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研究所「嶺南文化研究計劃」於2025年4月11日下午4時半舉行嶺南文化研究專題講座及論文獎2024頒獎禮,吸引過百名觀眾現場及線上出席。本屆嶺南文化研究論文獎從2024年8月開始徵集與嶺南文化研究領域相關的論文,並進行評選,以鼓勵海內外在讀博士生及博士後研究員在嶺南文化領域進行深入研究。本屆論文獎共收到論文多達五十篇,並由多位評審學者進行遴選,最終選出八篇得獎作品。
是次講座有幸邀請到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嚴志雄教授作專題演講——「從『校詩之會』看晚清嶺南文藝場域中的雅俗共歡」。
此次講座源於嚴教授對越南阮朝使臣汝伯仕(1788–1867)的研究。汝伯仕,字元立,號澹齋,於清道光十二年(1832)因公務被派遣至廣州。汝氏此行著有詩文集《粵行雜草編輯》,集末附有〈詩社〉、〈聯課〉二文,詳盡記錄晚清道光間廣州詩社活動。此部詩文集收入中國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與越南漢喃研究院合編的《越南漢文燕行文獻集成》,卻一直並未受到研究者的重視。嚴教授意在處境化處理此詩文集,向大家展示此次詩社的背景。
清中葉以降,嶺南書院特盛,而試帖詩是科舉考試內容之一。書院課試,經史之外,亦習詩賦,養成士子之作詩能力及興趣。廣東順德人羅天尺(1686–1766)《五山志林》就已記載沈德潛(1673–1769)對粵中小欖麥氏子開詩會的記錄。詩社、詩會這一本地盛事得到江蘇長洲人沈德潛的提及,意味廣東正取得全國性關注。詩社徵詩,每有以嶺南歷史、人物、古蹟、勝景為題者,此舉有助鞏固地域文化(local culture)傳統及建構集體身份與記憶(collective identity and memories),尤有代表性的如嘉慶十七年(1812)的紅棉詩社。正如黃培芳《粵嶽草堂詩話》開篇所載,「紅棉產於嶺表」,紅棉為廣東特有的植物,以紅棉作詩社之名,可見對本地身份(local identity)的構建。
嘉慶十八年(1813)前後的常蔭軒詩社,以廣州古蹟為題徵詩,潘正衡(1787–1830)奪魁,潘有為(1743–1821)次之。潘正衡,字仲平,號鈞石,為廣州巨商十三行商總潘振承(1714–1788)孫,潘有為長子。潘有為,字卓臣,號毅堂,為潘振承次子。
潘正衡曾輯《常蔭軒詩社萃雅》,劉彬華(1770–1828)為之作序。是詩集亦載當時尚未為進士的張維屏(1780–1859)之佳作。廣州為對外通商口岸,經濟富庶,富商如潘家所資助的徵詩活動可謂是一種「炫耀性消費」,有助累積「象徵資本」(symbolic capital),增加家族的聲望及影響力。同時,徵詩比賽獎金獎品(materialistic award)豐富,無疑大大增加了文士、民眾參加的積極性。
有謂嶺南詩社益興而詩益衰,然而,社集、校詩之會、聯課,向民間發展,成為民眾「日常生活」(daily life)的一部分,不再是精英文人(literati)所專美,「詩壇」同時有「世俗化」(secularize)的變遷歷程。嚴教授此言,使得在座同仁想起了文藝理論家巴赫金(Mikhail Bakhtin, 1895–1975)的狂歡(carnival)詩學理論。在徵詩活動這樣的節慶場合,反映出嶺南人民性格(Lingnan personality)的一面,即雅俗同歡、官方文化與民間文化並存的複調性。
*香港研究資助局協作研究計劃「嶺南文化與世界」項目(2023–2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