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中國語文教學發展中心自2015年起舉辦「文學中大」徵文比賽,旨在提倡校園創作風氣,鼓勵同學描寫校園內外所見山水或社區面貌,並從中提煉所思所感,把自己的人文關懷投向社會。
2020/21年度的「文學中大」徵文比賽來到第六屆,比賽組別分為「大學中文一」組、「大學中文二」組和公開組。「大學中文」組的得獎作品是從同學於「大學中文」科目一、二的課業中遴選,公開組則開放予本校本科生、研究生、教職員及校友投稿參賽。經過長約半年的徵稿到評審,今屆共有514篇來稿進入複審階段,當中24位同學與校友從中脫穎而出。
他們來自於不同學院、學系,可見文學並不專屬於某一個學院和學系,而是屬於每一位對身邊事物有感觸的人。為表嘉勉,中國語文教學發展中心於11月12日舉行第六屆「文學中大」徵文比賽頒獎典禮,由文學院院長唐小兵教授和系主任鄧思穎教授擔任主禮嘉賓;新亞書院錢穆圖書館及聯合書院胡忠圖書館主管馬輝洪先生及比賽評審資深中學中文科科主任、明報教育專欄作者蒲葦老師擔任頒獎嘉賓;更有幸獲教育學院院長范息濤教授、醫學院副院長黃仰山教授、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王君傑博士蒞臨出席,與得獎者一同分享喜悅。
各組別金、銀、銅獎佳作全文已上載至「文學中大」網站https://www.chltcac.cuhk.edu.hk/2020-21。茲節錄部分內容如下:
大學中文一組金獎〈蝴蝶結〉
歷史 關浚鋒(一年級)
我不解開它,它也會慢慢鬆掉,始終不能維持樣貌一輩子。而接受它的鬆開,我才能始終期待將來再綁的蝴蝶結。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大概如此,受不可預料的巧合觸發而綁結,在各個人生分岔路口瀟灑解結,往後再回想也不過是剛好而已。
評審評語:
作者巧妙地運用蝴蝶結作感情中介、文學橋樑,於是母子情節制得宜,人生哲理則不至於說教。鋪排有心思,過渡妥貼自然。生結、死結、緊結、鬆結、糾結,各有所喻,頗堪玩味。親情以外,嘗試延伸,點到即止,餘味悠然,處理得宜。「她那蝴蝶結雙翼大小一致;左腳略短,但亦僅比右腳短不過一節尾指。」不少描寫形容活現。整體而言,此文令人感動。
蒲葦老師
大學中文一組銀獎〈黑板·刻板〉
藥劑學 陳昱希(一年級)
你慣性地嘗試從黑板當中尋找想要的答案,卻發現黑板四周的木條經已腐朽脫落,被囚禁在內的年青靈魂已然獲釋,崩塌了的黑板不再是黑板,而昔日天真爛漫的你亦被捲進了時間洪流當中,此生不復見。失去依靠的你只好在墨綠深潭裏不斷掙扎,在苦寒的冰湖中無盡沉淪,適應的過程無不使人窒息。
評審評語:
初入大學,回望中學學習歲月,正是順理成章。作者文筆熟練,表達出學校與社會的差異,反思青春成長之路,有難得的清醒與自覺。
鄭政恆老師
大學中文一組銅獎〈外婆的桂花〉
中國語文研究及中國語文教育 林陽玥(一年級)
坐在院子裏感受着涼爽的秋風,把淋上了桂花蜜的桂花糕放入口中,外層的啫喱慢慢融化,桂花的清香也在口中瀰漫開來。先是碰到舌尖,接着又從口中溜走,竄進鼻腔。下一秒,那香味甚至滲入你的血管,慢慢地環繞全身,悄悄地將你的愁緒帶走。接着再啜一口桂花綠茶,整個人頓時神清氣爽起來。
評審評語:
從桂花的色香味入手,帶出鄉愁與親情,以及今昔比照之感。文字明麗清澈,委婉動人。
陳煒舜老師
大學中文二組金獎〈喝的是豆漿,吃的卻不是食物〉
數學 李淦淙(二年級)
喝的不是飲品,吃的也不是食物,這應是每個人在連鎖餐廳的遭遇。這樣真的好嗎?我想答案呼之欲出,不過只有很少人可以撥亂反正。也許,我應該感慶幸,至少我喝的仍然是豆漿,「飯」後還有一杯怡人的飲料等待我品嚐。
評審評語:
