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二十多年來,中國考古藝術研究中心(下稱「考古中心」)一直從事港澳及東亞的考古工作,其中幾個研究項目,如史前玉器、樹皮布及早期轆轤技術等的研究,引起了國際學術界的矚目。有關樹皮布研究的發展如下: 樹皮布及其分布 樹皮布是一種植物性無紡布,是人類衣服體系中的重要代表。樹皮布的無紡布以樹皮為原料,經過機械拍打加工而成,在十六世紀以前的熱帶地區曾廣泛流行,直到現在的太平洋島嶼上,仍被視為具有特殊的神聖意義。 考古中心對樹皮布的探索 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考古中心不斷從事東亞樹皮布起源的探索。1996年,香港南丫島發現了幾件六千年前製作樹皮布的石拍工具。2000年初,考古中心主任鄧聰教授在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研究資助局的支持下,建立東亞樹皮布石拍的資料庫。在過去二十年間,先後從香港和越南北部考古發掘出土製作樹皮布的工具,並在雲南、廣西、廣東、福建和海南省各地的博物館中,廣泛搜集樹皮布石拍的資料。其中,在雲南和海南的深山野嶺中,發現了穿着過並還懂製造樹皮衣的少數民族。 在過去,學術界對中國南方樹皮布衣服的起源,可以說幾乎一無所知。考古中心藉著多年的研究成果,重新建立了包括香港、南中國以至東南亞樹皮布衣服的新體系,也是現今所知世界上最古老樹皮布文化的體系。最近,考古中心與廈門大學合作,開始從古植物分析着手,對石拍表面遺留的澱粉粒殘餘物作出研究。 巡迴展覽和國際研討會 根據考古中心在考古學及民族學多方面的研究成果,於2011及2012年先後展出《衣服的起源──香港中文大學樹皮布衣服展》及中國大陸內珠海博物館《衣服的起源──珠海史前樹皮布文化》展覽。2012年,考古中心與太平洋人類學頂尖研究及展覽機構畢世普博物館合作,策劃跨國樹皮布巡迴展出。去年11月,畢世普博物館人類學部主任焦天龍博士訪問考古中心並作公開演講,共同探討了世界樹皮布歷史研究和展覽的合作。 2013年1月13日至16日,考古中心成員應邀前往畢世普博物館,參加台海峽兩岸考古及文物保護國際會議,學者來自夏威夷、台灣、海南、香港和中國大陸內地。鄧聰教授與研究助理鄧學思在會上發表了〈從考古學的角度研究樹皮布在東亞的起源〉,討論了南島語民族起源及擴散等問題。其後,北美《世界日報》曾報道是次活動。畢世普博物館是世界樹皮布收藏最豐富的中心之一。這次會議結束後,為了今後合作,畢世普博物館特別為考古中心展示了該館典藏的樹皮布及製作工具,這確實是現今探索太平洋島嶼上民族學資源,更反映了與東南亞大陸史前文化的關係。 樹皮布起源研究的世界性意義 在人類衣服歷史上,發源於中國的紡織絲布和樹皮的無紡布,同樣是具有世界性影響的重大發明。考古中心研究人員指出,樹皮布技術自南中國南向發展至中南半島,席捲東南亞島嶼後,從海路上跨過太平洋島嶼進入中美洲。今後考古中心與畢世普博物館計劃中的巡迴展出,將展示樹皮布衣服如何從東亞向美洲傳播的經過,企盼2015年在香港地區展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