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學
學術交流處(中國事務)
香港中文大學
2017 年 9 月 1 日 第 136 期
Office of Academic Links(China)
學生交流活動

1. 內地及台灣學生暑期研究體驗計劃邁進十週年
2. 30所高校學生齊集中大文化交流營
3. 海峽兩岸暨香港綠色大學聯盟學生環保競賽營
4. CU in Mainland & Taiwan 八月學生交流活動快訊
5. OALC之友現正接受報名

--------------------------

內地及台灣學生暑期研究體驗計劃邁進十周年

 

2017內地及台灣學生暑期研究體驗計劃於72日至819日在香港中文大學(中大)舉行。今年共有114位同學來到中大的27個學術及研究單位參與計劃,除了參加人數再創新高外,今年亦是計劃推出的十週年紀念。參加者分別來自以下內地及台灣共34所大學(按繁體筆劃順序排列)

 

內地院校(共27所)

 

上海中醫藥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山大學、中南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科學院、中國農業大學、四川大學、北京大學、北京協和醫學院、西北大學、武漢大學、南京醫科大學、南開大學、重慶醫科大學、浙江大學、清華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復旦大學、電子科技大學、福建中醫藥大學、寧波大學、暨南大學、廣州大學、廣州中醫藥大學、廣東海洋大學

 

台灣院校(共7所)

 

中國科技大學、中國醫藥大學、國立台北大學、國立台灣大學、國立成功大學、國立交通大學、國立清華大學

 

參加計劃的同學在中大接受七星期的研究培訓,並參與各種科研項目及訪問活動:其中包括由本處統籌的座談會、廣東話課程和文化體驗活動,並參觀香港不同公共機構和博物館,還有機會與中大師生互動交流,深入了解大學和香港的發展。參與今年研究體驗計劃的中大學術及研究單位如下(按繁體筆劃順序排列)

 

學院(共6個)

 

中醫學院、生命科學學院、生物醫學學院、法律學院、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藥劑學院

 

學系及課程(共14個)

 

化學系、生物醫學工程學部、地球系統科學課程、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系統工程與工程管理學系、社會工作學系、物理系、統計學系、信息工程學系、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系、電子工程學系、數學系、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體育運動科學系

 

研究單位(共7個)

 

中國城市住宅研究中心、賽馬會老年學研究所、天石機器人研究所、太空與地球信息科學研究所、消化疾病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農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香港中西醫結合醫學研究所

 

以下節錄本年度參加計劃同學的一些感想:

 

我有幸進入姜里文教授的實驗室。對於首次真正參與實驗室日常的實驗小白來說,一切都非常新奇。實驗室是個大家庭,開組會雖然時間很長,但是聚餐時間總是那麼歡樂。實驗室師兄師姐對待研究項目認真嚴謹,親身體會到閱讀文獻的必要;討論總是有新觀點、新思路的閃光,是所有人對實驗進程、結果的分析解讀和建議,幫助研究的推進。在這個其樂融融且勤奮上進的實驗室裡,我逐漸在感受科學研究的意義。(中山大學彭佳杏同學)

 

旅途中我見識到中大不凡的科研實力,衷心感謝郭殿晶教授的悉心指導,使我學習到很多專業知識,開闊學術眼界。我見識到香港壯美的景觀,既是巍峨屹立的世界金融中心,又是遊山玩水的桃花源!見識到港式美食,頹頹的做法卻觸及到所有味蕾。很遺憾一天只有三餐,不能將這些佳餚逐一收下!最令我驚喜的是小伙伴們的付出:每週安排出行,全情投入與我們互動;精心準備趣味廣東話課程,帶我領略香港文化,使我們更容易融入香港社會。(中國農業大學沈晨同學)

 

