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二○年 第三期
最新出版
  • 當代中國文化研究中心《二十一世紀》2020 年6月號,第179期
  • 當代中國文化研究中心《二十一世紀》2020 年8月號,第180期
  • 吳多泰中國語文研究中心《中國語文研究》第41卷第1期
  • 吳多泰中國語文研究中心《中國語文通訊》第99卷第1期
  • 翻譯研究中心《譯叢》第93 期(2020 年春刊) (English version only)
  • 文物館《香港印象》
  • 翻譯研究中心《翻譯史研究2018》
  • 翻譯研究中心My City: a hongkong story

當代中國文化研究中心《二十一世紀》2020 年6月號,第179期


本期「二十一世紀評論」專題是「韋伯逝世百周年」。韋伯(1864–1920)是現代社會學的奠基人物。《二十一世紀》邀請三位學者撰文反思韋伯學說的當代意義, _向這位社會學大師致敬:

洪鎌德 韋伯國家觀的評析

楊尚儒 韋伯精英民主論對當代中國的啟示

郭 志 《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的當代意義

本期刊出的四篇學術論文,均屬中國與周邊國家關係的重要研究成果:

谷繼坤 1920年代後期的蘇蒙關係——以「雷斯庫洛夫事件」為中心

白 林 大國博弈的產物:1945年外蒙古獨立公投探微

劉曉原 中蒙劃界史迹初探(上)——「同志加兄弟」的博弈

郝江東 析論抗日戰爭後東北抗聯史研究的特徵與走向

今年是中國抗日戰爭勝利七十五周年,「研究筆記」欄目翻譯轉載方德萬教授(Hans van de Ven)新近刊出的研究論文〈戰時日常性:戰場以外的中國第二次世界大戰〉,以誌紀念。

當代中國文化研究中心《二十一世紀》2020 年8月號,第180期


全球正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困擾,本期「二十一世紀評論」,以「疫情下的中國與世界」為專題,兩篇文章從不同思路展開探討,揭示疫情對政經格局以至社會不同層面造成的影響:

姚 洋 「去中國化」和中國的應對

朱嘉明 新冠肺炎疫情如何改變社會成本觀念和結構

本期四篇學術論文,可謂學術與現實意義兼備:

尹淑鉉 人權與民主的變奏——五四運動前後民權概念的演變

劉曉原 中蒙劃界史迹初探(下)——從兄弟到鄰居

計迎春 「馬賽克家庭主義」——從女兒養老看中國家庭制度變遷

郭 輝 雙重立法者——全國人大黨組織在立法中的角色

書評欄目,刊出方小平文章〈當代中國防疫史的創新之作〉,評論劉紹華的《麻風醫生與巨變中國:後帝國實驗下的疾病隱喻與防疫歷史》。

吳多泰中國語文研究中心《中國語文研究》第41卷第1期


《中國語文研究》第41卷第1期已經出版。本期刊載三篇英文文章:

  1. 魏廷冀:漢語分裂問句
  2. 汪昌松、鄭明明:句法——形態接口視域下的漢語受事主語句研究
  3. 謝珠:漢語普通話的兩種動詞重疊

期刊由Sciendo(原De Gruyter Open)以開放取用形式發行,文章可以從吳多泰中國語文研究中心的網頁下載:http://www.cuhk.edu.hk/ics/clrc/

吳多泰中國語文研究中心《中國語文通訊》第99卷第1期


《中國語文通訊》第99卷第1期(第二十二屆國際粵方言研討會特刊)已經出版。本期刊載十一篇文章,全文可以從吳多泰中國語文研究中心的網頁下載: http://www.cuhk.edu.hk/ics/clrc/

主題演講

程美寶:城市之聲西關音:由省至港及滬

Benjamin K. Tsou: From “Ding1Dong1” to “Ding4Ling1Dong4Long4”: Reflections on Yue-Cantonese Quadra-syllabic Expressions

分組報告

Giorgio (Georg) Orlandi: The Reconstruction of Proto-Yue Vowel System: An Improvement of Huang’s System (2009)

岑堯昊:《分韻撮要》版本與音系新論

黃靈燕:嘉約翰記錄的廣州話醫療用語的語音、構詞法和句法分析

劉擇明、鄧思穎:香港地名「灣」的特殊讀法

楊秀芳:粵語形態構詞的多樣性與多層性

Tommy Tsz-Ming Lee: Defending the Notion of Defocus in Cantonese

葉家煇:粵語動詞後綴「親」的三個框式結構

方興:粵語不及英語有益?一項關於中國廣東省語言態度的調查

吉川雅之:港臺本土語言書面語言化在一九九○年代中期以後之動向

翻譯研究中心《譯叢》第93 期(2020 年春刊) (English version only)


Renditions no. 93 features an eclectic mix of works by important figures in Chinese literary and cultural history or by contemporary prize-winning authors. Highlights include portions of Wang Tao’s 王韜 diaries that record his journey to Hangzhou in 1858, and Ge Fei’s 格非 fiction ‘Oyster Shells’ 蚌殼, an imaginative tour de force that unfolds considerably psychological complexity

Li Shangyin The Brocade Zither. Translated by Xiang Liu

Ma Zhiyuan Autumn Thoughts, to the Tune of ‘Sky Pure Sand’. Translated by Xiang Liu

