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二二年 第四期
活動報告:「嶺南文化研究計劃」公開講座系列 2022
  • 李婉薇教授主講:粵語、圖像和現代性:清末廣東革命派報刊如何傳播新知
  • 陳學然教授主講:海濱鄒魯:從宋皇臺到香海名山牌樓──香港的文化景觀

粵語、圖像和現代性:清末廣東革命派報刊如何傳播新知
李婉薇教授 主講

香港教育大學文學及文化學系副教授李婉薇博士於2022年10月13日以「粵語、圖像和現代性:清末廣東革命派報刊如何傳播新知」為題,主講中國文化研究所「嶺南文化研究計劃」公開講座系列2022。講座設現場及網上直播,吸引近百名中大師生、校友及公眾人士出席和於線上參與,氣氛熱烈。

李婉薇教授為香港中文大學榮譽文學士及哲學碩士,北京大學中國現代文學博士,東京大學研究院特任准教授(2018年冬);現任香港教育大學文學及文化學系副教授,為香港研究資助局傑出青年學者獎得主(2014–15年度)。李教授的研究領域包括粵語寫作與現代中國,聲音、圖像與文學等;主要著作有《清末民初的粵語書寫(修訂本)》(2017年)。

清末民初的粵語書寫遇上五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作為書面語言的粵語首次衝破說唱文體的限制,而廣東革命派報刊最能表現這種變化。李教授從清末啟蒙運動說起:當時白話啟蒙報刊大量流行,是從文言文到白話文發展的重要階段;但絕大部分白話報刊使用官話、北方話,忽略了非官話區的南方的現代性敘述。在南方的非官話區,方言土話是更為重要的啟蒙語言;而能以漢字直接書寫的粵語,成為廣東革命派報刊重要的啟蒙工具。

廣州和香港的革命派報刊為了開啟民智、傳播新知,主要使用淺近文言文和粵語,並以擬演說、擬說唱的方式,用書寫的演說和說唱彌補口語和書面語之間的鴻溝,起到曲線啟蒙的作用。《廣東白話報》和《嶺南白話雜誌》直面文盲大眾,黃伯耀等革命派報人以生活化的語言和例子,把啟蒙報刊寫成演說底本,通過口耳相傳來宣傳種族革命、男女平等和公共衛生常識。《廣東白話報》於1907年在廣州創刊,撰述人有黃世仲、歐博明、風萍舊主等,屬革命派在廣東創辦的方言刊物之一,全刊除了黃世仲以「世次郎」筆名寫作的「近事小說」之外,全以粵語撰寫。所設專欄,無不切合一般百姓的趣味,包括以粵語寫擬演說的「議事亭」、刊出南音和龍舟的「好油喉」、專門批判地方風俗的「地保戳」、對當下時事夾敘夾議的「時聞袋」等。而《嶺南白話雜誌》於1908年在廣州創刊,全以粵語撰寫,撰稿人有歐博明、黃伯耀、白光明、萍寄生等,結構、宗旨和《廣東白話報》相近,其中的「美術家」欄目就如《廣東白話報》的「影相館」,刊出諷刺畫和解說,「記事室」欄目則刊出歐博明和黃伯耀所著小說。

廣東首份石印畫報《時事畫報》的讀者文化水平則較高,這份報刊的廣告圖像豐富、語言活潑,可以窺見以潘達微和梁培基為代表的革命派畫家和民族實業家如何通力合作,促使讀者接受西方醫學和藥物。

李教授通過兩種革命派報刊,考察清末廣東和香港如何通過粵語和圖像傳播思想與科學的新知,試圖思考嶺南文化的獨特性,以及中國現代化過程的地域差異,從中可見書寫的粵語作為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獨特的存在。

講座可在香港電台網站重溫:
https://www.rthk.hk/radio/radio1/programme/university_knowledge_platform/episode/851792

