同學,並為大家簡單介紹了獎學金的背景資料及申請方法。于宏碩教授獎學金由于教授早年的學生慷慨捐款成立,旨在宣揚和鼓勵同學追求卓越、創新,自助助人。這些不僅是先賢朱敬文博士、朱氏學人、于教授及捐款人推崇的教育理念,亦是書院院訓「修己澤人,儲才濟世」的精神。
書院邀得兩位於2016–17學年獲于宏碩教授獎學金評審小組頒發優良獎狀的同學—陳若曦同學及Seiit KULUBAEV同學—到場分享他們的獲獎項目及成功心得。
陳同學是一位四年級的醫科生,也是一個學生領導的非政府社會服務組織「醫心」(Medical Outreachers)的出版及宣傳人員。她的得獎項目是「烏干達醫療服務之旅2015的口述記錄小冊子」,構思源自她未能參加「醫心」舉辦的一個為期兩星期的服務團,無法到烏干達探訪一間孤兒院。她知道有很多醫科生跟她一樣,對這些服務團很有興趣,但因不同理由無緣參加,所以她決定向朋友收集有關這個烏干達醫療服務團的故事及相片,將它們輯錄成冊,付印600本派發給醫學院的同學,引起更多人對這個醫療服務團的關注。
另一位得獎同學Seiit KULUBAEV是就讀工商管理學士綜合課程的二年級生,認為音樂是他生命中十分重要的部分。他的獲獎項目是「名為1998年3月2日的唱片」,包含七首他創作的歌曲,表達他對生命、對他創作這些歌曲時的所思所想的看法,令聽者聯想到香港及世界各地充滿動感的生活方式。這些歌曲以不同種類及風格的音樂創作而成,有些樂曲的旋律快速、動感十足;有些緩慢,代表寧靜、當下的美麗和大自然;還有些有深沉的節拍,使人猶如置身太空之中。Seiit為了令他的分享更生動有趣,更向在場的同學播放他的歌曲的音樂視頻。
為啟發同學發揮創意,書院邀得中大創業研究中心項目總監兼伍宜孫書院創意實驗室管理委員會成員孫耀先教授在得獎同學分享環節後為大家講解創意的概念。孫教授在他的演講「21世紀人才的新時代學習—成為T型的跨學科人才」中指出,21世紀互聯網崛起,各種社交媒體及網上平台獲廣泛使用,改變了人們在現代世界的生活方式及消費模式。很多工業一直依靠人工智能(AI)來完成工作,取代人力,這個趨勢方興未艾。因此,同學要在網絡時代中求存並取得成功,就要接受跨學科的訓練,擁有「T型」的知識。孫教授引用了一間世界級酒店處理疑難、提升服務質素的實際例子,說明為了要從多角度審視問題,有一支由跨學科人才組成的團隊是何等重要。孫教授又分享他的中大學生有些充滿創意的項目:他們利用大學圖書館的進學園中的共同工作空間和資源來學習、創建、探索和分享新想法。
參加的同學都認為是次工作坊既有趣又富教育意義,認為不同講者分享的創意項目例子都能夠啟發他們的創作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