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二二年 第二期
活動報告:當代中國文化研究中心
  • 《二十一世紀》2022年4月號,第190期
  • 《二十一世紀》2022年6月號,第191期
  • 《二十一世紀》2022年8月號,第192期


《二十一世紀》2022年4月號,第190期

本期「二十一世紀評論」刊出三位學者的專文,在「中國憲制轉型歷程再思」的大主題下,與讀者一起回顧與反思中國憲制發展的曲折道路。

二十一世紀評論:中國憲制轉型歷程再思
任劍濤 建國立約與憲制立法:協商民主的初始定位與高階功能
高全喜 試論《八二憲法》的修憲權問題
秦前紅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憲法敍事——從1954年《憲法》到2018年《憲法修正案》

學術論文
謝定元 「先軍事後財經」:中國對朝鐵路援助探析(1950–1955)
游 覽 戰後中越陸地邊界問題的歷史考察及再思考
馮一鳴 中越關係嬗變與中老邊界問題的解決(1971–1992)

批評與回應
孫 雁 維護民族自治與特質——回應趙鼎新〈帝國政治和主導性意識形態〉一文

景觀
李若虹 從哈佛園到神學街——哈佛燕京學社遷址憶述

研究筆記
林威杰 台灣法務部調查局庋藏中共檔案及其史料價值

書評
毛 升 不談毛澤東的中共革命史如何可能?——評李金錚《重訪革命:中共「新革命史」的轉向,1921–1949》
周 琪 宏大敍事之外的百年黨史——評Timothy Cheek, Klaus Mühlhahn,
and Hans van de Ven, eds.,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A Century
in Ten Lives




《二十一世紀》2022年6月號,第191期

2022年7月1日為香港回歸二十五周年紀念日,香港即將走過「五十年不變」的一半路程。在後半期的路途上,「一國兩制」實踐何去何從?本期「二十一世紀評論」分別從政治發展、憲制秩序、跨境互動、經濟轉型等角度與讀者一起探討。

二十一世紀評論:香港回歸二十五周年
張炳良 回歸二十五周年反思「一國兩制」之路
朱國斌 香港新憲制秩序二十五年:回顧與前瞻
黃子為、鄭宏泰 跨境互動廿五年:香港民心之變與不變
李芝蘭、羅 曼 超越「聯繫人」角色:大灣區時代香港的發展機遇

學術論文
王鵬瑋 天主教在「主義時代」的調適——以徐宗澤解讀三民主義為例
樊建政、董國強 文革初期復旦大學的「鬥鬼」風潮(上)
馬金生 追悼會在當代中國——一項喪葬儀式的歷史浮沉

景觀
黎國威 「字景」:轉變中的香港街道景觀

觀察‧隨筆
伍 國 胡適的徘徊與曖昧——兼評黃克武《胡適的頓挫》

書評
段 煉 五四思想史如何「重新問題化」——評王汎森《啟蒙是連續的嗎?》
秦 雪 以影言志——評吳國坤《昨天今天明天:內地與香港電影的政治、藝術與傳統》




《二十一世紀》2022年8月號,第192期

今年是中日建交五十周年,本期「二十一世紀評論」邀請了四位中日問題專家作深入探討。

二十一世紀評論:中日建交五十年:回顧與前瞻
林曉光 中日邦交正常化:政治解決與法律解決的博弈
張 望 中日戰略互疑:過去、現在與未來
林泉忠 論「中日國力逆轉症候群」
歸泳濤 中美日關係:變局與邏輯

學術論文
張 雷 戰中之戰:抗戰時期江蘇西北鄉紳的抉擇
秦 暉 意識形態?就業困境?過河拆橋?——1968年末知青大潮興起重探
樊建政、董國強 文革初期復旦大學的「鬥鬼」風潮(下)

景觀
姜伊威 復歸五十年:異質同體的沖繩當代藝術

學人風采
金耀基 胸中有古今,眼底有中西:史學大家許倬雲大兄
陳方正 歷史長河經眼底,霸業興廢上筆端——記我所認識的許公倬雲

書評
毛里和子 跨學科的毛澤東研究——評中兼和津次《毛澤東論:真理從天而降》
李凱航 帝國的傲慢與偏見——評子安宣邦《近代日本的中國觀》

詳細內容請瀏覽:http://www.cuhk.edu.hk/ics/21c/zh/issues/index.html
返回
學術論衡:「南來文人.人文來南 ——嶺南文人與百年香江文教展」回顧
最新消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嶺南文化研究計劃 「嶺南文化研究論文獎2022」
活動報告:《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
活動報告:吳多泰中國語文研究中心
活動報告:當代中國文化研究中心
活動報告:劉殿爵中國古籍研究中心
活動預告: 中國文化研究所
活動預告:「嶺南文化研究計劃」公開講座系列 2022
活動預告:「潮音雅韻」音樂會
活動預告:吳多泰中國語文研究中心
活動預告:中國文化研究所「書刊特賣銷售月2022」
編輯委員會
 
過去通訊
2024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版權所有
本電子通訊為中國文化研究所所擁有。因使用、誤用或依據此電子通訊的資訊而導致損失或破壞,中國文化研究所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