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二五年 第一期
學術論衡:數字遊民的喜與憂: 從情感的不穩定性說開去
姚建華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復旦大學全球傳播全媒體研究院、中國文化研究所「近代中國研究訪問學者計劃」訪問學者
$caption
詳情 ...
最新消息:第十六屆研究生「現代與當代中國」研討班
第十七屆研究生「現代與當代中國」研討班由中國研究中心、蔣經國基金會亞太漢學中心,以及中國文化研究所聯合舉辦,並於2025年2月17至18日舉行。
$caption
詳情 ...
最新消息:中國文化研究所訪問學者庭院雅聚
於新的學年,中國文化研究所有幸邀得5位訪問學者,分別是: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及中國文化研究所訪問學人:1. 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的畢宗陶(Stacey Pierson)教授;經「近代中國研究訪問學者計劃」到訪:2. 復旦大學的姚建華教授、3. 馬里蘭大學巴爾的摩郡分校的楊帆教授;經蔣經國基金會亞太漢學中心「青年學者訪問計劃2024」到訪:4. 澳洲國立大學的任路漫博士、5. 美國賓夕凡尼亞大學的周晨書博士。
 
$caption
詳情 ...
最新消息:2024年度嶺南文化研究論文獎得獎名單
中國文化研究所「嶺南文化研究計劃」主辦的2024年度嶺南文化研究論文獎正式公布得獎名單。本論文獎從2024年8月開始徵集與嶺南文化研究領域相關的論文,並進行評選,以鼓勵海內外在讀博士生及博士後研究員在嶺南文化領域進行深入研究。本論文獎共收到論文近五十篇,並由多位評審學者進行遴選。

得獎名單及論文摘要詳見:按此

*香港研究資助局協作研究計劃「嶺南文化與世界」項目(2023–2026)
最新消息:嶺南文化研究計劃——嶺南文化研究專題講座及論文獎2024頒獎禮
從「校詩之會」看晚清嶺南文藝場域中的雅俗共歡
講者:嚴志雄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

舉行日期:2025年4月11日
$caption
最新消息:Distinguished Lectureship in Chinese Culture and Digital Studies 2025
Speaker: Prof. Peter K. Bol
(Charles H. Carswell Professor of East Asian Languages and Civilizations, Harvard University

Public Lecture 1
Title: “From Old DH to New DH: How AI is Transforming the (Digital) Humanities”

Public Lecture 2
Title: “Dimensions of Experience, Domains of Learning: On the Study of China’s Intellectual History”
$caption
詳情 ...
活動報告:中國文化體驗系列
  • 中國書法進階班
  • 中國書法班「蛇年揮春迎新歲 即席揮毫贈知音」
$caption
詳情 ...
活動報告:李氏知音——元宵音樂會
「李氏知音——元宵音樂會」於2025年2月6日傍晚順利舉行。元宵佳節前夕,中國文化研究所邀得本地首個專業無伴奏合唱劇團「一舖清唱」蒞臨表演。活動吸引超過60名觀眾,包括校內師生及校外賓客。
$caption
詳情 ...
活動報告:中國文化研究所公開講座
從手機到無人機:深圳作為媒介—基建整合體
楊帆教授 主講
$caption
詳情 ...
活動報告:「畢宗陶教授中國藝術史講座2025」系列
建築、收藏與空間美學:全球展示中的中國瓷器
畢宗陶教授 主講

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及中國文化研究所合辦、北山堂基金贊助
$caption
詳情 ...
活動報告:「從背景出發閱讀和理解中國地圖」公開講座系列
義大利地理學會保存的中文古舊地圖
李孝聰教授 主講
$caption
詳情 ...
活動報告:露港秋唱──古典詩詞吟誦雅會 2024
「露港秋唱——古典詩詞吟誦雅會」於2024年12月13日在吐露港畔之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舉行。雅會曾於2018、2019、2021及2022年舉辦,今年首度由中國文化研究所「嶺南文化研究計劃」及中國古典詩學研究中心合辦,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和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協辦,並承蒙旭日慈善基金慷慨支持,以及香港研究資助局協作研究計劃「嶺南文化與世界」項目(2023–2026)全力推動,使是次活動得以圓滿成功。

雅會今年廣邀來自中港澳台、新加坡、德國等學府,詩社和出版社共24位詩詞名家作手,於中國傳統四合院式設計的中國文化研究所庭院雅集,吟誦前賢或個人詩詞作品,交流心得。開幕禮由本所常務副所長、嶺南文化研究計劃「嶺南文化與世界」項目主任黎志添教授和中國古典詩學研究中心主任嚴志雄教授致辭。雅會共約150人次參與,當中包括海外、中國內地及本港的學者、師友以及公眾人士。

