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三年 第一期
「化」與「唔化」之間:現代中國文化的出路

演講節錄自中國文化研究所舉辦之「午間雅聚」活動,題目為:「化」與「唔化」之間:從近代中國文化人的研究看現代中國文化的出路

文學院院長 梁元生

梁元生現任歷史系講座教授,同時擔任文學院院長、人文學科研究所比較城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國文化研究所當代中國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崇基學院院長。研究專長及興趣包括中國近代史、中國的儒學與基督教、海外華人社會(美國及東南亞),以及上海、香港與深圳的城巿文化。

–演講節錄–
梁元生教授應本所邀請於首次「午間雅聚」擔任演講嘉賓。「午間雅聚」為中國文化研究所定期舉辦之活動,由研究所屬下單位代表輪流擔任主講者,於輕鬆環境下作定期交流,分享他們在中國文化研究領域上的研究方向及成果。梁教授是次演講闡述現代中國文化學者的出路,並解釋何謂「化」與「唔化」。以下為梁教授之演講節錄:


我的研究興趣是中國近現代史。投身於這個範圍的起點,大概要說到四十多年前,就在中國文化研究所這座房子内,我跟隨王德昭老師治近代史,研究傳教士林樂知在近代中國的事跡,完成碩士學位,出版了我的第一本書。那時我所關心的課題,就是中國如何走出傳統,邁向現代,以及如何借鏡西方,奮發圖強。自此之後,我的學術之路,雖經歷很多變化──由制度史到社會史,由思想史到文化史,由國内知識分子到海外華人移民,但萬變不離其宗,最中心的課題仍然是近代中國如何變化自強,現代中國往哪條路走?這是我過去出版的幾本書──《新加坡華人社會史論》、《晚清上海》、《邊沿與之間》等──背後要探討的問題。近十餘年,我以不同的人物作爲個案,也問到同一的問題:究竟近現代中國如何對待傳統文化和西方文化?身處二十一世紀和面向將來,我們怎樣思考中國文化的出路?

經過一番檢視,發覺幾乎我所做過的個案研究,或多或少都有涉及這個題目。因爲我的研究興趣是「邊沿與之間」,而我選擇的許多個案也都是「邊沿人」!何謂「邊沿人」?即是活在兩個系統或兩個文化之間的人,他們無論向哪一個方面靠攏,或是向哪一個方面變化,都有「化」的傾向和表現。所謂「化」者,轉化、變更之意也。借用葉文心的話來説,是becoming。 「漢化」是becoming Chinese,「洋化」是becoming Western。有的轉化,是有意識的、有計劃的,一步一步向一個方面靠攏;也有毫不經意的、不問來由的,和跟著潮流的轉化。然而,在近現代中國歷史中,特別是「轉型時期」(如張灝說的甲子後到民國初那段時期,或改革開放後的三十年),選擇的張力極大:在化與不化之間,在傳統和現代之間,在中國與西方之間,作如何的選擇,作怎樣的調適?幾乎是每一個關心社會、關心國家、關心文化的中國人必然面對的問題。

我近年研究的幾個課題,大概都環繞著近代中國轉型與知識分子作何選擇這個主題,其中一些研究計劃,包括以下香港政府研資局(RGC)資助的項目:

  1. 前途未卜的鳳凰:儒學與當代中國(1997-99)
  2. 文化即命運?新加坡的儒學實驗(2000-02)
  3. 城牆與海水:上海、香港、新加坡三個城市文化的比較(2004-06)
  4. 教會和教育:亞洲基督教大學模式的探索(2004-06)
  5. 中西之間:香港的公共衛生與醫療歷史(2005-07)
  6. 追尋鄺富灼:跨地域及跨文化的經驗(2007-09)
  7. 中西與英華:近代中國的教會學校和雙語教育(2009-11)
  8. 種族、文化與國家:政治變動中的英家三代(2011-13)      

我最近出版的文章,還寫過伍聯德、梁得所、梁炎卿和鄭翼之。歸納説來,我的研究集中於這一群生活在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的中國人,他們都在中國走向現代的過程中作出貢獻,並且對於「傳統—現代」之間的過渡及「中國—西方」之間的交接與融會,提出過他們的高見。

我在這裡不擬向大家詳細報告個別的研究計劃,但我有一個總體印象,就是我們追求的結論──中國的文化往何處去?當代中國知識分子應如何選擇?──答案可能就在「傳統—現代」和「中國—西方」之間!換言之,我們不應把這兩對概念截然二分,從彼到此,從這到那,追求過渡,或完成過渡的過程;因它不是過渡,而是連接,更是一個永恒連續轉化的過程,也是一種永遠存在的矛盾與張力。這種張力產生的力量,也就成了社會和文化不斷改變的力量。所以我說:我(們)的選擇,就在「化」(改變/創新)與「唔化」(保守/不變)之間!


返回
中國文化研究所新里程:重塑與重整
靈蛇獻瑞:中國文物中的蛇
「化」與「唔化」之間:現代中國文化的出路
從中國到夏威夷的樹皮布研究
最新消息
最新出版
活動日誌
編輯委員會
 
過去通訊
2024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版權所有
本電子通訊為中國文化研究所所擁有。因使用、誤用或依據此電子通訊的資訊而導致損失或破壞,中國文化研究所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