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二二年 第四期
最新消息:第八屆中國文化研究青年學者論壇
第八屆「中國文化研究青年學者論壇」於2022年12月8至9日舉行。本年度的論壇以混合模式進行,邀得18位青年學者報告研究成果。主持和11位學者親身出席論壇,其餘7位學者則以Zoom參與線上會議。在新模式下,有120位觀眾參與,當中包括香港中文大學的教職員、學生、校友以及公眾人士。
詳情 ...
最新消息:「嶺南文化研究論文獎2022」
由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嶺南文化研究計劃主辦
**接受提交日期延至2023年1月31日
詳情 ...
最新消息:林業強教授榮獲兩項金獎章嘉勉殊榮
恭賀中國文化研究所名譽研究員林業強教授榮獲兩項金獎章嘉勉殊榮。
2021年英國倫敦東方陶瓷學會創會百周年誌慶,該會於10月12日頒授希爾金章予林教授,以表彰其對東方藝術研究之傑出貢獻。
另外,2021年香港敏求精舍創會甲子誌慶,該會亦於12月16日頒授胡仁牧金章獎予林教授,以表彰其對中國藝術文化研究傳承之卓越成就。
最新消息:中國文化研究所「午間雅聚」2022
鄭宏泰博士主講:談街道、講歷史:尋找香港的商業與文化活力
劉長江教授主講:乜嘢喺中樂?
周穎菁博士主講:清代廣貨和中法貿易
詳情 ...
最新消息:蔣經國基金會亞太漢學中心訪問學者講座系列
蔣經國基金會亞太漢學中心有幸邀得兩位獲「青年學者訪問計劃2022」支持的學者演講,與香港中文大學學生及學者分享學術見解。
詳情 ...
活動報告:「嶺南文化研究計劃」——「潮音雅韻」音樂會
中國文化研究所「嶺南文化研究計劃」與中大音樂系中國音樂研究中心合辦的「潮音雅韻」音樂會於2022年10月21日下午5時於中國文化研究所庭院舉行。是次音樂會邀得著名潮州音樂師傅劉福光老師率領香港潮樂演奏團演出,並由中大音樂系系主任劉長江教授及中國音樂研究中心執行總監陳子晉博士介紹及導賞。當天的演出極為精彩,香港潮樂演奏團為觀眾獻上潮音雅韻,使一眾來賓樂而忘返。
演奏曲目包括:畫眉跳架、小桃紅、寒鴉戲水、柳青娘、獅子戲球、昭君怨等。
活動報告:「嶺南文化研究計劃」公開講座系列 2022
李婉薇教授主講:粵語、圖像和現代性:清末廣東革命派報刊如何傳播新知
陳學然教授主講:海濱鄒魯:從宋皇臺到香海名山牌樓──香港的文化景觀
詳情 ...
活動報告:吳多泰中國語文研究中心——第三屆中國語言學嶺南書院
中國語言學嶺南書院由中山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和澳門大學發起,粵港澳高校中文聯盟主辦,旨在推動中國語言學的學術發展,為粵港澳大灣區從事中國語言學研究的師生提供一個交流平台。
第三屆中國語言學嶺南書院已於2022年12月10至17日成功舉辦。本屆書院由粵港澳高校中文聯盟主辦,澳門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承辦,中山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吳多泰中國語文研究中心協辦,以線上形式進行。
詳情 ...
活動報告:吳多泰中國語文研究中心語言學講座
張洪年教授主講:人語響,文字留痕——語言學和語言學家
崔剛教授主講:語言作為人類認知和神經的調節機制
李煊博士主講:美壩白語體標記xɯ55的語法特點——兼論句法分布與語法化的關係
詳情 ...
活動報告:吳多泰中國語文研究中心:《晚清民初歐美傳教士書寫的廣東話文獻精選》
片岡 新、李燕萍著
詳情 ...
活動報告:當代中國文化研究中心
《二十一世紀》2022年10月號,第193期
《二十一世紀》2022年12月號,第194期
詳情 ...
編輯委員會
主編: 黎志添
成員: 香婷婷 朱敏翎
最新消息:第八屆中國文化研究青年學者論壇
最新消息:「嶺南文化研究論文獎2022」
最新消息:林業強教授榮獲兩項金獎章嘉勉殊榮
最新消息:中國文化研究所「午間雅聚」2022
最新消息:蔣經國基金會亞太漢學中心訪問學者講座系列
活動報告:「嶺南文化研究計劃」——「潮音雅韻」音樂會
活動報告:「嶺南文化研究計劃」公開講座系列 2022
活動報告:吳多泰中國語文研究中心——第三屆中國語言學嶺南書院
活動報告:吳多泰中國語文研究中心語言學講座
活動報告:吳多泰中國語文研究中心:《晚清民初歐美傳教士書寫的廣東話文獻精選》
活動報告:當代中國文化研究中心
編輯委員會
過去通訊
年份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
2024
期數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三期
第四期
期數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三期
第四期
期數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三期
第四期
期數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三期
第四期
期數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三期
第四期
期數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三期
第四期
期數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三期
期數
第一期
第三期
第四期
期數
第一期
第三期
期數
第一期
第二期
期數
第四期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三期
期數
第四期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三期
2024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版權所有
本電子通訊為中國文化研究所所擁有。因使用、誤用或依據此電子通訊的資訊而導致損失或破壞,中國文化研究所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