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場講座在2022年10月25日舉行,邀請了張楣楣博士作演講,主題是「『無弦弦上聲無聲』:宋代禪僧和文人書寫中的無絃琴」。
張楣楣博士是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亞洲語言與文化系博士。現任美國西方學院亞洲研究系助理教授,主要從事宋代文學和音樂的研究。目前正在撰寫書稿,探究宋代的文人如何通過書寫來表達對於聲音和音樂的感知和想像。
是次講座以「無絃琴」為主軸,張博士指出無絃琴常常出現於宋代文人和禪僧的書寫中,此意象源自「淵明不解音律,而蓄無絃琴一張,每酒適,輒撫弄以寄其意 」,即指陶潛常常伴隨酒意玩賞無絃琴,琴既無絃,自然不能演奏,但宋代文人和禪僧認為這正正傳達了禪宗「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意旨,以無聲勝有聲的方法表達心中所想,並讓知音者也能心領神會。宋代佛學極盛,無絃琴作為開悟的象徵,受到文人與禪僧的熱烈討論,其哲學意蘊和詩意美學都為人津津樂道,他們的書寫共同形成了一套關於無絃琴的論述範式,亦是時人對道德追求以及自我實現的體現。
第二場講座在2022年11月15日舉行,邀請了蘇穎欣博士演講,主題為「再見南洋小姐:《新婦女》月刊與戰後馬華婦女書寫」。
蘇穎欣博士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文學博士,目前為澳洲國立大學文化、歷史暨語言學院講師。研究興趣為東南亞歷史和知識生產,特別是馬來世界的跨國移民、冷戰文化和文學創作。與魏月萍合編《重返馬來亞》(中、英文版),譯有新加坡作家亞非言的《馬來素描》。
是次講座聚焦於1945至1948年的馬來亞,並介紹《新婦女》月刊。當時,馬華女性社會地位低下,不少人沒有上學的機會,只能選擇當家庭主婦或娼妓,社會的話語權全由男性控制。直至「馬來亞之春」爆發,左派思想傳入,人們開始接觸「自由」和「民主」;同時沈茲九與胡愈之、巴人、郁達夫、汪金丁等中國民主同盟成員於戰時逃亡至印尼蘇門答臘,更於1946年創立《新婦女》,使馬華婦女運動得以成形。
《新婦女》的出現代表着知識普及,該刊從生活常識如婦女日常用品資訊、 時下流行事物,到制度上的討論如婚姻、多妻制 、身體等,應有盡有,更提倡「有組織、高道德、民族覺醒」的「新女性」形象。通過閱讀及投稿至《新婦女》,馬華女性得到社會實踐的機會,在受男性主宰的環境中重拾發聲的權利。可惜的是,政府於1948 年頒布緊急狀態,政治社會運動受制,左翼報刊遭禁,《新婦女》無法出版,婦運人士內部亦漸生分歧,終使運動終結。然而,這不代表婦運人士與《新婦女》的努力徒勞無功,女性刊物的確提高了當地婦女的政治與社會參與,也培養出不少女性作家,是馬華婦女運動的里程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