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年 10 月 28 日 第 10期
3. 館藏焦點 – 早期關於中國的西文書籍


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所藏有關中國的西文善本雖未算饒富,但當中不乏重要著作,記述當時中國風土人情與社會、政治及經濟情況,為瞭解中國與歐洲文化交流重要記錄。這些書籍多為十六至十七世紀的傳教士所作,其中門多薩、利瑪竇、李明、杜赫德等人,更是早期西方研究中國文化的代名詞,多個世紀以來,被有意探究中國王朝、歷史者奉為圭臬。 

下列十六至十七世紀有關中國的重要著作,影響當時西方人士如何看待及理解中國。

《大中華帝國史》

著者:
胡安・岡薩雷斯・德・門多薩 
出版: 威尼斯:Appresso Andrea Muschio 
年份: 1586
語言: 意大利文
 
胡安・岡薩雷斯・德・門多薩(1545-1618)是西班牙地區主教、漢學家及作家。1585 年,門多薩先以西班牙文寫成《大中華帝國史》,翌年翻譯成意大利文出版。本書著述詳細,是歐洲第一部全面介紹中國的重要書籍。 

《大中華帝國史》雖欠缺插圖,但詳盡介紹中國的歷史、文化、風俗、古物、建築、宗教信仰、禮儀、農業、軍事組織和政府等。此外,本書還包含對日本和菲律賓的描述,以及西班牙傳教士在新大陸傳教的行紀。雖然門多薩一生未曾來華,但他蒐集當時曾走訪中國、菲律賓的傳教士如拉達(Martin de Rada (1533-1578)) 等人的使華報告和其他客旅商人記述中國的資料。是故撰寫本書時,他亦以這些傳教士和旅行家的敘述為基礎。清晰生動的描述使《大中華帝國史》廣受歡迎,在十六世紀一度被視為最全面認識中國的指南。 






《中國圖說》
著者: Kircher, Athanasius
出版: 阿姆斯特丹:apud Joannem Janssonium à Waesberge & Elizeum Weyerstraet 
年份: 1667
語言: 拉丁文 

本書由德國耶穌會士阿塔納斯・基歇爾(1602-1680)以拉丁文撰寫,一般稱為「中國文物」(China Monumentis)或「中國圖説」(China Illustrata)。基歇爾是一位博學家,出版主要著作40 部,多涉及地質學、醫學、自然科學、東方學等領域。和門多薩一樣,基歇爾一生從未踏足中華。撰寫本書時,他以曾經被教廷派往中國的耶穌會傳教士,如利瑪竇、衛匡國、湯若望、卜彌格等人的報告為基礎。《中國圖說》是一部百科全書,蘊含西方關於中國以至遠東地區的資料,包括宗教、文化、服飾、地理、植物、語言等。  本書涵蓋廣泛,描述詳盡,插圖精美,是歐洲人了解中國的入門之作。這也是首部出版物以大型拉頁印刷「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收錄漢文和敘利亞文原文,以及中文羅馬拼音、拉丁文翻譯。1667  年,本書先以拉丁文出版;1668  年有荷蘭譯本,1669  年有英譯本,1670 年有法譯本。在 十七世紀有關中國的著作中,《中國圖說》是最流行、最具影響力的書籍之一。 

《中國圖說》扉頁,
左下為耶穌會士湯若望及利瑪竇展開一副中國地圖
 

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 

《中國賢哲孔子》
著者: 柏應理、恩理格、殷鐸澤、魯日滿等 
出版: 巴黎:丹尼爾賀森梅爾出版社 
年份: 1687
語言: 拉丁文

《中國賢哲孔子》出版於 1687 年,由柏應理(1623-1693)率領數名耶穌會士編譯,目的是在歐洲宣揚儒家思想及經典。此書亦是獻給法國國王路易十四之作。除了三部重要儒家經典(《大學》、《中庸》、《論語》)的拉丁文翻譯,本書內容還包涵孔子生平,以及介紹中國歷史和中國文化。隨著《中國賢哲孔子》的出版,儒家思想成功在歐洲廣泛傳播,並被視為西方文藝復興的東方對照。本書的出版具有重大意義,是十七世紀西方人了解中國文化的重要基本資料,具啟蒙作用。   

如欲了解更多中大圖書館西文善本珍藏 ,請瀏覽圖書館 YouTube頻道之 East and West – European Language Rare Books at CUHK Library @YouTube




 






返回
目錄
1. 館長的話
2. 崇基學院牟路思怡圖書館五十周年館慶
3. 館藏焦點 – 早期關於中國的西文書籍
4. 館藏掇萃
5. 新訊及活動速遞
6. 認識新館員
7. 歡送劉麗芝博士
8. 你知道嗎 – 網上繳付圖書館費用及罰款
9. 聯絡我們
 

過去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