海濱鄒魯:從宋皇臺到香海名山牌樓──香港的文化景觀
陳學然教授 主講

香港城市大學中文及歷史學系副教授陳學然博士於2022年11月8日以「海濱鄒魯:從宋皇臺到香海名山牌樓──香港的文化景觀」為題,主講中國文化研究所「嶺南文化研究計劃」公開講座系列2022。講座設現場及網上直播,吸引近百名中大師生、校友及公眾人士出席和於線上參與,氣氛熱烈。

陳學然教授的學術研究領域集中於現代中國學術史、思想文化史。著有《五四在香港:殖民情境、民族主義及本土意識》(香港中華書局,2014年)、《再造中華──章太炎與「五四」一代》(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另編著有《家國之間──五四在香港百年回望》(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2019年)、《潮起潮落──五四運動精神變調》(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2019年)。合編的學術研究書籍則有《海客瀛洲:傳統中國沿海城市與近代東亞海上世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
Asian Perspective (Special Issue: “The Cold War and Decolonization in East Asia”,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020)。

清末民初世變之際,一大批前清翰林或民國新政的異見者先後由北而南抵港。這批知識精英諸如陳伯陶、賴際熙等人,從中國的政學中心移居到英國管治下的香港一隅,繼續興學施教、筆耕不輟。他們與一群在港經營多時的文人士紳、政商名流合力推動經史教育,延續中國的學術文化傳統。透過回溯他們建立的學術事業與文化活動──從宋皇臺、學海書樓、香港大學中文學院到青山香海名山牌樓,可見一個個獨特的人文活動空間與文化景觀如何產生的過程。

以宋皇臺為例,遺老注意到了宋末二帝在九龍城留下的史蹟,對宋皇臺及周邊古蹟的來歷加以考據,招引文人登臺雅集,成為最關鍵的歷史追認和地域連結。1915年,香港工務局打算出售宋王臺山下土地。建築商李瑞琴將消息通知賴際熙,在賴際熙的奔走下,港府劃出部分土地不作出售。陳伯陶為此撰述〈九龍宋王臺麓新築石垣記〉,考證古籍詳述南宋末兩帝在港的事跡。陳伯陶與遺民文人群體自此遊覽宋皇臺兼及詩文題詠,把家國山河變易與自身身世際遇等聯繫起來,透過宋皇臺的懷古活動詠懷抒志,以歷史和文化的氛圍完整地奠定九龍的宋史脈絡和面目。

藉着持續的文學書寫、雅集吟誦、文學散步、學術研討、書畫展演,讓史蹟因各種人文活動而形塑出文化景觀;文化景觀的激活,源於人們的歷史記憶,但反過來也有助於凝聚及磨合人們的文化意識,進而構建出共同的集體記憶,讓不同的人在文化景觀面前發出同代相感,乃至異代同音的情志。對於一代代南來社群而言,憂時感國之哀愁、黍離之悲、離散之情都與宋皇臺、青山景觀等聯繫在一起,構成他們記憶所繫之處。陳教授透過細說這些文化景觀與南來社群的人文活動,讓觀眾或可藉此而了解到他們百年前建立學術事業的歷史情境,進而感受到他們的在地文化理想與歷史情懷。

兩場講座均吸引近百名中大師生、校友及公眾人士出席和於線上參與,氣氛熱烈。


返回
最新消息:第八屆中國文化研究青年學者論壇
最新消息:「嶺南文化研究論文獎2022」
最新消息:林業強教授榮獲兩項金獎章嘉勉殊榮
最新消息:中國文化研究所「午間雅聚」2022
最新消息:蔣經國基金會亞太漢學中心訪問學者講座系列
活動報告:「嶺南文化研究計劃」——「潮音雅韻」音樂會
活動報告:「嶺南文化研究計劃」公開講座系列 2022
活動報告:吳多泰中國語文研究中心——第三屆中國語言學嶺南書院
活動報告:吳多泰中國語文研究中心語言學講座
活動報告:吳多泰中國語文研究中心:《晚清民初歐美傳教士書寫的廣東話文獻精選》
活動報告:當代中國文化研究中心
編輯委員會
 
過去通訊
2024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版權所有
本電子通訊為中國文化研究所所擁有。因使用、誤用或依據此電子通訊的資訊而導致損失或破壞,中國文化研究所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