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五年 第四期
2015年第四次「午間雅聚」──解碼「黑老虎」:中大文物館藏碑帖菁華揭祕

2015年9月21日,中國文化研究所「午間雅聚」活動有幸邀得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副研究員何碧琪博士擔任講者,與我們分享其最近的研究成果及文物館於年底至2016年1月舉辦的碑帖展覽,演講主題為「解碼黑老虎:中大文物館藏碑帖菁華揭祕」。

何碧琪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副研究員

何碧琪博士,於香港中文大學主修地理,其後隨饒宗頤教授及莫家良教授於中文大學研究院藝術學部完成哲學碩士。2011年於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完成博士論文《翁方綱與乾嘉時期碑帖書風及鑒藏文化》,師從傅申教授及王汎森教授,主修中國書法史及副修中國思想史,發表書畫、碑帖等學術論文二十餘篇。先後於中文大學文物館參與「宋拓《淳化閣帖》綜合研究」,編撰《祕閣皇風:〈淳化閣帖〉刊刻1010年紀念論文集》(2003)、《北山汲古:碑帖銘刻拓本》(2015)藏品圖錄及籌畫相關展覽、研討會及講座。目前參與國家圖書館「中國珍貴典籍史話叢書」計畫,即將發表《淳化閣帖史話》專書。


何碧琪博士首先介紹,「黑老虎」指中國的拓本。拓本是用紙覆蓋在經過刻的石、木或鐫的青銅的表面,用刷等工具將紙擦入刻字或紋中,再用墨擦或撲於凸或平面之處,凹下去之處不上墨,而造成黑白的陰陽效果。拓本常有翻刻本,即使是古代的收藏家或文人,也難以區分拓本屬於原刻或翻刻,而其價值甚高,令人容易受騙,因此拓本常被比喻為「黑老虎」。何博士接著以顏真卿《麻姑仙壇記》為例,介紹如何解碼「黑老虎」,進而講解拓本的研究方法。

《麻姑仙壇記》傳世有大字本,中字本和小字本。小字本在明清時期流傳較廣,大字本流行於宋代及清末。中文大學文物館藏有《大字麻姑仙壇記》,而台北故宮博物院所藏的《小字麻姑仙壇記》即是《石渠寶笈》所提及的「唐搨」本。據《石渠寶笈》,乾隆皇帝根據此「唐搨」本至少臨摹過五次,此拓本的筆畫清晰,字形呈方形,上有乾隆的鑒藏印。按照前人說法,大字本及小字本均出自顏真卿手筆。何博士將《麻姑仙壇記》的大字本與多種小字本進行比較研究,通過比較去考查這一說法的真確性。

何博士稱文物館藏《麻姑仙壇記》大字本雖然不是原碑拓本,但其結字較古,字體開闊,筆力挺拔有力,很接近顏真卿的書法風格,故推斷此大字本是根據一方可靠的顏真卿書碑所翻刻的,年代下限是宋代。另外,文物館所藏《大字麻姑仙壇記》於清代曾經先後由蘇州著名收藏家陸恭及書法家何紹基所收藏,何氏的書法也是學自顏真卿。可知此版本在清代中期已經馳可當世,影響當時書風發展,因此,文物館所藏這一版本很有代表性。

從古代記載來看,《小字本麻姑仙壇記》很多時候也被認為是出自顏真卿手筆,如歐陽修初疑後亦認為是真刻,只有少數學者如黃庭堅、金石學家趙明誠等認為非顏氏所書。在小字本上,何博士選取了今傳之「南城本」(即文獻述及的「真建昌原本」),「晉唐小楷本」及「停雲館本」,與中文大學文物館所藏大字本做比較。這些小字本之間是有直接傳承關係──「南城本」是「晉唐小楷本」的母本,而停雲館本則源自「晉唐小楷本」。這樣的傳承關係,是很多刻本及重刻本發展脈絡的寫照,不少宋代原刻,到了明清再被翻刻,所以,到了明清兩代拓本版本紛陳,關係錯綜複雜,千絲萬縷,要釐清原刻與翻刻及版本之間的關係尤為困難。

有見及此,何博士提出在拓本的研究方法上,可借用生物學「親緣關係」或「系統演化」譜系樹(phylogenetic tree)的概念,具體方法是以不同版本逐行逐字地仔細比較,找出各版本的相同與不同之處,並分組歸類;重複校對不同版本後,便能分辨各版本的特徵,從而整理彼此間的演化關係。擁有一系列相同特徵的版本同屬一「譜系關係樹」,它們演化自同一祖本。除去相異特徵後,各本相同之處其實便是祖本的特徵。

