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1 期2022.08
|
【書院快訊】本院院長陳新安教授獲委任為中大協理副校長(教育)
|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通過委任本院陳新安院長出任協理副校長(教育),任期三年,任命於8月1日生效。陳院長將積極提升大學教與學質素,及進一步發揚中大的書院教育制度。
陳院長為本院校友,1986年本科畢業於中大生物系,1988年取得解剖學哲學碩士學位,同年獲得裘槎基金會獎學金赴英國牛津大學修讀神經科學哲學博士。
|
|
|
【書院快訊】本院主要人事變動
|
本院管理層自2022年8月1日起有以下主要人事變動:
(1) 那打素護理學院陳葉詠嫻教授、歷史系張瑞威教授、哲學系黃勇教授、化學系魏濤教授、生命科學學院黃永德教授加入本院院務委員會。
(2) 原本院副通識教育主任、歷史系謝偉傑教授獲委任為本院通識教育主任。
|
|
|
【文化專題】書訊六則
|
本院六位師長及校友所著新書於近月出版,請按詳情瀏覽各著作之介紹。
|
|
|
【文化專題】文章轉載:〈粵澤四海丹青意 藝滿八方嶺南情〉
|
「粵澤四海」展覽,可說是「廣納百川」的延續,策展人何碧琪說:「承接上一期,這一次的展品,主要來自清末至民國時一眾的廣東精英,從他們的收藏、書法及繪畫中,讓觀眾了解他們在廣州、北京、上海、香港等地的相關活動與貢獻。展覽不僅展示作品本身,也想讓觀眾感受到歷史對書畫藝術的影響。」
瀏覽全文
|
|
|
【文化專題】文章轉載:〈回憶唐君毅先生〉
|
唐先生強調文化更新或重建的重要性。香港雖是邊陲之區,不要自我輕視,知識份子在自由環境下,可把香港建成一個中國文化的中心,以對比於中國大陸在毛澤東治下學術遭到極度摧殘,知識份子被肅清的命運。於此,唐牟兩先生以自己數十年的奮鬥,源源不絕的著作,創立了光輝榜樣,令到儒家在香港(海外)得到更高層次的發展。
瀏覽全文
|
|
|
【學生發展】2021/22年度新亞書院/耶魯大學交流活動
|
新亞書院/耶魯大學學生交流活動(YUNA)是一個具主題的學生交流計劃,此計劃聯繫起八名新亞書院和耶魯大學學生,亦豐富了他們對香港和美國兩地議題的認識。
|
|
|
【學生發展】新亞書院/韓國梨花女子大學 — 全球學生夥伴計劃(只有英文)
|
重溫開幕禮及公眾講座
新亞書院與韓國梨花女子大學合辦之全球學生夥伴計劃(Global Student Partnership Programme, GSP)是一項由學生主辦的學術與文化會議,通過相互交流、學習研究和深入了解兩地之社會文化,培養具全球視野的領袖。
|
|
|
【學生發展】新亞劇社2022年周年公演圓滿結束
|
新亞書院學生會新亞劇社於7月22至24日舉行了周年公演。
|
|
|
【學生發展】飲食文化短片創作比賽結果公布
|
由書院語言及文化委員會舉辦之「飲食文化短片創作比賽」投票早前經已結束。委員會九位老師根據影片的內容、創意、語言運用及拍攝技巧四方面評分,再經過點票,最終選出以下得獎者:
冠軍
亞軍
季軍
|
|
|
【教職員參與】于君教授獲中國工程院第十四屆「光華工程科學獎」
|
隸屬本院、中大醫學院助理院長暨卓敏內科及藥物治療學講座教授于君教授榮獲中國工程院頒發第十四屆「光華工程科學獎」,表揚她在胃腸道腫瘤研究的成就及貢獻。
|
|
|
【教職員參與】李文俊教授與張翔教授獲頒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022年度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
中大五位青年科學家早前獲頒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022年度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港澳),其中兩人隸屬本院,分別是數學系李文俊教授和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張翔教授。他們每人將獲得200萬元人民幣資助,支持他們在香港進行的研究。
|
|
|
【教職員參與】許建斌教授獲頒卓敏電子工程學教授
|
隸屬本院之電子工程學系教授暨工程學院助理院長(研究)許建斌教授早前獲頒2022年度卓敏教授席。
許教授1983年及1986年於南京大學分別從物理學和信息物理學獲得理學學士與碩士學位,1988年赴德國深造,主要從事納米科學技術研究。1993年獲得博士學位,其後加入中大電子工程系,1995年籌建並主持香港中文大學納米技術實驗室。2002年起擔任電子工程學系教授。
|
|
|
【教職員參與】Bryan Mercurio教授獲頒研資局高級研究學者銜
