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二五年 第二期
學術論衡:「宋王臺文化記憶」學術研討會
由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嶺南文化研究計劃與香港中文大學中國古典詩學研究中心合辦,香港城市大學中文及歷史學系協辦的「宋王臺文化記憶」學術研討會已於2025年5月28至29日在香港中文大學圓滿舉行。是次研討會為香港研究資助局協作研究計劃「嶺南文化與世界」項目(2023–2026)的學術活動之一,匯聚了十七位海內外專家學者,從宗教、歷史、文學、考古及藝術史等領域切入,重構宋王臺在宋元敘事、晚清詩學、民國文士網絡、雅集傳統以及香港本土文化形塑的複雜意義,探討宋王臺在嶺南歷史流變中激發的多重想像與身份辯證,尋找文化記憶於文本層疊與地景消逝中的存續之道。兩日的研討會於線上線下同步進行,共吸引海內外多於四百人次參與其中。

研討會特別邀請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發展局古物古蹟辦事處總文物主任兼中大歷史系客席副教授蕭麗娟教授致開幕辭,蕭教授回顧了「宋王臺」的發展歷程,並就「聖山遺址」的考古發掘成果進行總結,她認為:「豐富的出土文物對學界研究香港宋元時期的海上貿易有着不可或缺的借鑒意義。」最後蕭教授預祝是次研討會取得圓滿成功。隨後嶺南文化研究計劃「嶺南文化與世界」項目主持兼中大中國文化研究所常務副所長黎志添教授致歡迎辭,黎教授對赴會專家學者、參會觀眾表示熱烈的歡迎,並向是次研討會的合辦單位表達由衷的感謝。他指出:「晚清的遺民、紛繁的時局、豐富的考古發掘,共同凝聚為『宋王臺』這一經典的香港符號,由是可見『宋王臺』這一歷史地標背後所蘊含的文化記憶仍有充分的研究價值。」他亦希望專家學者們在共襄盛會的同時各抒己見,共同推進對香港「宋王臺」的研究。

一、信仰、遺跡與歷史建構

發言人:嚴志雄(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
              黎志添(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
主持人:程美寶(香港城市大學中文及歷史學系)

嚴志雄教授以〈厓山、宋臺、遺民:記憶的詩學與政治〉為題,藉明末清初文人陳恭尹所作「一聲望帝啼荒殿,百戰山河見落暉」引入正文。此兩句詩文原分屬兩首陳詩,或經賴際熙手、使之匯為一處,劉揚芬《宋臺秋唱圖》中宋王臺牌樓所刻楹聯亦為記之,若此聯果被鐫刻於宋王臺山麓之牌樓上,宋王臺誠可被視為一「記憶之場」(a realm of memory),將十三世紀宋末遺民、十七世紀明遺民、二十世紀清遺民的多重身份記憶予以交織、融合,並據此指向聯結嶺南厓山、廣州、九龍等地的集體記憶(collective memory)紐帶。然嚴教授一轉話鋒,石門上有無文字、文字是否即「賴書陳」詩句,始終不可確定。1979年潘小磐之跋言「余童年猶及見之」,而1941年香港《大風》半月刊刊黃佩佳之〈九龍宋王臺及其他〉,則又「至石牌門,門無題識」,遍覽諸多舊照,石門所刻或非賴氏所集之詩句,此或為一「公案」。故嚴教授聯結賴際熙弟子李景康所撰〈紀賴際熙等保全宋皇臺遺址〉提出「未遑刻石」一見,因刻石主管人事交替、太平洋戰爭爆發,陳伯陶之〈石垣記〉終未上碑,而賴際熙所書陳恭尹詩句是否亦因同樣原因「未遑刻石」?此誠有可供詳考之處。

而後黎志添教授以〈楊太后信仰與慈元廟(碑):太后、國母與聖娘〉為題,對宋末「楊太后」之「太后、國母、聖娘」三類形象作出詳細考證,另探討新會士人立廟塑造楊太后「國母」身份之經過與其背後的歷史政治含意,據此引申至越南歷史文獻、民間傳說中「楊太后信仰」的流變。黎教授認為陳伯陶對宋王臺與宋史事跡的「考證」及《宋臺秋唱》所集之遜清遺民唱和,同九龍巨石宋王臺被確立為宋末帝王駐蹕九龍官富場的歷史事跡有着密切關連,而楊太后之事跡及其所延伸出的歷史、宗教意義,卻遠超出九龍宋王臺本身的文化意涵。