何博士採用這研究方法,將文物館藏《大字本麻姑仙壇記》與「南城本」、「晉唐小楷本」、「停雲館本」《小字本麻姑仙壇記》的各種版本進行分析,仔細比對各版本在結字、疊字處理、避諱及格式上的相同與差異之處。對比後發現,大字本與小字本關係疏離。大字本及小字本明顯差異至少十七處,結字、疊字處理等有顯著不同,可推斷小字本非由大字本縮小而成。在避諱方面,小字本未避諱唐太宗的名字,「蒙 召」之間未空一字位表示尊敬,可見小字本應是北宋初(約10世紀)以後才出現。何博士由此判定《小字本麻姑仙壇記》非出自顏真卿手筆,此說法獲宋代趙明誠,明代豐坊、清代孫承澤(1592–1676)、顧炎武(1613–1682)、何紹基等首肯。再逐字仔細比對小字本各個版本的特徵,亦可以看到「南城本」為較早的版本,「晉唐小楷本」與「停雲館本」則是後來的翻刻,各自發展出不同的特徵。至於台北故宮所藏的「唐搨」本《小字本麻姑仙壇記》,相對「晉唐小楷本」等更近於「南城本」,但有不少經修改處,「唐搨」本的某些特徵是因為母本殘損而誤刻所致。此外,「唐搨」與大字本並非來自同一源頭,而現存早期小字本均可溯源於「南城本」。歸納上述結果,何博士推斷乾隆皇帝所推崇的「唐搨」本,只是據漶漫的「南城斷本晚拓」修繕刻成,並非唐搨,而是明中後期翻刻本。

總結而言,通過逐行逐字校勘,借用生物學「親緣關係」或譜系樹的概念,足以釐清《小字本麻姑仙壇記》非顏真卿真蹟的身份及其刻拓年代等疑團,亦有助澄清乾隆皇帝的小楷非來源於顏真卿真跡。由此可見,法帖、碑版、拓本版本之於書法史研究,猶如文獻版本學之於歷史研究一樣重要。即使是後世判斷為可疑版本或偽蹟,亦可能曾對某些書家有過影響,其價值未宜一概抹煞。

何博士在最後介紹了文物館於2015年10月舉辦的「北山汲古:碑帖銘刻拓本」展覽,展品分為北山十寶、游相蘭亭、豐碑古韻、法帖流風、銘記平生五個部分,其中八件拓本獲列入第五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推薦名單,這是首次有香港收藏的古籍拓本入選。

返回
陳韜文教授訪談:中國研究服務中心的歷史與發展
「漢延熹西嶽華山廟碑之研究──以順德本為中心」
最新消息
2015年第四次「午間雅聚」──解碼「黑老虎」:中大文物館藏碑帖菁華揭祕
2015年第五次「午間雅聚」──呂壽琨與現代中國藝術
2015年第六次「午間雅聚」──古代詩歌節律與四六文的韻律機制
香港中文大學「蔣經國基金會亞太漢學中心」2015年訪問學人公開講座:中華性,華人性,與後華性──比較活動:東南亞的華人與中國研究(石之瑜教授)
「嶺南城市文化研究計劃」系列講座(三):張蔭桓與他的朋友圈
文物館「北山汲古:碑帖銘刻拓本」開幕典禮
文物館「碑帖銘刻拓本的研究價值、保護及收藏」公開講座
文物館「玉澤恆輝:喜聞過齋藏玉展」特別預展及開幕典禮
吳多泰中國語文研究中心「第二十屆國際粵方言研討會」
當代中國文化研究中心「《二十一世紀》銀禧系列活動」
新書出版
中國文化研究所「午間雅聚」(2016年2月29及3月21日)
中國研究服務中心「第十二屆國際研究生當代中國研討班」(2016年1月6至9日)
文物館 「北山汲古:碑帖銘刻拓本」展覽(2015年12月7日至2016年1月31日)
文物館 「玉澤恆輝:喜聞過齋藏玉展」(2015年11月28至2016年2月28日)
文物館「仙工奇製:故宮博物院藏痕都斯坦玉器精品展」(2015年11月28至2016年2月28日)
編輯委員會
 
過去通訊
2024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版權所有
本電子通訊為中國文化研究所所擁有。因使用、誤用或依據此電子通訊的資訊而導致損失或破壞,中國文化研究所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