|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五位學者早前憑卓越的研究成果,獲研究資助局(研資局)頒發2022/23年度「研資局高級研究學者計劃」及「研資局研究學者計劃」獎項。其中隸屬本院、法律學院Bryan Mercurio教授獲頒「研資局高級研究學者計劃」獎項,並獲發經費津貼港幣約780萬元,他的研究項目為「在後新疫肺炎世界中獲取疫苗:可持續的法律與政策選項」。
|
|
|
本院教師升遷消息
|
|
|
|
【教職員參與】惜別午宴及頒授長期服務獎
|
本院與新亞書院教職員聯誼會於6月23日在雲起軒舉行了惜別午宴,歡送本年度榮休與離職的同事,並頒發長期服務獎予服務本院達二十年的教職員;但由於疫情,今年未能如以往一樣舉行大型聚餐,只能在雲起軒貴賓房舉行小型惜別午宴,以答謝各同事多年來盡心盡力服務及貢獻。
|
|
|
【教職員參與】教職員聯誼會活動回顧三則
|
鑒於早前疫情較為嚴重,很多書院活動因而暫停了好一陣子。為了讓大家能在疫情稍為回落時放鬆一下,教職員聯誼會分別於6至8月舉行了幾項不同類型的活動,供新亞同仁一同參與。
|
|
|
【教職員參與】校園文化委員會活動回顧兩則
|
(一)醇味葡萄酒
委員會於2021年12月7日於雲起軒舉行2021/22年度「新亞書院文化聚談」第一講,主題為「醇味葡萄酒」,是次文化聚談主講嘉賓為資深葡萄酒導師及酒評家郭偉信先生。
郭先生簡單分享了葡萄酒的文化,以及講解了葡萄酒的釀造過程,亦分享了選購合適葡萄酒的知識。當日郭先生還準備了兩種不同款式的葡萄酒讓各參加者品嘗,更配上不同的伴酒小食芝士、檸檬、鴨肝配法包等,以襯托出不同葡萄酒的獨特性,讓參加者更能享受及領略葡萄酒的味道和樂趣。
|
|
|
【教職員參與】新隸屬本院教師(5月中旬至8月)
|
2022年5月中旬至8月新隸屬本院教師之名單請見詳情。
|
|
|
【校友聯繫】訃告:鄭海泉博士
|
中大校董會前主席、本院前校董及資深校友鄭海泉博士於8月28日與世長辭,享年74歲。本院同仁對痛失鄭博士這位本港傑出領袖深感悲痛,謹向鄭博士家屬致以深切慰問。
|
|
|
【校友聯繫】三位校友獲續任/委任第六屆特區政府主要官員
|
中央人民政府早前任命第六屆特區政府主要官員,其中三位為本院校友。陳茂波校友(77/會計)及曾國衞校友(86/新聞及傳播)分別獲續任為財政司司長及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而麥美娟校友(93/英文)則獲委任為民政及青年事務局局長。
|
|
|
【校友聯繫】榮獲政府2022年授勳之新亞校友
|
政府於7月27日憲報刊登2022年授勳名單,17位校友喜獲殊譽,謹此恭賀。授勳名單請瀏覽詳情。
|
|
|
【校友聯繫】三位校友於「第十六屆香港藝術發展獎」獲獎
|
由香港藝術發展局主辦之「第十六屆香港藝術發展獎」網上頒獎禮早前經已舉行,得獎者包括本院三位校友——謝曉虹校友(00/中國語言及文學)榮獲「藝術家年獎」(文學藝術);王家琪校友(12/中國語言及文學)榮獲「藝術新秀獎」(藝術評論);而勞麗麗(06/藝術)則榮獲「藝術新秀獎」(視覺藝術)。
|
|
|
【校友聯繫】《中大校友》6月號訪問本院校友
|
本院兩位於聯合國工作的校友早前接受最新一期《中大校友》專訪,請按詳情瀏覽相關連結。
|
|
|
【校友聯繫】海外校友會消息
|
北加州新亞書院校友會於7月30日舉行夏日午餐茶聚。一眾校友自疫情後都未能相見,是次聚首一堂,開懷暢談,一樂也。
|
|
|
【活動及展覽預告】錢穆圖書館展覽
|
黑松露萬字夾(聯展) 展期:2022年9月12至9月23日

王建文,生於1998年,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學生。主要以日常物和裝置為創作媒介,創作多以日常生活和自身經歷為主,嘗試透過藝術去探索土地與其的關係。王喜歡在城市中作日常觀察,以作品提出對社區議題的關注和回應,喜歡與人產生連結和探討之間的關係。
鄭泳昕,生於1999年,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學生 ,主要以現成物及裝置為創作媒介。散步愛好者,喜歡在街道尋找人們所謂日常的「日常」作為創作的主軸。現時使用日常生活的物件進行創作,近期目光投向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把日常體驗轉化為錄像。
王采薈,生於1999年,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系學生 ,主要以繪畫爲媒介。Meme愛好者,因爲喜歡人們看Meme時的思考方式,所以近來嘗試把Meme元素放進繪畫裏。
|
|
|
電子簡訊邀稿
|
新亞書院電子簡訊每逢2、5、8及11月出版,歡迎書院成員提供最新消息或投稿,來稿可用中文或英文撰寫。如欲來稿,請將稿件及相片電郵至院務室葉穎華女士(amyyip@cuhk.edu.hk)。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