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二五年 第二期
最新消息:第十一屆中國文化研究青年學者論壇
第十一屆「中國文化研究青年學者論壇」由蔣經國基金會亞太漢學中心與中國文化研究所聯合舉辦,於2025年5月22至23日舉行。論壇旨在培養中國文化研究領域的青年學者,並增強青年學者之間的互動往來。今屆主題為「水路與全球中國:生態、能動性與文化形成」,邀得26位青年學者報告研究成果。本年度的論壇分兩天共八節進行,論文範圍包括但不限於以下八個方面:

1. 宗教的水路傳播
2. 海事互動與文明碰撞
3. 水治與國治
4. 跨越海疆的建制與身份
5. 流動的能動者與全球化
6. 依岸傍水的文化生產
7. 貿易港口與知識洋流
8. 水的文藝與哲學
大會特邀香港中文大學及其他院校的教學人員為相關組別作主持及評論員,校內主持包括︰法國遠東學院香港中心柯蘭(Paola Calanca)教授、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崔文東教授和許暉林教授、文化及宗教研究系黎志添教授,以及中國文化研究所亞太漢學中心高級研究員黎明釗教授;外部主持則包括:北京師範大學珠海校區歷史文化研究中心韓子奇教授、香港城市大學中文及歷史學系徐力恆教授,以及香港教育大學中國語言學系葉嘉博士。

本年度的論壇共收到157個申請,經過籌備委員會的嚴格甄選,邀請了其中26位學者出席會議。與會者有9位來自中國大陸、5位來自北美、3位來自歐洲、2位來自澳洲、4位來自亞洲各國,以及3位來自香港,體現論壇推動中國文化研究的國際性交流的主旨。

以下為其中4位與會者的分享:


梁韻詩

加拿大約克大學歷史系

作為一位醫學史學者,「水道」這一主題起初並未讓我感覺與自身研究有直接的關聯。然而,此次參與論壇卻意外地成為一段極為充實的經驗。論壇讓我有機會跳脫既有的研究框架,與來自不同領域的學者交流切磋。這些互動不僅為我當前的研究帶來全新的視角與建設性的反饋,更啟發了我在原有研究圈子中難以獲得的思考。

論壇最令我受益的一環,是能夠與來自其他領域的學者進行深入對話。當熟悉的研究材料和觀點透過他人的視角被重新審視時,我也開始意識到自己思考中可能忽略,或早已視為理所當然的一些前提。這類跨學科的交流促使我思考新的概念框架,也激發我重新檢視自身既有的研究方法與歷史觀點。

我特別有幸結識多位專研廣東文化與歷史的學者,而這些領域與我論文中的多個主題密切相關。其中,黎志添教授對嶺南宗教傳統的專業知識與深刻見解,給予我極大的啟發。與黎教授的交流幫助我釐清了過去對於疫病時期廣東社會中廣泛出現的各種宗教儀式所抱持的困惑。他建議我從文化角度、而非神學立場來理解這些宗教實踐,並以描述性的方式而非過度分析的筆法來處理相關材料。這樣的視角轉換,對我這位非宗教史背景的歷史學者而言極為重要,也讓我重新思考論文的整體架構,並開始探索如何以新的方式詮釋宗教相關史料。

我也由衷感謝主辦單位的細心安排。從會前籌備到現場執行,整體流程皆十分順暢且展現出高度的專業素養。論壇對青年學者的慷慨支持更令人印象深刻。正如我的論文指導教授所言,這樣的資源配置在多數針對初階學者的學術會議中實屬罕見,充分展現了主辦方對青年學者的重視與扶持。

總的來說,這次論壇不僅拓展了我對社會與文化歷史交織互動的理解,也為年輕學者提供了一個極具支持性的平台,使我們得以向同輩、向資深學者請益,建立聯繫。我真誠感謝主辦單位打造出如此充滿活力與啟發性的學術平台,並期待未來能與此次相識的同儕持續交流、共同成長。



陸小丫

美國芝加哥大學音樂系

為期兩天的 2025 年中國文化研究青年學者論壇以「水路與全球中國:生態、能動性與文化形成」為主題,舉辦了一場內容緊湊而富有深度的學術會議。儘管會議時間較短,但議題極為豐富,涵蓋了跨學科、跨區域的多個研究視角,充分展現了「水」作為連接全球中國研究的重要媒介所蘊含的理論潛力與實踐價值。本次論壇共設有八個主題小組,涵蓋宗教傳播與海洋文明、政治性水體與國家建構、河道治理的物質性體現,以及水上人群的遷徙與能動性等議題。這些討論不僅涉及歷史學、社會學、宗教學等多個學科領域,也展示了水域研究與多學科對話、交叉融合的廣闊空間。特別是對「水上人」群體(如移民者、勞工、中介者等)的研究,為理解邊緣性、流動性與主體性提供了重要的觀察窗口。這些研究視角有效回應了當代人文社會科學對流動性、身份建構與跨國互動等關鍵議題的廣泛關切。