明中葉後,厓山的歷史記憶為時人所關注,弘治四年(1491),厓山慈元廟(全節廟)建成,士大夫出於「弔古況今」之政治目的,為楊太后附加「國母」的表徵,使慈元廟成為「國母忠義精神」的地標,亦成為建構「華夷對抗」之景觀。而反觀越南地區,楊太后記憶則以另一種祠廟建築物的方式「具體化」,乂安省、清化省等海岸地區紛建眾多廟宇,楊太后亦演化為越南主管海上保護之「聖娘」。將視野延至滿清,國母楊太后「謹內外、別華夷」之文化意蘊為滿清統治者所忌,遜清遺老的宋季史跡記憶表面為憑弔宋時二王,實則是憑弔前清王朝及君臣之記憶。通過關聯「宋季史跡」、「厓山慈元廟」與「越南四聖娘廟」三個不同的「楊太后」文化記憶,或可為宋王臺的象徵意義作更多元、立體之詮釋。

隨後參會學者與聽眾圍繞發言展開提問、討論,對於「其餘滿清遺老對於楊太后廟的態度」、「清遺民對於明遺民的建構」等問題,黎教授回顧了饒宗頤先生的研究成果,認為不同史料對於楊太后的處理頗不同,而其餘「宋臺秋唱」文人對楊太后廟則不甚關心;嚴教授則引介陳伯陶詩文中的陳恭尹,並舉張學華的撰序為之作解,另有梁基永博士提出「木匾」一論,推測楹聯原本刻於木匾上。

二、流寓詩學與文獻建構

發言人:林 立(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
              潘靜如(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
              程中山(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
主持人:陳學然(香港城市大學中文及歷史學系)

林立教授以〈邊緣遺民:左秉隆的香港足跡與宋王臺題詠〉為題,圍繞「左秉隆是不是清遺民?」這一問題展開探討。他嘗試從「邊緣人」的角度重新探討左秉隆的政治立場與遺民群體的多樣性,從左秉隆與清遺民的互動路徑、二者交往之影響等角度開展多維度分析,並將左氏之個體實踐拓寬至對整個「宋臺唱和群體」之遺民屬性的討論中。林教授認為左秉隆作為「邊緣人」,同清遺民間實屬泛泛之交,其亦無法完全認同民國政府,在香港這一多元並存的文化與社會場域下,遺民群體或可分為「鼓吹復辟派」與「隱逸派」,但隱逸派中亦有遺民意識強烈與淡薄之分。林教授亦認為其餘在港參與「宋臺秋唱」之詩人,就其政治立場與彼此間的文化交流而言,仍有一定可開發空間。

其後潘靜如教授以〈流寓者的詩學——曾克耑《宋王臺》三首箋說〉為題,對曾克耑所作之「宋王臺」組詩進行追溯。潘教授藉自身所感推及三首曾詩,從「流人」、「遺民」之角度把握「宋王臺」組詩的多重意蘊,曾氏對自身的「流人」定位同庾信、杜甫存有互通之處,審視組詩亦得見詩人自身之所在、所處、所感;若論及「遺民」,其論述中對各類「清遺民」之批評則暗含六輪「抑揚」,通過「狀遜清遺老之醜」,進而自不同層面反襯出陳寶琛的品行。「宋王臺」組詩展現了一名流寓者的詩學,一旦明確自身的處境與角色,曾克耑便開啟了自己著書立說、講學授徒的生涯,以盡傳播詩教、文教與傳統文化之責,此是「文化自覺」之體現,然亦導向了「生命救贖」之目標。

程中山博士則以〈忠魂何處尋:五首題在宋王臺石上之詩歌輯考〉為題,就二十世紀20年代、抗日戰爭時期在宋王臺石上所刻的五首詩歌展開考辨。程博士認為20年代之「霞峰」、「七絕」二詩實「筆無佳者」,大抵為遊客所作,而抗戰時期的三首詩歌情意連貫、共同組為一組「聯章詩」,雖格律微瑕,但興寄深刻,頗顯時代風貌。雖然宋王臺石上部分題詩作者不詳,作品水平亦參差不齊、乃至部分格律訛誤,但題詩作為宋王臺景觀一部分,仍值得輯錄保存。

三、文學書寫與地方敘事

發言人:張歡歡(香港都會大學人文、語言與翻譯學系)
              凌頌榮(香港恒生大學中文系)
              林傳濱(香港理工大學中國語文教學中心)
主持人:葉 嘉(香港教育大學中國語言學系)

