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沙龍 2024-25「鑑古知今:人情器物生活誌」 每段人情,每件器物,皆有演化。沒有過去的未來,無以傳承;欠缺未來的當下,則難有希望。本年度通識沙龍將透過人情器物的歷史,探討與生活息息相關的知識寶庫。 第三講 微雨好燒香 講者:張展鴻教授 主持:李駿康博士 日期:7/ 11/ 2024 (Thur) 時間:7 p.m. - 9 p.m. 地點:香港中文大學信和樓3樓李冠春堂 粵語主講(設香港手語翻譯) 講座簡介 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來看,香文化的探討和民族誌的傳達方式,會提供一些豐富而且有趣的方向。因為民族誌重視對文化現象的深厚和多角度的描述,而嗅覺的經驗自然加深我們身處環境的理解和表述方法,不論宗教儀式、飲食傳統、或自然環境,氣味都會是其特色的一部分,而且也構成我們對某地方記憶的重要一環、不只可把意境傳達,而且可以聯系前人的文字表述和感觀體驗。在香港居住過的朋友,都不約而同地對初春季節的「回南天」有種又愛又恨的感覺,雖是大地回春、精神一振的時刻,但看著牆壁上一行行的露水和數天都曬不乾的衣服,心情自然也變得發霉似的。坦白說,我也不曾例外,對綿綿不休的連日細雨、特別是梅雨季節,也有抗拒,希望老天爺早一天給它完結,把雨季無情地趕走。但、讀過宋代詩人陳去非的[雨]之後,開始對微雨天的來臨起了一份恩喜的心情,希望把握時機、領略一下詩中所言—小詩妨學道 微雨好燒香—的境界。而這種被香氣改變了的心態,在我看來,也可算是和大自然四季重拾的緣份。 講者簡介 張展鴻—生於香港,大學階段留學日本,在千葉大學主修社會學,後來在大阪大學人間科學科研究院課程修讀文化人類學,以日本原住民—愛奴族和日本主流社會的政治文化關係為題,取得博士學位。現職為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教授;研究地區包括日本、香港和南中國;出版的書籍有:《旅游,人類學與中國社會》(White Lotus, 2001),《中國飲食的全球化》(Curzon and Hawaii U. Press, 2002),《亞洲飲食文化:資源、傳統和烹調》(Routledge, 2007),《反思亞洲飲食文化遺產》(中國飲食文化基金會,2014) ,《飲食香港》(HKU Press, 2022),《涼茶在民間》(三聯書店,2024),《飲食香港:一位人類學家的日常觀察》(三聯書店,2024),和《昂平雲霧茶傳奇》(電子書,2025)。 費用全免,歡迎所有人士參加 查詢:gefp@cuhk.edu.hk 主辦:香港中文大學 大學通識教育部 贊助:通識基礎課程發展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