七週的山城生活,微醺得令人陶醉,屏除那夢魘般的蜿蜒曲折,中大給我的感覺與清大十分類似,有著優良絕佳的學術風氣,軟硬體設備良好,且校園風景秀麗雅致,在此從事科研工作是學者的福音。在這49天之中,我在化學系徐哲教授的實驗室進行的實驗,雖然有別於自己材料科學的本科專業,一切都要從頭學起,但也正因為如此,才能使我虛心受教,真的能帶點東西回去,並讓我事先熟悉接下來的碩士研究生活!(國立清華大學陳品均同學)

 

也許大部分同學都只有一次緣分,在計劃中相遇相熟相知相惜,我卻有比別人多一次機會,在15年和17年都能參與計劃。雖然對香港熟悉了,但對香港的情分並不僅止於香港,而是在香港認識的一大群好朋友。我也很清楚知道,未來不會有機會再參與這樣的交流計劃,總要面對畢業出社會的現實,所以我一定不會忘了我與香港的邂逅,不會忘了在這邊認識了那麼多好朋友。我們一起買菜煮飯,一起出門逛街遊樂、露營、桌遊、健身等。相信這份情誼不會只存在於這49天交流期間,而是會長長久久的刻劃在心裡。(國立交通大學徐雍同學)

 

推動中大與兩岸院校之間的研究合作,協助培訓科研人才,並為兩岸學生提供來港研究實習的機會,促進三地學生之間的交流和了解,學術交流處(國內事務)2008年起每年舉辦內地及台灣學生暑期研究體驗計劃如對計劃有任何查詢,歡迎與本處梁卓楠先生Simon聯絡(電話:39434412;電郵:simoncnleung@cuhk.edu.hk)。

--------------------------

30所高校學生齊集中大文化交流營

 

由學術交流處(國內事務)主辦的「2017內地大學生香港文化交流營」,於731日至85日在香港中文大學(中大)舉行,來自內地29所大學的75位學生,與14位中大學生大使,在中大校園聚首一堂,參加人數為歷來最多。參與本次活動的內地院校名單如下(按繁體筆劃順序排列)

 

上海交通大學、中南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傳媒大學、中山大學、北京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語言大學、四川大學、西安交通大學、西南大學、西南交通大學、合肥工業大學、東北師範大學、南京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重慶大學、重慶郵電大學、浙江大學城市學院、深圳大學、清華大學、湖南中醫藥大學、復旦大學、華中師範大學、華南師範大學、華南理工大學、雲南財經大學、韶關學院、蘭州大學

 

為期六天的交流營活動行程緊密,包括一系列體驗學習活動,專題講座、工作坊、校園定向、訪問公營機構及博物館,以及參觀香港特色景點等,讓來自內地院校的同學深入了解中大以至香港高校的學習、生活及文化,同時加深認識香港政治、經濟及社會各方面的發展。各地同學並在活動期間建立珍貴友誼,留下難忘回憶。以下節錄本年度部分參加學生感想:

 

從破冰活動起就感受到一種強烈的集體氛圍,每個成員都在積極為小組努力,每個小組也更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中大同學都是帶著十足真心來對待我們:對香港各個景點都非常熟悉,和大家打成一片,同時又一直關顧我們注意安全,點點滴滴融進心裡很暖,很感動。相比我接待來自香港的同學時,遠遠沒有這樣貼心,既使我汗顏,又加深了我的感動。(中國人民大學李玉新同學)

 

此次訪港,身邊的小夥伴或是獎學金拿到手軟的學霸,或是學生組織的精神領袖,或是能歌善舞的才藝新星,或是談笑風生的社交達人,但在這裡大家都褪去了標籤,僅僅是一群來自全國各地的年輕人,不以成績論英雄,亦不以職務論短長,唯有見識與經歷的分享,沒有年齡的差距,亦沒有地域的隔閡,也許這才是交流真正的意義,無趣的靈魂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各有所長,能與有趣的靈魂相遇是我之所幸。(南京大學常新悅同學)

 

