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四年 第四期
活動:2014年第五次「午間雅聚」──痕都斯坦玉器研究及展覽策劃
2014年11月3日,中國文化研究所「午間雅聚」活動邀請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副館長許曉東教授擔任講者,與我們分享她最近的研究成果,主題為「痕都斯坦玉器研究及展覽策劃」。


許曉東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副館長、藝術系禮任副教授

許曉東教授為北京大學中文系文學學士,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哲學碩士、哲學博士。1990–1999年任北京文物出版社編輯,2005–2007年任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博士後研究員,2007–2013年任故宮博物院副研究館員、研究館員。現任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副館長、藝術系禮任副教授、中國文物學會玉器委員會理事。


許曉東教授首先就痕都斯坦這一概念進行說明。在中文古籍中,痕都斯坦也稱作溫都斯坦,學者一般認為痕都斯坦覆蓋印度河流域及印度北部地區。「痕都斯坦玉器」這一名稱首先出現在清代文獻中。然而,從兩岸故宮所藏「痕都斯坦玉器」來看,所謂「痕都斯坦玉器」不僅包括印度北部地區所產的玉器,也包括印度南部、德幹高原、中亞、土耳其及伊朗這些地區所產的玉器。許教授指出,此次講座集中討論印度玉器。由於清代文獻所指的「痕都斯坦玉器」與兩岸故宮實際所藏的實物並不匹配,西方學者也提出了「伊斯蘭玉器」這一名稱,因此中國的學者也傾向於把兩岸故宮所藏的「痕都斯坦玉器」稱為「伊斯蘭玉器」。「伊斯蘭玉器」則成為中亞、西亞乃至南亞及東亞這一廣大地區所產玉器的總稱,函括了奧斯曼土耳其(1299–1922)玉器、帖木兒王朝(1370–1507)玉器、薩菲波斯王朝(1501–1736)玉器,莫臥兒王朝(1526–1858)玉器,以及新疆地區、中亞東部和西部的玉器。

此前學術界有關「痕都斯坦玉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至二十一世紀初的西方,這些研究大致包含以下幾個方面:介紹西方博物館和印度博物館所藏相關玉器;探討莫臥兒王朝、奧斯曼土耳其王朝、薩菲波斯王朝、帖木兒王朝所產玉器的特色及其之間的關係;探討「伊斯蘭玉器」與清代玉器的關係;追溯十五世紀前(即「痕都斯坦玉器」興起之前)中亞、西亞、南亞的玉雕傳統。另外也有學者從伊斯蘭文獻中梳理有關玉或玉器的記載。台灣的相關研究則以鄧淑蘋的研究為主要代表。鄧淑蘋於1983年從台北故宮博物院遴選相關玉器八十二件舉辦了「痕都斯坦玉器」展覽,並出版圖錄《故宮所藏痕都斯坦特展圖錄》。在此圖錄中,鄧淑蘋集錄了與「痕都斯坦玉器」相關的乾隆帝御製詩文六十四篇,並梳理了涉及中國歷代與中亞、西亞、南亞交流的文獻記載。2007年鄧淑蘋又出版了《國色天香:伊斯蘭玉器》,其中收錄了一百九十七件相關玉器。不同於上一本圖錄中以器形為組合的原則,新的圖錄以玉器的地區作為分組單位。

受到鄧淑蘋相關研究的啟發,許曉東教授於2009年申請了《中國古代玉器與伊斯蘭玉器的交流》研究項目,並獲得國家社會科學藝術學三年資金贊助,著手系統整理、研究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痕都斯坦玉器」。許教授就故宮博物院的相關藏品進行辨識整理,將故宮所登記「痕都斯坦玉器」近二百件細分產地,分辨真、仿品;從故宮所藏明清玉器中辨認出「痕都斯坦」玉器及仿品二百餘件;並從仿品中辨別出複製品、宮廷風格濃郁的仿品以及疑為十九世紀中晚期的仿品,再將所見全部相關玉器系統整理列表。除此以外,許教授對故宮所藏相關玉器進行研究,並發表了一系列文章(參見〈痕都斯坦及其地玉器考〉,《故宮學刊》2011年6月,總第7輯;〈故宮藏印度珍寶〉,《故宮博物院院刊》,2013年6月;〈陝西西安孫家灣出土白玉嵌金佩時代、產地、功能的再探討〉,《玉魂國魄──中國古代玉器與傳統文化學術討論會文集(五)》)。這些研究發現,「痕都斯坦」是一個動態變化的概念,其地望、內涵因時而異,並非一成不變。此外,許教授進一步考究了「痕都斯坦玉器」名稱的由來,痕都斯坦玉器的流傳以及痕都斯坦玉器之於乾隆帝的象徵意義,並發現西藏是除新疆外痕玉進入中國的另一途徑。在即將發表的〈12–17世紀中古與伊斯蘭玉器的相互影響〉一文中,許教授指出,十三世紀及之後中亞、西亞、南亞玉器的興起,與蒙古人的西征並成為這些地區的統治者,以及明初中國(洪武、永樂、宣德)與這些地區的交流有很大的關係。伊斯蘭地區玉雕藝術的興起,特別是莫臥兒帝國十六至十七世紀玉器的繁榮,從而造成玉料的西流,是明代玉器材質普遍不精的原因。「伊斯蘭玉器」的黃金、寶石鑲嵌傳統,則使得清代中晚期玉器上出現其他美石鑲嵌這一風格。〈陝西西安孫家灣出土白玉嵌金佩時代、產地、功能的再探討〉則對大明宮遺址採集的、一直被學術界視為唐代玉器的一件佩飾再作探討,認為是伊斯蘭地區十六至十八世紀的一件護身符,因國人不知其佩帶方式而完全倒置使用。

最後,許曉東教授為我們介紹了文物館正在策劃的一個「痕都斯坦玉器」展覽,並分享了此次展覽的單元構成設想,計劃通過四個單元展現相關玉器背後的知識:

一、中亞玉器。旨在說明「痕都斯坦玉器」的淵源。
二、「痕都斯坦玉器」。展示「痕都斯坦玉器」的特色,揭示其與周邊玉雕藝術的淵源、關係。
三、仿「痕都斯坦玉器」。展示三類不同風格的仿品,或暗示產地(宮廷和地方)或和時間的差異。
四、「痕都斯坦玉器」與明清玉器的相互影響(造型、紋飾、工藝、審美)。

返回
我與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
最新消息
活動:2014年第四次「午間雅聚」──傅抱石故事:記傅抱石同畫異幅現象
活動:2014年第五次「午間雅聚」──痕都斯坦玉器研究及展覽策劃
活動:公開講座──蘇黛瑞教授及白思鼎教授
活動:公開講座──賀旦思博士
活動:文物館「蒙兀兒帝國玉器工作坊及專題講座」
活動:吳多泰中國語文研究中心「納西語工作坊」
活動:翻譯研究中心《譯叢》文學翻譯傑出講座系列之三
最新出版
活動日誌:中國文化研究所「午間雅聚」
活動日誌:文物館「萬象神采──二義草堂藏近現代中國書畫」展覽
活動日誌:文物館「Open Books──藝術家與他們的中國冊頁」展覽
活動日誌:中國研究服務中心"USC 50th Anniversary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Ideology, Power and Transition in China" 及 第十一屆國際研究生「當代中國」研討班
編輯委員會
 
過去通訊
2024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版權所有
本電子通訊為中國文化研究所所擁有。因使用、誤用或依據此電子通訊的資訊而導致損失或破壞,中國文化研究所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