張歡歡博士以〈論民國時期寓港南社詩人的宋王臺記憶——以柳亞子、鄧爾雅等為中心的討論〉為題,圍繞南社詩人如何藉着「宋王臺書寫」聯結個人流離、遺民情結與國族危機展開探討。抗戰時期的柳亞子欲借宋王臺之殤警醒時人,其對於宋王臺的記憶同陳伯陶息息相關,柳氏亦試圖重估南渡歷史、以「南」為法。而不同南社詩人記憶宋王臺之詩作,雖均與「遺民」有一定關聯,然具體抒懷則隨人因情或存不同,胡熊鍔、陳兆年是為其例也。于右任之「宋王臺」詩攜有「興亡轉眼」的憂慮感,若與南社同仁相比,鄧爾雅則少去幾分國族危機的宏大敘事,反增一重宗族傳承的身份詩學。南社詩人賦予宋王臺地方認同與文化革新內涵,其書寫體現離散知識份子在戰爭與殖民夾縫中的身份焦慮與文化認同建構,相關歷史經驗對當代文化記憶研究具啟示意義。

而後凌頌榮教授以〈巨石短詩:試論香港竹枝詞的宋王臺書寫〉為題,從香港竹枝詞的由來及藝術特點入手,以《宋臺秋唱》為對照,剖析具弔古傾向的竹枝詞,並探究部分脫離宋王臺歷史意義的作品。他指出,部分竹枝詞雖有弔古之意,態度卻相對溫和冷靜,若藉「世俗空間」之理論細審,清遺民致力將宋王臺塑造為神聖空間,但其主觀賦義對「遺民圈外」之影響有限,宋王臺實則處於更大的世俗空間。香港竹枝詞本於俚俗、通於風雅,能更真實反映宋王臺在世俗社會中的存在,此亦彌補了傳統詩學局限,呈現出異於「宋臺秋唱」的文化意義。

林傳濱博士以〈香港政府、嶺南士人及文化與宋王臺的景觀建構(1898–1916)〉為題,探討1898至1916年間宋王臺景觀意涵的生成與轉變。林博士從港府保留宋王臺的政治動機切入,分析其出於為殖民地增添「古老光環」、預留公共空間、安撫華人等政治考量,但實踐上僅保留土地,未深入賦予文化內涵。他關注到李瑞琴對宋王臺的物質空間營造、使其成為具層次的遊覽地標;亦重點聚焦陳伯陶的歷史敘事與文化實踐,陳氏通過考證文獻勾連宋季遺址,發起「宋臺秋唱」雅集,將趙必𤩪等遺民譜系與當時遺民身份認同結合,賦予宋王臺「遺民地景」的精神內涵。宋王臺的景觀意涵由港府的物質保留、李瑞琴的空間營造及陳伯陶的文化詮釋共同塑造,體現了物質空間、文化資本與集體記憶的動態交互,其意涵並非固定,而是建構者意圖與時代認知的共同產物。

隨後參會學者與聽眾圍繞發言展開提問、討論,如「遺老」、「遺民」用詞之辯,學者認為「遺民」一詞相對「遺老」更為中性,同歷史研究相契合;並從「逸民」、「遺民」等詞展開論述,認為「遺民」一詞之使用,應從「政治」的角度加以解析。

四、歷史考掘與文化記憶

發言人:韓子奇(北京師範大學珠海校區歷史文化研究中心)
              黃啟深(美國亞利桑那大學東亞研究系)
              卜永堅(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
主持人:陳芳芳(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

韓子奇教授以〈「宋王臺」的文化空間生產與回憶系統建構〉為題,探討宋王臺從自然岩石到「記憶之場」的歷史演變。其研究借鑒了諾拉(Pierre Nora)「記憶場所」(Lieux de Mémoire)與列斐伏爾(Henri Lefebvre)「空間生產」(The Production of Space)理論,從三維度剖析其文化建構:「感知的空間」(perceived space)、「構想的空間」(conceived space)、「活化的空間」(lived space)。清遺民陳伯陶通過考證二王殿村、金夫人墓、侯王廟等遺跡,將宋王臺從單一石刻擴建為複合記憶系統,並發起「宋臺秋唱」雅集,以詩詞唱和賦予其「抗元忠節」的象徵意義。而陳伯陶的「正名運動」實質是借歷史敘事維護清室正統,其建構的記憶系統融合了遺民情感、學術考證與空間儀式,最終使宋王臺成為晚清遺民抵抗現實政治的精神堡壘。韓教授強調,宋王臺的「記憶生產」本質是邊緣群體(清遺民)通過歷史想像重塑身份認同的文化實踐,其演變軌跡折射出華人在時代變局中對傳統文化的執守與救贖。