「如果你足夠幸運,年輕時候在巴黎居住過,那麼此後無論你到哪裡,巴黎都將一直跟著你。」我想這可套用在任何城市中。在土生土長的香港人身上,確實就看到了香港的特質:那種追求自由的熱情、步調快速的生活、開放的價值和對土地的認同。小伙伴曾跟我說,在這樣以前途為上的大環境中,最重要是如何建立正確的價值觀。正確的價值觀因人而異,但不能忘卻對於自己家鄉的愛與關懷。這是此趟來香港令我收穫最大且最真切的感受。(北京大學馮若寧同學)

 

本處自2010年起每年暑假舉辦文化交流營活動,為中大與內地學生之間提供互相認識的寶貴機會,也讓不同文化背景和生活經驗的同學交流互動,同時進一步鞏固中大與內地院校之間的合作夥伴關係。

--------------------------

海峽兩岸暨香港綠色大學聯盟學生環保競賽營

 

海峽兩岸暨香港綠色大學聯盟2017學生環保競賽營於824日至30日在南京大學舉行。三地六所聯盟成員大學,包括香港中文大學(中大)、南京大學、國立中央大學、北京師範大學、浙江大學及國立成功大學,分別組織隊伍,合共62位學生參加競賽

 

本次競賽營以「綠山、綠校、綠水」為主題,六校參賽學生來自不同學術背景,涵蓋人文、數理、工程、商業、教育、法律、社科等領域,組成16個隊伍參賽。他們深入研究現今環保熱門話題,例如塑膠廢物污染、黃河生態、資源共享、智能家居和校園環保,以及發明和改造環保產品,並完成具體的計劃和報告作賽。中大前往參賽的四位同學來自經濟學系、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系統工程與工程管理學系及環境科學課程。本屆競賽得獎名單如下:

 

冠軍:

-         SharingEco應用程式(國立中央大學)

亞軍: 

-         Imall校園環保go應用程式(北京師範大學)

-         都市固體廢物分類系統的現狀研究與改進--以南大仙林為例調研項目(南京大學)

季軍:

-         I-CUP環保杯推廣活動(國立成功大學)

-         智能快遞袋預處理器研發項目(南京大學)

優異獎:

-         「代.塑」研發項目(香港中文大學)

-         智能垃圾分類車研發項目(國立中央大學)

-         「換」然「衣」新-校園二手衣服應用程式(浙江大學)


除了比賽以外,各校參賽同學還參與清潔市區、環保海報展示等活動,參觀南京和江蘇省的自然保護區和歷史文化景區,並在講座中向南京大學教授討教,分享綠色校園、中國環境問題、生態城市建設等方面的經驗及見解。來自兩岸三地的參加者在各項活動中互動交流,並反思綠色生活態度。

 

中大與國立中央大學及南京大學於2011年締結綠色大學聯盟,結合資源,共同致力進行綠色研究及推動綠色教育。三校自2011年及2013年起,輪流舉辦環保交流營及環保競賽,鼓勵學生實踐並傳播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2016年,環保交流營及競賽首度結合,在中大校園舉行。北京師範大學、浙江大學及國立成功大學去年加入聯盟成為成員院校。

--------------------------

CU in Mainland & Taiwan 八月學生交流活動快訊

 

學術交流處(國內事務)2017夏季繼續與多所內地及台灣高校合作,合辦超過50個學生短期交流和體驗學習活動,今年8月本處派出30名香港中文大學(中大)同學參加以下6個活動: 

活動名稱

主辦院校

(目的地)

人數

活動類別

台大國際暑期學校-探索台灣:文化暨社會

國立台灣大學

(台北)

5

短期課程

紫荊谷創新創業計劃

清華大學

(北京)

3

職業發展

思源公益暑期學生支教團

上海交通大學

(上海、西安)

3

服務學習

嶺南文化行-粵港高校嶺南文化學術夏令營

中山大學

(廣州)