Wang Tao Wang Tao’s Diary: excerpts. Translated by Sebastian Eicher

Lin Shu Reading the Biographies of Exemplary Women. Translated by César Guarde-Paz

Lu Xun On Moustaches. Translated by Peter Witherington

Kang Youwei Lectures on the Heavens: Chapter Eleven, Treatise on God. Translated by Zhaoyuan Wan and Patrick Swire

Liang Yuchun About Vagabonds. Translated by Lifeng Ouyang

Ge Fei Oyster Shells. Translated by Andrew F. Jones

Xie Hong A Romance. Translated by Jicheng Sun and Hal Swindall

Zhang Wei The Story of Ah Yah. Translated by Dongwei Chu

Yuan Changming Ten Poems. Translated by the poet

文物館《香港印象》


本書為展覽「香港印象」同名圖錄,收錄中大文物館藏1940–1970 年代香港風景畫作92 幀、彩色幻燈片40 張。書中亦收錄倫敦大學亞非學院陳蓓博士和獨立研究員丁穎茵博士撰寫之專題文章,另有陳蓓博士、丁穎茵博士及中大文物館姚進莊教授、陳冠男博士撰寫之作品說明。全書以彩色精印,中英雙語,附作品之題跋印記釋文。

陳 蓓 香港印象:現代旅遊與香港風景的視覺呈現

丁穎茵 太平山的觀看與想像

圖版及著錄

港島
九龍
新界

香港印象:1950 年代兩位美國軍官留影

藝術家香港遊踪圖

畫家小傳


翻譯研究中心《翻譯史研究2018》

王宏志  主編


《翻譯史研究》由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翻譯研究中心主辦、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旨在推動有關中國翻譯史的高水平研究,側重個案的探索,每年出版一輯,本輯收錄文章八篇:

徐光台 明末耶穌會士翻譯西方自然知識語詞的調適與轉換:以《崇禎曆書》與《重刻曆體略》中的「恒星」為例

王宏志 馬戛爾尼使團的譯員

葉靄雲 「消失」的譯員:通事阿周與嘉道時期廣州十三行的困局

唐欣玉 「乞靈於異族」:張坤德翻譯活動研究

沈國威 赫胥黎在日本

黃克武 天演與佛法:《天演論》對清末民初佛學思想的衝擊

譯學新芽

趙家琦  翻譯中國.再現「五四」:張愛玲的文化翻譯及其“Stale Mates”的現代中國書寫

外國翻譯史論文選譯

傅 熊 著 / 陳媛媛 譯 費之邁 (1808–1887) 和他的中國詩歌翻譯

 

翻譯研究中心My City: a hongkong story

By Xi Xi
Translated by Eva Hung


Xi Xi 西西 _is Hong Kong’s foremost woman writer, and My City: a hongkong story 我城 is one of her best novels. Written in the 1970s, My City presents life in this vibrant city through the eyes of its young protagonists, onto whom the author has projected various facets of her personality and vision. The novel is also notable for Xi Xi’s experimentation with the Chinese language: she creates a deceptively childlike narrative—rare in Chinese fiction—which allows her to weave a variety of linguistic registers into a fresh tapestry rich in local colour. Seldom has a writer captured the spirit of a generation with such apparent simplicity and ease.

Xi Xi, pen-name of Zhang Yan 張彥, was born in Shanghai in 1938 and came to Hong Kong with her family in 1950. She was first a primary school teacher before starting to write full-time in the mid–1980s. A prolific writer covering a variety of genres, she is equally at home in poetry, fiction, the occasional essay, translation, film review, and art criticism.

Eva Hung, the translator, was born and educated in Hong Kong. She received her B.A. and M.Phil. degrees in translation from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nd her Ph.D. from the University of London.

This translation is first published in 1993 and reprinted in 2020.

返回
學術論衡:香港粵語與香港中文
活動:文物館:「庚子說鼠」賀歲展覽
活動:「窯火天工: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歷代陶瓷展」
活動:文物館:「香港印象」展覽
活動:文物館:CU A rt Buddy 2020
活動:文物館:藝術宅
活動:文物館:藝術無間
活動:文物館:時光藝遊舊香港
活動:文物館:「香港製造」網上講座
活動:中國考古藝術研究計劃:「考古追蹤──大埔古文化」
活動:中國考古藝術研究計劃:「黃金為尚:歷史.交流.工藝」展覽
活動:吳多泰中國語文研究中心:「第四屆大學中文論壇」
活動:翻譯研究中心:宋淇翻譯研究論文紀念獎(2019–2020)
活動:中國研究服務中心: “THE INCONVENIENT GENERATION” 線上新書講座
最新出版
活動預告:中國文化研究所中國文化體驗系列:「以無心應無窮 讀《莊子》看人生」
活動預告:「嶺南文化研究計劃」專題工作坊——清代廣東文人研究報告(一)
活動預告:嶺南文化欣賞系列(一)樂在其中:「體驗中國音樂」
活動預告:吳多泰中國語文研究中心「第六屆方言語法博學論壇」
活動預告:文物館「香港印象」展覽講座系列
編輯委員會
 
過去通訊
2024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版權所有
本電子通訊為中國文化研究所所擁有。因使用、誤用或依據此電子通訊的資訊而導致損失或破壞,中國文化研究所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