作為參會者,我非常榮幸能夠參與此次會議。更重要的是,通過與在座的各位老師(包括黎志添教授、葉嘉博士、柯蘭教授、徐力恆教授、黎明釗教授、韓子奇教授、崔文東教授與許暉林教授)及同輩學者的深入交流與思想碰撞,我相信大家都從中收穫了許多寶貴的建議。例如,有學者指出應關注歷史材料來源的合法性與完整性;也有人提醒研究應避免過於聚焦單一譜系,建議從跨國、跨地區,以及群體身份變遷等多重維度展開分析,以增強研究的廣度與深度;還有關於如何在理論建構之外,更有效地將田野數據與歷史材料整合進分析框架的探討。這些反饋對我當前的論文寫作和學術思考提供了實質性的幫助。本次會議不僅是觀點的交流與交鋒,更激發出眾多富有創新性的研究思路。圍繞水域的多重角度與多維度探討,凸顯了當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範式的轉向。對於初入學術界的青年學者而言,這類小規模、高密度、注重互動的學術活動尤為寶貴,它不僅推動了學科內部的深入對話,也為青年學者提供了展示與成長的重要平台。

最後,衷心感謝黎志添教授以及會議組委會全體工作人員的辛勤籌備與無私付出。祝願論壇今後愈辦愈好,持續為青年學者搭建高水平的學術交流平台!



黃錚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文學院

線下交流永遠無法被取代——這是我參加本屆論壇的最大感受。在線上活動如此頻密的今天,是否學者們還需要面對面坐在一起聆聽相似或不同主題的展示?是否學者們還需要從全球各地來到能俯瞰吐露港、遠眺八仙嶺的中大校園?是否學者們還需要磨礪中英雙語切換的展示技能?我的答案都是肯定的。

本屆論壇,我認識了來自澳洲、新西蘭、加拿大、美國、新加坡、日本、英國、法國、中國等世界各地有着多種多樣學術背景的學者。大家帶着自己的研究從幾千份投稿中脫穎而出,相聚到一起。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很多「他山之石」——無論是否在同一個研究領域,彼此的點評和建議所激發出的靈感,遠遠比我個人苦思冥想來得更有趣和全面。我記得在現場程淳好奇水客如何處理投訴案件,徐寧對我的研究提出了來自明代的職業脈絡,梁韻詩問到水客職業化這一關鍵問題,韓子奇教授點評了我們小組主題的內涵,葉嘉博士對下市話很感興趣,黎志添教授提到開平僑鄉的不同情況……這些細節不斷豐富着我對目前研究的看法,也促使我擴充自己的知識面,了解到龍舟、一海一廟、秦漢印章、海賊、粵劇、民間女藝人、買辦、崇明島、細菌學等諸多和水路有關研究課題的進展。兩天時間,收穫頗豐。此外,主辦方悉心籌辦,為我們提供專屬無線網絡賬戶、臨時圖書證,我還是第一次有這樣的經歷。在中大圖書館裏,我也發現許多和自己研究相關的館藏,都是此行難忘的記憶。



徐寧

香港大學中文學院

水,自亙古奔湧而來,承載着人類文明的記憶與故事。在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研究所第十一屆中國文化研究青年學者論壇上,「水路」成為撬動「全球中國」的支點,一場關於生態、能動性與文化形成的學術探索激越湧現。來自五湖四海的青年學者,以水為鏡,映照出互相牽涉的研究視角。或追躡「水客」蹤跡,探訪跨越水域的媒介與融合;或鈎沉移民史話,解讀涉水遠徙、交融共生的歷程;或考索文化漂流,尋覓精神原鄉的浮沉印跡。總之,藉「水」之流變,觀照「人」之行跡與浮沉。短短兩日的會議高密度呈現26篇精彩的論題,既有交鋒對錯,亦有互讀重現,最後在充滿詩意的「水的影像」之中凝結為一體。

此次會議的學術評議與交流環節尤其令人感佩至深。少長學人各抒機杼,論者與聽眾評議切磋。在友善的問難往復之間,智慧如活水周流,使在場諸人皆若臨淵照影,更見研究幽微洞明之處。作為論壇之中唯一的婦女史學者,我本以為自己所關注的性別議題難覓知音;未曾設想,在此次會議中卻收穫了豐富的珠玉之論。這不僅是對個人研究的激勵,更讓有識者看到,在「水路」這一宏大的研究框架下,每一個細微的學術視角都能自我安置、彼此推及。諸多論題在「水路」的學術視閾中重新煥發出生機與活力,揭示出對人類社會的精微洞察與深切關懷。為此,更需格外感激會議組織者的人文關懷與學術敏感,為青年學者提供了有意義的思考框架與有效的交流契機。此番因緣際會,如春雨酥酥,點點潤人心。
返回
學術論衡:「宋王臺文化記憶」學術研討會
最新消息:第十一屆中國文化研究青年學者論壇
活動預告:中國文化數位研究傑出學人講座
活動預告:中國文化研究所「中國文化體驗系列」
活動報告:中國文化研究所訪問學人公開講座系列
活動報告:「從背景出發閱讀和理解中國地圖」公開講座系列
活動報告:嶺南文化研究計劃
活動報告:吳多泰中國語文研究中心
最新出版
編輯委員會
 
過去通訊
2025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版權所有
本電子通訊為中國文化研究所所擁有。因使用、誤用或依據此電子通訊的資訊而導致損失或破壞,中國文化研究所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