黃啟深先生則以〈宋末二帝輦路遺跡與歷史想像〉為題,對宋末二帝南逃相關史跡及記憶建構展開討論。其依《宋史‧二王紀》等史料梳理二帝南逃路線,指出部分記載存在「附會之訛」,並認為大部分史跡應為後世基於文獻或傳說建構的「回憶性遺存」,而非「即時性遺址」,其意義在於體現後人通過空間敘事重塑王朝流亡史的過程,反映地方社群對「故國記憶」的詮釋。而方志通過搜羅傳說、考訂史跡,成為記憶建構的核心載體。史跡分布的「溢出」與「綴補」現象本質是「創造性文化實踐」,不同物質載體因特性差異對記憶儲存與重構發揮不同文化功能。

最後,卜永堅教授以〈三宋王臺考〉為題,對史籍文獻裏三個互不相關的「宋王臺」展開探討。卜教授依託《宋史》、《搜神記》、《新安縣志》等史料,梳理出「宋王臺」的三重內涵:一是十世紀宋朝南京(河南商丘)祭祀微子的祠廟,二是可能從十七世紀開始同「韓憑夫婦」節烈故事相關的典故,三是十七世紀末至十九世紀初所形成之宋帝昺海上行朝遺跡傳說。卜教授認為,香港宋王臺的核心意義並非「宋帝昺君臣駐蹕」之史實,而是其作為文化符號的建構過程,這一「過程」既體現出清遺民抗拒民國、文化保守主義的底色,卻也蘊含着反抗英國殖民統治的意涵,同時反映出儒家「華夷之辨」與現代民族主義在反帝反殖層面的相通性,以及港英政府對中國民族主義情緒的「羈縻懷柔」策略。

五、考古發現與文化景觀

發言人:鄒興華(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
              陳芳芳(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
              陳學然(香港城市大學中文及歷史學系)
主持人:林 立(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

在第二日的會議中,鄒興華教授首先以〈從聖山遺址考古看宋元時期的香港〉為題,對聖山遺址的考古發現及其反映的宋元時期香港歷史展開探討。鄒教授依聖山遺址出土的房址、水井、墓葬等文化遺存及大量宋元陶瓷器碎片,結合文獻記載,指出聖山遺址於南宋出現的聚落或同官富鹽場相關,而大量貿易瓷碎片的出土亦表明九龍灣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聖山遺址的考古收穫體現了當時的鹽場生產、軍事駐守、民居建築及陶瓷貿易情況,反映出宋元時期香港的社會經濟面貌與對外貿易地位。這些考古發現不僅填補了香港建築史研究的空白,也為探討香港在古代海上絲綢之路上的獨特地位提供了實物依據。

陳芳芳教授則以〈從詩書畫到攝影——《宋臺集》和1910年代香港文人雅集〉為題,對1910年代香港宋王臺文人雅集及其文化記憶建構進行回溯。她依《宋臺秋唱》、《宋臺集》、《宋臺圖詠》等雅集刊物及相關史料,梳理出1910年代宋王臺雅集的主要活動,並據此指出《宋臺集》在詩書畫外引入攝影這一新媒介,照片與詩詞、書法結合成為前清遺民文人群體新的藝術表達形式。陳教授認為這些雅集刊物不僅反映出當時文人的酬唱情況,更通過文獻編
纂和視覺呈現,塑造了宋王臺的文化記憶,體現出前清遺民借宋王臺遺跡緬懷故國、建構「集體認同」的過程。而攝影的應用取代了傳統繪畫的紀實功能,不同藝術媒介在記憶儲存與重構中發揮了不同作用,共同推動了宋王臺文化記憶的形成與傳播。

陳學然教授以〈歷史記憶的再生展:新生代的「宋王臺」書寫〉為題,論析「新」的「宋王臺」書寫及其體現的歷史記憶建構。他根據1920年代前後至1930年代初的中學生與大學生創作的詩文、《香港大學博文雜誌》、《華字日報》等現代報刊資料,整理新生代宋王臺書寫的主題與情感表達,指出新生代書寫存在從遺老的史跡考證、感懷身世到「憂時感國」的情感轉向,在空間書寫上從私人雅集擴展至公共記憶場域,在意義層面上從忠君昇華為民族主義抗爭。新生代借宋王臺抒發國土淪喪的民族主義情愫,將宋王臺融入香港殖民地情境,表現出對文化主體性的追求與殖民情境下的身份焦慮,使宋王臺的文化內涵從「遺民精神燈塔」層累為「民族抗爭符號」,體現了歷史記憶的再生與層累式建構過程。

