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五年 第四期
陳韜文教授訪談:中國研究服務中心的歷史與發展
 
訪問日期2015年10月9日
地 點中華傳媒與比較傳播研究中心會議室
受訪人陳韜文教授(新聞與傳播學院研究教授及新聞傳播學榮休教授、中國研究服務中心主任)
訪問者黎志添教授(文化及宗教研究系教授、中國文化研究所副所長及道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筆 錄徐艷蓮(中國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員)

 

二〇一五年十月九日,《中國文化研究所通訊》封面文章欄目邀得陳韜文教授接受訪問。陳韜文教授與訪問人黎志添教授回顧中國研究服務中心的歷史與發展,談到中國研究服務中心與中國文化研究所的合作,並總結自己的研究歷程。以下為訪談摘錄。

一、中國研究服務中心的歷史

陳韜文教授首先回顧中國研究服務中心的歷史。中心創辦至今已超過半個世紀,前一陣子還舉辦50週年紀念國際會議。1963年,西方研究中國大陸的學者在香港設立了「大學服務中心」。它是一個獨立的機構,專為海外到香港來從事中國研究的學者服務,直到中國對外開放以前,中心成為西方中國研究學者的大本營。在冷戰時期,西方學者要了解當代中國只能間接通過香港獲取信息和資料,在為西方學者服務的過程中,中心積累了大量豐富的中國研究資料。1988年「大學服務中心」加入香港中文大學,並於1993年更名為中國研究服務中心,繼續為從事中國研究的學者提供無償服務,服務的對象從海外學者擴展到中國大陸及其它大中華地區的學者。多年來中國研究服務中心也舉辦不少學術座談會、公開講座、會議、工作坊、培訓班等活動,為世界學者及本地師生提供學術交流的平台,增進全球從事中國研究學者的對話。中心這麼多年來為中國研究者所提供的服務已為它贏取了中國研究的「麥加」的美譽。

中國研究服務中心的主要優勢在於中心擁有當代中國國情研究最齊全的圖書館,其使用之方便為海內外學者稱道,其中包括:1) 五十年代初至今的中國省市級及全國性報紙、期刊、以及學術機構、政府部門出版的各種資料;2) 完整的全國、省、市級綜合及專類年鑒、統計資料;3) 省、市、縣、鄉鎮級地方誌,包括縣一級的土地、糧食、財稅、教育、水利等專門誌。這些都是非常完整而有特色的收藏。另外還有中國歷次政治運動的資料,包括土改、三反,五反,反右運動,大躍進/大饑荒,文化大革命等,以專題為基礎收集散失在各地的一手材料,並加以電子化儲存,這部分的收藏也是很著名。除此之外,中心更將原有的資料數據化處理,建立了中國發展資料庫(縣級)。該數據庫與地理信息系統兼容,可進行大規模的量化研究和分析,以便觀察中國地方發展的動態,為世界各地從事中國發展的學術研究與政策分析人士提供多角度的研究資料。中國研究服務中心始終圍繞為從事中國研究的學者提供服務的宗旨,不僅提供完整而豐富的原始資料,更對原有資源進行電子化整理建立大型數據庫供研究者使用。

陳韜文教授總結中國研究服務中心的兩個首要功能,其一是為從事中國研究的學者提供圖書及電子檔案等參考資料,這屬於文獻資料服務功能;其二是以舉辦研討會及邀請訪問學者等形式,為從事中國研究的學者提供一個聚集及交流的平台,這是聯接匯聚功能。

二、國際研究生「當代中國」研討班

另外,自2004年起,中國研究服務中心於每年1月舉辦國際研究生「當代中國」研討班(2007年起與香港中文大學「蔣經國基金會亞太漢學中心」合辦),讓當代中國學者發表論文及研討,並為與會者於會期前後到中心從事文獻研究提供協助。另邀請中國研究的資深學者擔任主題演講嘉賓,分享其看法及研究成果。研討班旨在促進當代中國研究及中外年青學者結識、交流;提升中國研究博士學生的能力,拓展其視野。第十二屆國際研究生「當代中國」研討班訂於2016年1月6至9日舉辦。陳教授介紹,國際研究生「當代中國」研討班已經成為中國研究領域著名的研究生研討班,許多從事中國研究的出色學者都曾是研討班的學員。

