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五年 第四期
文物館 「北山汲古:碑帖銘刻拓本」展覽(2015年12月7日至2016年1月31日)

 

利氏北山堂由1970年代至今捐贈本館約共2090件拓本,是次展覽包括七十件精品,當中二十件是宋拓名品,包括東漢《夏承碑》(華氏真賞齋本)、宋刻《淳化閣帖》泉州本卷六至八集王書(陸恭舊藏本)、宋刻米芾《英光堂帖》(徐渭仁舊藏本)等。

另外,碑帖收藏是北京及江南文人文化南移至廣東的重要里程碑,在北山堂碑帖收藏中,繼承自清代廣東著名收藏家的拓本有東漢《西嶽華山廟碑》(李文田舊藏本)、唐李邕《李思訓碑》(吳榮光舊藏本)、宋刻東晉王羲之《十七帖》(孔廣陶舊藏)、南宋理宗朝丞相游佀舊藏「游相蘭亭」十種(潘仕成海山仙館舊藏)等。這批藏品對於廣東及香港具有深層的文化意涵。

是次展覽精選展品如下:

東漢 西嶽華山廟碑(馬氏小玲瓏山館本∕順德本)
額篆書,碑隸書,墨拓紙本,冊頁,拓本13開半,題簽及題跋9開半,雙鉤補摹4開,墨紙各約25 × 17.6厘米,宋拓
東漢延熹八年(165)立
利榮森博士惠贈,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品
1973.0678
東漢 夏承碑(華氏真賞齋本)
隸書,墨拓紙本,冊頁,拓本21開,雙鉤補摹2開,題簽及題跋5開半
墨紙各約26.4 × 14.6厘米,宋拓
原碑東漢建寧三年(170)立
北山堂惠贈,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品
1981.0126
唐 歐陽詢 九成宮醴泉銘(汪氏孝經堂本)
楷書,墨拓紙本,冊頁,拓本18開,題簽及題跋6開
墨紙各約28.3 × 13.3厘米,宋拓
唐貞觀六年(632)立
北山堂惠贈,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品
1992.0024
宋刻 東晉 王羲之十七帖(孔氏嶽雪樓本) 
草書,墨拓紙本,冊頁,拓本17開半,題簽及題跋9開半
墨紙各約25.5 × 13厘米,宋拓
約原刻於貞觀年間(627–649)
北山堂惠贈,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品
1979.0018
甲之二 御府領字從山本蘭亭序
原為王羲之(約303–361)撰並書,東晉永和九年(353)
刻自南宋高宗(1127–1162在位)臨本
行書,墨拓紙本,冊頁,拓本3開半,題跋半開
墨紙各約26.2 × 12.5厘米,南宋理宗朝或之前(約12世紀)
利榮森博士惠贈,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品
1973.0618
甲之五 御府本蘭亭序
原為王羲之(約303–361)撰並書,東晉永和九年(353)
刻自南宋高宗(1127–1162在位)臨本
行書,墨拓紙本,冊頁,拓本3開半
墨紙各約25.8 × 12.6厘米,南宋理宗朝或之前(約12世紀)
利榮森博士惠贈,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品
1973.0619

宋刻 淳化閣帖 泉州本卷六至八集王書(陸恭舊藏本)
行草,墨拓紙本,冊頁,拓本34開,題簽及題跋6開
墨紙每頁約25 × 13.6厘米,宋拓
原刻於宋淳化三年(992)
北山堂惠贈,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品
1988.0033

蘭亭圖(益定王重刻本)
行書及線刻畫,墨拓紙本
全長1651.6厘米(其中墨紙1545.6 × 33.2厘米,引首106 × 33.2厘米),約刻拓於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手卷,明拓
北山堂惠贈,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
1994.0063

展 期:(第一期)2015年10月17日至11月29日
(第二期)2015年12月7日至2016年1月31日
地 點: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文物館展廳 I
文物館開放時間:星期一、二、三、五及六 上午十時至下午五時
星期日及公眾假期 下午一時至下午五時
星期四休館
返回
陳韜文教授訪談:中國研究服務中心的歷史與發展
「漢延熹西嶽華山廟碑之研究──以順德本為中心」
最新消息
2015年第四次「午間雅聚」──解碼「黑老虎」:中大文物館藏碑帖菁華揭祕
2015年第五次「午間雅聚」──呂壽琨與現代中國藝術
2015年第六次「午間雅聚」──古代詩歌節律與四六文的韻律機制
香港中文大學「蔣經國基金會亞太漢學中心」2015年訪問學人公開講座:中華性,華人性,與後華性──比較活動:東南亞的華人與中國研究(石之瑜教授)
「嶺南城市文化研究計劃」系列講座(三):張蔭桓與他的朋友圈
文物館「北山汲古:碑帖銘刻拓本」開幕典禮
文物館「碑帖銘刻拓本的研究價值、保護及收藏」公開講座
文物館「玉澤恆輝:喜聞過齋藏玉展」特別預展及開幕典禮
吳多泰中國語文研究中心「第二十屆國際粵方言研討會」
當代中國文化研究中心「《二十一世紀》銀禧系列活動」
新書出版
中國文化研究所「午間雅聚」(2016年2月29及3月21日)
中國研究服務中心「第十二屆國際研究生當代中國研討班」(2016年1月6至9日)
文物館 「北山汲古:碑帖銘刻拓本」展覽(2015年12月7日至2016年1月31日)
文物館 「玉澤恆輝:喜聞過齋藏玉展」(2015年11月28至2016年2月28日)
文物館「仙工奇製:故宮博物院藏痕都斯坦玉器精品展」(2015年11月28至2016年2月28日)
編輯委員會
 
過去通訊
2024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版權所有
本電子通訊為中國文化研究所所擁有。因使用、誤用或依據此電子通訊的資訊而導致損失或破壞,中國文化研究所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