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五年 第一期
書法研究之路

莫家良教授在文中回顧了自己的求學經歷及從中國書法研究的緣由,並介紹他在香港中文大學的教學和研究工作,從中可見莫教授對中國藝術的熱愛以對推動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的貢獻。

莫家良 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

莫家良教授先後於香港大學獲文學士及哲學碩士學位,後於英國牛津大學獲哲學博士學位,主修中國藝術史。曾任教香港大學藝術學系,1989年起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任教至今,主講中國藝術史課程,包括中國書法史、中國繪畫史、藝術史學方法等。2002至2008年任研究院藝術學部主任,現為藝術系系主任及教授,並為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博物館專家顧問。研究範圍主要為宋代以來書法及香港書法史。曾先後主持三項有關香港書法史、《淳化閣帖》、清代乾嘉幕府書家的研究項目。除學術論文外,編有《北山汲古─中國書法》(2015)、《香港書法年表1901–1950》(2009)、《書海觀瀾》(1998、2008)、《合璧聯珠二》(2007)、《學道揚塵》(2003)、《筆墨論辯》(2002),以及部分《香港視覺藝術年鑑》系列的專書。

 

我在中學時主修理科,到預科時才轉讀文科,其後考進香港大學文學院。仍記得在選科咨詢日中偶然看見藝術系的幻燈片宣傳,便馬上決定除了原定的中國文學和中國歷史外,亦將藝術選為一年級的修讀科目。箇中原因很難解釋,但或許是出於本身從少便喜愛書寫中國書法吧。當時港大藝術系只是開設的第二年,系主任是莊申教授(其父莊嚴是前臺北故宮博物院副院長)。到二年級時,我已將學業重心完全放在中國藝術史上。由於藝術系非常年輕,故校方仍未容許單獨主修藝術,因此我是藝術與中文雙主修,但實際上我的興趣全在中國藝術史。當年香港大學是三年制,學制比較簡單,我修讀的科目是「中國繪畫史」、「中國陶瓷史」、「中國雕塑史」、「藝術理論」。在大學的最後一年,莊教授休假,來自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Arizona State University)的周汝式教授來系擔任訪問教授。本科畢業後我繼續在港大藝術系進修,適逢時學顏教授由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Royal Ontario Museum)轉職到港大藝術系,我因此在她的指導下,撰寫碩士論文,研究遼代陶瓷。莊、周、時三位教授皆學識淵博,是中國藝術史研究的權威,其中莊教授和周教授皆研究畫史,前者擅長傳統文獻考證,寓目書畫無數;後者教學重西方視覺分析,從風格判別畫蹟真偽;時教授則專精考古美術,學風嚴謹。回顧在港大的學習,匆匆數年,能先後得到三位老師教導,殊屬幸運。因緣際會,臨近碩士畢業時,我的一位同學申請到國外繼續深造,並留下一些申請表格,我遂向時教授請教,她建議我申請英國牛津大學,跟隨蘇立文(Michael Sullivan)教授。蘇立文教授的專長是中國繪畫史,尤其關注二十世紀,與我當時的陶瓷專業不太相關,但時教授建議我應在陶瓷之外,開闢另一研究領域,故最後決定研究我一直喜愛的書法。時教授更為我找到私人贊助,遂得以負笈英國,開展一個重要階段的學習。在牛津期間,蘇立文教授的學術視野與學者風範,對我有著深刻的影響。

我的博士論文研究南宋書法,並以趙孟堅為焦點。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的學術界,以中國書法史為博士研究課題,仍然非常罕見,因此可以作為參照的博士論文頗為缺乏,但在一個仍有待開發的領域耕耘,卻頗有滿足感。在牛津大學短短兩年,便收到時教授的通知,希望我回港大藝術系授課,講授中國繪畫史。雖然只是暫時性質,但卻是難得的機會,可以在撰寫博士論文的同時,增加大學的教學經驗。兩年後,我轉到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任教,一直至今,轉眼超過二十年了。在這期間,中國藝術史在藝術系的課程中不斷壯大,而我則有幸參與其中。對我來說,開設中國書法史科目最是難忘,因為書法史既是我的專業範圍,可讓我教學相長,同時又是本地大學課程中所沒有的科目,有開創先河的意義。另一方面,在高美慶教授領導下,藝術系亦開設了中國藝術史的博士課程,以培養高水平的學術人才,加上後來蘇芳淑教授由美國弗利爾美術館(Freer Gallery of Art)前來任教,並開展了課程改革,故在中國藝術史教學和研究上,中大藝術系成為了無可爭議的重鎮。