三、中國研究服務中心的未來發展計劃

陳教授介紹,中國研究服務中心的未來發展包括積極推動民間口述歷史及中國記錄片的研究。中心收集中國民間紀錄片及未出版的個人回憶錄這些民間歷史資料,希望能夠聚集相關領域的學者及熱心人士,推動民間歷史及中國紀錄片運動,引起更多人的關注及興趣。

除提供文獻及學者交流平台外,中國研究服務中心在設定具體的中國研究議題上也能起到一定作用。中心以原有的館藏資料優勢為基礎,設定有特色的議題,例如政治運動,縣志研究等。因為有強有力的資源為基礎,這些議題的設定能夠吸引相關領域的學者參與,對於促進相關主題的研究起到有力的推動力。陳教授指出,在未來,中心也希望以議題為考慮,吸引更多的國際學者前來訪問及交流,進一步推動相關議題的研究。中國研究服務中心慶祝五十週年的時候,中心特別設定以意識形態、權力與中國轉型(Ideology, power and transition in China)為議題的國際研討會,邀請中國研究領域中的資深學者參加。這次國際會議的文章將以特刊的形式發表在《中國研究》(The China Journal)上。中心希望藉此進一步推動世界中國研究,並提升香港中文大學的中國研究在學界的影響力。

談到中國研究服務中心未來的發展,陳教授指出,中心正在考慮如何保存文獻資料及使其更加容易被使用等問題。中心將與圖書館進行合作,將文獻資料數據化。另外,在圖書館藏方面,因為目前大學圖書館和不同科系在中國研究方面的圖書已有自己的關注和長處,中心無需再另外訂購。在未來中心可以將注意力集中到對地方報告以及縣志等資料的收集,繼續發揮中心的館藏特色。除此以外,中國發展資料庫在未來的中國研究中很有潛力,中心會繼續更新擴充。陳教授希望,中國研究服務中心能繼續保持中心本身館藏的獨特性,並加以延伸及擴充。在建立學界交流平台方面,中心計劃舉辦更多研討會,會議和工作坊,促進中國研究領域學人更緊密的交流。

陳教授期望中國研究服務中心在未來能夠爭取到更多的資源,從而發揮更大的作用。他指出,香港在中國研究上擁有地理及文化優勢,應該發揮更大的作用,但目前中國研究的力量相對分散,對於如何促進從事中國研究群體的交往,香港作為中國研究的重鎮,應當肩負起更多責任。陳教授介紹,中國研究服務中心目前正在有意識地發展與其它機構或相關單位的合作,例如法國現代中國研究中心總部設在香港,並在香港出版期刊《神州展望》(China Perspectives)。中國研究服務中心目前正在與法國現代中國研究中心合作,2015年11月中國研究服務中心將與法國現代中國研究中心合辦研討會。這是一種新的嘗試,中心希望可以進一步擴展這樣的合作。除此以外,中國研究服務中心與中文大學的相關部門也有合作。陳教授指出,相對而言,社群合作意識在國外比較強,我們也應該有所加強。

四、中國研究服務中心與中國文化研究所

2013年中國研究服務中心正式加入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務求於中國研究領域上與中文大學的中國研究單位有更緊密的合作。陳教授指出,中國研究服務中心偏向社會科學取向的研究,中國文化研究所則偏向人文科學取向的研究,這兩個研究取向的差別在於社科研究偏重客觀性及因果關係,人文研究則強調理解的深刻性及獨特性。但這兩個學科在當代的發展越來越呈現交叉與重疊的趨勢,從而造就學科間合作的可能。此外,在具體的研究課題上,兩者也有重疊之處,如當代中國的研究很難與傳統中國完全脫離,忽略歷史文化的延續關係。這些趨勢導致社科研究與人文研究有多種互補合作的可能。但在現代學科的嚴格區分下,具體如何去實現合作及促進有效的對話交流面臨不少困難。陳教授提到明年將是文化大革命五十週年,中國研究服務中心計劃就此議題舉辦會議,這一議題便可以涉及社會科學及人文學科的研究,但如何促進兩種學科之間的有效對話,這是一個我們要共同思考的問題。