5

考察研討

兩岸暨香港綠色大學聯盟學生環保競賽營

南京大學

(南京)

4

學術競賽

寧港澳大學生歷史文化遺產尋訪之旅—手工藝篇

南京大學

(南京)

10

文化體驗

本處在新學年將繼續舉辦不同類型的學生交流活動。如想了解更多活動詳細資料,或對本處學生交流活動有任何意見或查詢,歡迎與本處梁卓楠先生(Simon)聯絡(電話:39434412;電郵:simoncnleung@cuhk.edu.hk),或按此瀏覽本處網頁。

--------------------------

OALC之友現正接受報名

 

學術交流處(國內事務)每年接待數以百計來自內地和台灣的訪問團到訪香港中文大學(中大),當中包括高校的校領導、學者、行政人員和學生。本處透過「OALC之友」計劃,招募中大同學成為學生大使,在課餘時間協助本處接待訪問團,包括校園參訪及與到訪師生交流等,並籌辦各項學生交流活動。

 

2017/18年度的OALC之友計劃現正接受報名。本處將為各位OALC之友提供培訓,參加者完成培訓後將獲安排接待訪問團,並按大學的「學生工讀計劃」得到補助。能操流利普通話,又有興趣認識兩岸四地新朋友的全日制中大同學均可申請(往年的學生大使可再次提交申請)。請在918日(星期一)中午12:00前登入以下網址報名

http://www.oalc.cuhk.edu.hk/cu-in-mainland-and-taiwan/zh-tw/join-us

 

培訓暫定於919日(星期二)及22日(星期五)下午2:30舉行。如有任何查詢,歡迎聯絡本處梁卓楠先生Simon(電話:39434412;電郵:simoncnleung@cuhk.edu.hk)。

一眾中大教職員和兩岸參加者在計劃閉幕典禮上慶祝十周年紀念

本年計劃參加人數達114人,為歷屆最多

全副武裝開始做實驗!(清華大學鄭夏婉同學提供)

眾人在報告會中交流研究進展和心得(國立清華大學楊馥榕同學提供)

實驗室的工作日常(中山大學馬立真同學提供)

學習廣東話日常會話

兩岸學生參觀立法會,與中大校友何啟明議員交流

參加者在大嶼山心經簡林前合照

抓住夏天的尾巴到塔門島露營!(中山大學盧少敏同學提供)

在宿舍享受無火煮食樂趣

與小伙伴一同親親大自然,探索香港綠色地帶(中國科技大學陳柏宇同學提供)

內地大學生香港文化交流營開幕典禮合照

29間內地大學的學生跟隨中大學生大使參觀校園,並認識香港

內地學生跟隨中大學生大使分組活動

訪問廉政公署,了解本港反貪法例執行工作

訪問平等機會委員會,了解本港反歧視法例執行工作

研究體驗計劃及文化交流營兩班同學一同扮鬼扮馬,打成一片

環保競賽參加師生聚首一堂合影

中大學生在比賽中榮獲優異獎

一同遊覽南京中山陵

中大同學在南京浦口協助清理垃圾

去到哪裡都能自拍,這就是青春

與團員(清華大學交流活動參加者林億進同學提供)

兩地同學透過團隊建立活動,為支教做好準備(上海交通大學交流活動參加者招偉明同學提供)

本處每年接待數以百計來自兩岸的訪問團到訪中大,當中包括不少學生訪問團

本處將為OALC之友提供培訓,並有資深學生大使傳授接待訪客小貼士

 
 
:: 返回本期目錄
:: 學生交流活動
:: 夥伴聯繫
:: 行政人員交流
:: 學術交流活動邀請
:: 來訪活動
:: 學術交流經費申請
:: 最新學術交流協議
:: 活動預告


查詢、建議及投稿
oalc-enews@cuhk.edu.hk.

截稿日期為每月22日。

免責聲明

版權所有, 香港中文大學學術交流處(國內事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