六、記憶詩學與嶺南脈絡

發言人:左鵬軍(華南師範大學文學院)
              高嘉謙(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
              梁基永(香港中文大學道教文化研究中心)
主持人:潘靜如(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

左鵬軍教授以〈一個嶺南記憶的生成:從厓山到宋王臺〉為題,對南宋王朝的命運及「動態」的嶺南文化記憶展開論述。其依相關文獻史料,梳理出從香港宋王臺到廣東新會厓山的南宋朝廷流亡歷程,並強調明代陳獻章、明清之際「嶺南三大家」及民國初年寓港遺民文人對於「南宋興亡記憶」形成過程中所發揮的關鍵作用。左教授亦認為《宋臺秋唱》的編輯刊行促進了宋王臺記憶的形成,體現了遺民借憑弔宋王臺遺跡感慨興亡、自嘆飄零、憂懷香港、借古傷今的複雜情感,形成了嶺南記憶、文化精神等的詩性表達和「着意」表現。

高嘉謙教授以〈從厓山到宋王臺:山、海與遺民詩路〉為題,結合厓山與宋王臺間的遺民詩歌及文化記憶進行討論。其就陳伯陶等遺民文人的詩詞作品及相關史料進行研究,指出宋末二帝南逃路線與歷代遺民遷徙書寫的關聯,厓山和宋王臺構成連動的海洋網絡,體現了「殘山剩水」與海洋的交融空間。高教授亦認為遺民通過詩詞書寫,在山海間構建了「遺民化」之風土,此則反映出華夷之辨的思想及殖民地情境下的華夷風土觀,展現了粵海詩路中遺民意識的傳承與發揚。

梁基永博士則以〈畫裡畫外說宋臺:宋王臺與旅港早期嶺南畫派人物〉為題,從「曾園雅集」與「宋臺秋唱」間的聯繫及相關文化現象着手,依《宋臺集》等資料,對1916年秋姚筠、陳子丹等文人的宋王臺、曾園之遊加以考證,指出此次雅集是「宋臺秋唱」的預熱活動。梁博士亦發現早期嶺南畫派交友圈與宋臺秋唱的關聯,如居廉弟子伍德彝為《宋臺秋唱》作繪圖,體現了以居廉為中心、以陳子丹為媒介的文化圈對嶺南畫派藝術在香港傳播的推動作用,而許秉璋等文人的宋王臺詩作及李鳳廷《宋王臺圖》,亦一定程度上豐富了宋王臺的文化記憶。

隨後參會學者與聽眾圍繞發言展開提問、討論,學者認為陳伯陶對於「南宋滅亡」史實的態度仍值得再度考量,強調應給予「宋臺秋唱」、「厓山立廟」等事跡背後的文人交際網絡以更多關注;亦認為陳伯陶所作之並序中存有《宋史》的蹤跡,「厓山」、「宋王臺」或可聯結文學、史學相互考證。

七、總結及綜合討論

主持人:黎志添(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
              嚴志雄(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

黎志添教授首先向參會學者予以致謝,並認為是次研討會較為全面地發掘了「宋王臺」背後的歷史文化價值。而後,嚴志雄教授進行總結,嚴教授認為「嶺南遺老」不僅蘊含舊的傳統習性,他們亦專於學術、藉以抒發己情,故「嶺南遺老」、「宋王臺」等課題實有充分的開發空間、文化意義,而重提「宋王臺」或可為研究當代香港提供不可或缺的借鑒價值。最後,黎教授指出學術研究應帶有「超越性」,「宋王臺文化記憶」學術研討會不僅回顧了先前學者的研究成果,亦從多個層面對「宋臺巨石」展開了新的研究,黎教授也據此期待未來「宋王臺」專書的出版,冀其為香港研究提供更多的發展空間。


*香港研究資助局協作研究計劃「嶺南文化與世界」項目(2023–2026)

返回
(左起)嚴志雄教授、程美寶教授、蕭麗娟教授、黎志添教授、陳學然教授
蕭麗娟教授
黎志添教授
學術論衡:「宋王臺文化記憶」學術研討會
最新消息:第十一屆中國文化研究青年學者論壇
活動預告:中國文化數位研究傑出學人講座
活動預告:中國文化研究所「中國文化體驗系列」
活動報告:中國文化研究所訪問學人公開講座系列
活動報告:「從背景出發閱讀和理解中國地圖」公開講座系列
活動報告:嶺南文化研究計劃
活動報告:吳多泰中國語文研究中心
最新出版
編輯委員會
 
過去通訊
2025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版權所有
本電子通訊為中國文化研究所所擁有。因使用、誤用或依據此電子通訊的資訊而導致損失或破壞,中國文化研究所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