中大的藝術史教學與研究,與中國文化研究所中的文物館密不可分。我在中大的日子中,先有高美慶教授兼任文物館館長,後來蘇芳淑教授亦先後兼任中國文化研究所所長和文物館館長,而我目前則是文物館的禮任研究員和咨詢委員會的當然委員,故藝術系與文物館合作無間,是自然不過的事。除了利用文物館藏品為教學實物研習外,我亦得以參與和文物館有關的學術活動,例如講座、研討會、出版等。較早的大型活動是在1997年,當時適逢藝術系四十周年,藝術系與文物館合辦了一系列的節目,其中我擔任「中國書法國際學術會議」的籌備委員會主席,首次邀請世界各地的書法專家雲集中大,就中國書法的鑒定、史論及教學進行研討,並邀請名宿討論書法的創作問題,會議的最後一節更安排了雅集揮毫。翌年我將會議中宣讀的論文收集編纂,並選載了雅集中的部分書法,出版了名為《書法觀瀾》的論文集,在書學界頗受重視。2007年藝術系和文物館再次合辦的「書法觀瀾二」國際研討會與論文集的出版,可說是此次盛會的延續。

說到和文物館的合作,可謂多不勝數,其中和書法研究相關者,我覺得除了上述的兩次學術會議和論文集外,近年我所編製的兩套圖錄,亦是意義深長。該兩套圖錄是《合璧聯珠二》和《北山汲古──中國書法》。在編製的過程中,我邀請了藝術系的研究生撰寫書蹟解說和題跋釋文。對於同學來說,能夠參與大型圖錄的製作,是非常難得的機會;而對我而言,則是教學與研究相結合的工作。其實邀請研究生參與圖錄製作,甚至是展覽籌備,蘇芳淑教授的「松漠風華」項目已開其端,我不敢掠美。我目前正在編製的《合璧聯珠三》,以及之後的《北山汲古──中國繪畫》,亦是以這種師生合作的方式進行。能在中大開展這些項目,可謂得天獨厚,因為文物館確是中國藝術史教學與研究的重要資源。

我主持的書法研究項目,亦包括香港研究資助局贊助的三個計劃,先後探討香港書法史、《淳化閣帖》以及乾嘉時期幕府書家。較為值得一提的是香港書法史的研究。這項研究計劃的目的是填補香港藝術史研究的空白,尤其是二十世紀前半期的香港書法。香港書法的早期發展十分依賴從大陸南下的文人,他們的書法及相關活動,都與保存國粹、文化救國、籌款賑災等時代議題息息相關,是香港早期藝術發展中的重要部分,這段歷史的缺席,殊為可惜。在經過三年的研究,除了發表一系列的論文外,亦包括於2009年出版的專書《香港書法年表1901–1950》。此外,計劃過程中所建立的香港書法資料庫,亦方便了當時以香港書法為研究範圍的博士生陳雅飛,最後完成了名為《傳統的移植──香港書法研究(1931–1940)》的博士論文。

對於未來的書法研究,我對藝術系所培育的年輕學者寄望甚殷。過往在藝術系取得碩士、博士學位的同學,便有不少是以中國書法為研究專題。這些年輕學者目前分布於兩岸三地的大學、博物館及與藝術相關的機構裡工作,於不同的崗位繼續中國書法的研究。上述《北山汲古──中國書法》圖錄中所收載的八篇專文,便是出自他們之手。回想以前自己求學的年代,以書法為博士論文專題者可謂寥寥可數,「拓疆開荒」雖然有滿足感,但有時也難免感到孤單。不過時光飛逝,轉眼間已是另一世界。目前書法史研究正是方興未艾,後浪湧現之迅速,實遠遠超乎以往所能想像。可以預見,藝術系在培育書法研究人才上雖見成績,但未來依然是任重道遠;與此同時,亦可預見藝術系將會進一步與文物館加強合作,携手致力於書法以及其他中國藝術領域的研究,從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這既合乎藝術系所屬的新亞書院的宗旨,亦可配合中國文化研究所和香港中文大學重視中國文化研究的使命。

 

返回
書法研究之路
最新消息
活動:2015年第一次「午間雅聚」──保持香港考古的純潔性
活動:2015年第二次「午間雅聚」──清至民國時期舊日廣州城市文化
活動:文物館「萬象神采」講座系列
活動:文物館「喜氣洋洋──中國藝術與文化中的羊」午間講座
活動:吳多泰中國語文研究中心語言學講座
活動:翻譯研究中心「書寫中國翻譯史:第六屆中國譯學新芽研討會」
最新出版
文物館「萬象神采午間藝聚」
中國文化研究所「2015中國文化研究青年學者論壇」
中國研究服務中心"Labor, Mobility and Development in PRD and Beyond" 會議
文物館「簡約與華美──明、清至民初家具展」展覽
文物館「喜氣洋洋──中國藝術與文化中的羊」展覽
編輯委員會
 
過去通訊
2024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版權所有
本電子通訊為中國文化研究所所擁有。因使用、誤用或依據此電子通訊的資訊而導致損失或破壞,中國文化研究所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