*香港研究資助局協作研究計劃「嶺南文化與世界」項目(2023–2026)
$caption
活動報告:第六屆「陳克文中國近代史講座」
中國文化研究所當代中國文化研究中心舉辦第六屆「陳克文中國近代史講座」,今年有幸邀得民國歷史文化學社社長呂芳上教授為主講嘉賓。
$caption
詳情 ...
最新出版
  • 當代中國文化研究中心:《二十一世紀》2025年2月號,第207期
  • 吳多泰中國語文研究中心:《中國語文通訊》第104卷第1期
$caption
詳情 ...
活動預告:中國文化研究所公開講座
Dr. Mengdie Zhao: Girls Go To Court: Imagining Chaste Female Litigants in Qing Performative Literature

日期:2025年4月2日(星期三)
時間:下午4:30 – 6:00 (下午4:00設茶點招待)
地點:文物館東翼二樓活動室
語言:英文
查詢:3943 5976/ ics-activities@cuhk.edu.hk
$caption
活動預告:第十一屆中國文化研究青年學者論壇
「水路與全球中國:生態、能動性與文化形成」

日期:2025年5月22至23日
時間:待定
地點:潤昌堂G04演講廳
語言:中文及英文
詳情請參閱中國文化研究所網頁
$caption
活動預告:近代中國研究訪問學者計劃 2026
網上申請:按此
截止申請:2025年4月30日
結果公布:2025年5月30日
查詢:ics-programmes@cuhk.edu.hk
詳情請參閱海報(只提供英文版本)
$caption
活動預告:中國文化研究所嶺南文化研究計劃「宋王臺文化記憶」學術研討會
「宋王臺文化記憶」學術研討會兩日議程匯聚十多位海內外專家學者,從歷史、文學、考古及藝術史等領域切入,重構宋王臺在宋元遺民敘事、晚清遺民詩學、民國文士網絡、雅集傳統以及香港本土文化形塑的複雜意義,探討宋王臺在嶺南歷史流變中激發的多重想像與身份辯證,尋找文化記憶於文本層疊與地景消逝中的存續之道。

日期:2025年5月28至29日
時間:上午9:00
現場出席:香港中文大學鄭裕彤樓三樓5號演講廳
網上參與:按此
語言:粵語、普通話
合辦: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嶺南文化研究計劃、香港中文大學中國古典詩學研究中心
協辦:香港城市大學中文及歷史學系

查詢:
3943 7382 / ics-lingnan@cuhk.edu.hk
3943 9837 / poetics@cuhk.edu.hk
會議日程將於稍後公布,敬請密切留意。

*香港研究資助局協作研究計劃「嶺南文化與世界」項目(2023–2026)
$caption
活動預告:第十一屆方言語法博學論壇
中山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主辦、吳多泰中國語文研究中心協辦

「方言語法博學論壇」由香港中文大學和中山大學在2015年發起,自2017年開始加入復旦大學,並由這三所學府輪流主辦,作為促進方言語法比較研究的平台,着重粵語、吳語等東南方言的比較研究,推動跨地區研究,並加強學術交流和對話。

「第十一屆方言語法博學論壇」由中山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主辦,中大中國文化研究所吳多泰中國語文研究中心協辦,將於2025年6月21至22日在中山大學舉行,論壇詳情可瀏覽:
https://www.cuhk.edu.hk/ics/clrc/irf/2025/
$caption
編輯委員會
編輯委員會
主  編:黎志添
執行編輯:香婷婷 
校  對:朱敏翎(中文)、王琤(英文)
出  版: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
學術論衡:數字遊民的喜與憂: 從情感的不穩定性說開去
最新消息:第十六屆研究生「現代與當代中國」研討班
最新消息:中國文化研究所訪問學者庭院雅聚
最新消息:2024年度嶺南文化研究論文獎得獎名單
最新消息:嶺南文化研究計劃——嶺南文化研究專題講座及論文獎2024頒獎禮
最新消息:Distinguished Lectureship in Chinese Culture and Digital Studies 2025
活動報告:中國文化體驗系列
活動報告:李氏知音——元宵音樂會
活動報告:中國文化研究所公開講座
活動報告:「畢宗陶教授中國藝術史講座2025」系列
活動報告:「從背景出發閱讀和理解中國地圖」公開講座系列
活動報告:露港秋唱──古典詩詞吟誦雅會 2024
活動報告:第六屆「陳克文中國近代史講座」
最新出版
活動預告:中國文化研究所公開講座
活動預告:第十一屆中國文化研究青年學者論壇
活動預告:近代中國研究訪問學者計劃 2026
活動預告:中國文化研究所嶺南文化研究計劃「宋王臺文化記憶」學術研討會
活動預告:第十一屆方言語法博學論壇
編輯委員會
 
過去通訊
2025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版權所有
本電子通訊為中國文化研究所所擁有。因使用、誤用或依據此電子通訊的資訊而導致損失或破壞,中國文化研究所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