陳教授指出,中國研究服務中心加入中國文化研究所後,可以擴充中國研究學者的人文視野,擴展合作的可能,進一步擴大中國研究的社群。例如,在會議的舉辦上,吸納人文科學的學者參與便是一個可行的辦法。陳教授也希望,中國研究服務中心能夠得到中國文化研究所的支持,提升中心在中文大學的影響力,為中心爭取到更多的資源。

五、個人研究近況

陳教授最後介紹他的個人研究。他的研究興趣包括政治傳播、國際傳播和新聞研究,是三者交叉的領域。在地域上,陳教授的研究大多與香港的政治傳播有關係,探究香港的回歸過程乃至回歸之後,政治權力結構與傳媒系統的互動關係。由此擴展至考察香港的社會運動與新媒體興起的關係,社會動員的新模式。例如,從七一遊行到佔領運動,其中涉及的新媒體運用與大眾媒體及社會動員的關係,也是以香港社會為基礎。另外,陳教授也很關注集體回憶的興衰問題。如八九民運是一個重大的歷史事件,集體回憶一般會隨著時間的推進而淡化,但是六四事件在香港的集體回憶中淡化的程度很小,在新一代的集體回憶繼續傳承,這一過程是透過怎樣的機制和條件得以傳承下來?這是對集體回憶的社會學探究。陳教授亦進行比較性的研究,例如考察中港台新聞工作者的不同取向,世界不同媒體如何報導同一新聞事件等。

談到自身研究與中國文化的關係,陳教授指出,他的研究對象大部分是華人社會的傳播現象,也涉及中國文化層面,因為社會文化本身就是影響政治傳播的一個重要因素。陳教授指出,他的研究一定程度折射出中國大陸文化如何與港台文化的互動,中國大陸文化如何在港台因應環境而發生變化和發展等。在陳教授的研究中,中國文化不是中國傳統殿堂、經典文本文化,更多是體現一種生活方式和思想,乃至專業理念好像新聞觀念等。對陳教授來說,社會科學領域擴展了文化研究的對象,文化不僅限於經典文本或是知識分子的文化,而是擴展到社會各個層面所折射的中國大眾文化、社群文化、日常生活文化。他認為這些文化很值得我們研究,從中可以豐富我們對中國文化的理解,揭示中國文化的多層次及多元性面貌。

返回
陳韜文教授訪談:中國研究服務中心的歷史與發展
「漢延熹西嶽華山廟碑之研究──以順德本為中心」
最新消息
2015年第四次「午間雅聚」──解碼「黑老虎」:中大文物館藏碑帖菁華揭祕
2015年第五次「午間雅聚」──呂壽琨與現代中國藝術
2015年第六次「午間雅聚」──古代詩歌節律與四六文的韻律機制
香港中文大學「蔣經國基金會亞太漢學中心」2015年訪問學人公開講座:中華性,華人性,與後華性──比較活動:東南亞的華人與中國研究(石之瑜教授)
「嶺南城市文化研究計劃」系列講座(三):張蔭桓與他的朋友圈
文物館「北山汲古:碑帖銘刻拓本」開幕典禮
文物館「碑帖銘刻拓本的研究價值、保護及收藏」公開講座
文物館「玉澤恆輝:喜聞過齋藏玉展」特別預展及開幕典禮
吳多泰中國語文研究中心「第二十屆國際粵方言研討會」
當代中國文化研究中心「《二十一世紀》銀禧系列活動」
新書出版
中國文化研究所「午間雅聚」(2016年2月29及3月21日)
中國研究服務中心「第十二屆國際研究生當代中國研討班」(2016年1月6至9日)
文物館 「北山汲古:碑帖銘刻拓本」展覽(2015年12月7日至2016年1月31日)
文物館 「玉澤恆輝:喜聞過齋藏玉展」(2015年11月28至2016年2月28日)
文物館「仙工奇製:故宮博物院藏痕都斯坦玉器精品展」(2015年11月28至2016年2月28日)
編輯委員會
 
過去通訊
2024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版權所有
本電子通訊為中國文化研究所所擁有。因使用、誤用或依據此電子通訊的資訊而導致損失或破壞,中國文化研究所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