題目初看之下有似懂非懂之感,卻吸引讀者進一步探索其真意。果然,正因作者不惜以細膩乃至刁鑽的筆法來娓娓道出如何飲下一杯豆漿,讀者才領悟到何謂「吃的不是食物」。當面對半人手磨製的豆漿都能細細品味出層次感,這種敏銳度怎能容下那些隨處可見的人工食物?現代商業文明的淺易迷人,以及如影隨形的斲喪天真,也就不言而喻了。
陳煒舜老師
大學中文二組銀獎〈屋簷下的時差〉
數學及數學教育 鄭翊晟(二年級)
當我們順着時代的步伐一路向前走,我們的父母已經慢慢落後,落後到芝加哥、西雅圖、多倫多⋯⋯或許是更遠的地方。我們經常批判父母思想落後、眼界狹窄,然而我們又可曾想過,我們之所以可以走到今天,跟得上時代的步伐眺望未來,全因為我們站在父母的肩膀上呢。
評審評語:
作者以兩代人的想法差異為題材,但在代溝中嘗試尋求和解,展示出理性與大度。時差之說別有新意,飲水思源的道理在筆下更具說服力。
鄭政恆老師
大學中文二組銅獎〈談學習散步的必要〉
全球研究 陳卓慧(二年級)
散步,散漫地步行。不但需要漫無目的地晃蕩,遊走於街道和公園,心態上也要「散」,試多點好奇和包容;亦不會假其他工具,因為一步步的疲累是在建構踏實和與城市的親密,使得腦袋和身體接觸地面,回到現實。
評審評語:
散步的重點是散,散漫。但看此文時,筆者絕不敢心散,必須聚精會神,因為作者非常認真地探討何謂「散」,由是讓題材顯得獨特、意味深長且有趣。文章的感染力極強,讀畢令人想到預科文學讀到的金句「書冊埋頭何日了,不如拋卻去尋春」。作者實在說得太好,古今中外,有理有據,尤其現今面對工作,很容易就會想到「散步的必要」,對題材也更有共鳴。整體而言,此篇令人印象深刻。此文若能多一些心境或環境描寫,或能更進一步顯示作者的寫作能力。
蒲葦老師
公開組組金獎〈經過的日子如林村河的潺淙〉
中國語言及文學 蕭樂恩(二年級)
河畔拐角樓梯旁的小樹林長期身披白衣,我說好美,說香港看不到雪,我們都好想看一場雪。但其實那是許多種鳥類集體排糞,不要緊,臭是牠們的事,浪漫是我們的事。
卡戎是冥河的擺渡者。林村河不見有卡戎,但幾座橋的橋底永遠有幾艘出海捕魚的船,長期泊在橋墩和引水道護坡之間更迭起伏的浪床,夜晚經過它就像晃蕩在一個很舒服的夢境中,嘩啦啪啦。
評審評語:
文筆料峭老辣,而時見俊語,措辭亦饒奪胎換骨之妙。以希臘冥河之影像加諸林村河上,不僅有重疊,更有溢出之處。正因如此,可使讀者看到區區林村河卻兼具浮淺的惡臭與夢幻的遠方,不啻死亡與生命意識同構的微縮宇宙。
陳煒舜老師
公開組組銀獎〈落地松果〉
中國語言及文學 黃可偉(校友)
如果中大就像松果,那麼哪怕大家都是裏面共生的其中一片松仁,可是每一個個體都有自己將行的路,就像同一顆松實,也不可能每一片仁子都有相同命運。有的松仁長成大樹,有的腐化成泥塵,有的變成某人家中的標本,就正如不同中大人都有自己獨一無二的路,可是重溯原初,就自然可以找到大家在某一個時空,原來都在中大山城之土生活過的痕跡。
評審評語:
筆者不是中大畢業生,仍覺此文情理兼備,很有說服力。「落地的松果不死」、「中大山城就像一顆松果,外面是殼子,內裏卻深藏孕育生機⋯⋯」作者由此發揮,娓娓道來,松果與作者俱能自圓其說,融洽無間,重訪母校的懷緬遂顯得不落俗套。整體而言,作者把精神寫活了,讓讀者也顯得精神抖擻。
蒲葦老師
公開組組銅獎〈借魂〉
中國語言及文學 周皓熙(二年級)
暑假時,大學的圖書館像一個戰後的軍營,書架上的書本是一個個出征後回來的士兵,佈滿了這個學期末的戰鬥痕跡。、有些厚實的書本雄赳赳屹立在書架上,插滿了紅橙黃綠的軍旗,看來曾協助無數人們擊退步步進逼,名為「死線」的敵人。一些臉龐斑駁、刮痕累累的小卒癱卧在暗角苟延殘喘,應該是曾遭受焦急的人們逼供盤問。
評審評語:
文章開首已是先聲奪人,以書本比作征戰回來的士兵,教人印象深刻。作者成功營造氣氛,圖書館的瀏覽經驗,以至人生的殘酷,筆下字字觸目驚心。
鄭政恆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