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及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合辦「南來文人 · 人文來南──嶺南文人與百年香江文教展」,專題講座系列第一場在2022年1月13日(週四)下午四時三十分在中大圖書館地下數碼學術研究室舉行,設現場及網上直播,邀請了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高級講師程中山博士主講,主題為「十載香江署寓公:也談潘飛聲《獨立圖》」,與中大師生及校外觀眾講述寓港晚清嶺南名士潘飛聲(1858-1934)及其《獨立圖》的故事。
自晚清民國百年以來,南來的廣東文人對中國傳統文化在香港的傳承和發展有深遠的影響。潘飛聲便是其中一員,他曾擔任《香港華字日報》主筆,論政談詩,交遊滿天下,推動香港文學發展。潘飛聲居港期間,先後請居廉、伍德彝、馮雍繪畫《獨立圖》,更遍邀詩友題詠。這次報告,程博士正是以此作為切入點,通過三幅《獨立圖》所載潘氏友人之題詠,去解讀潘氏旅港十年的交遊及其思想之變化。
在程博士簡介潘飛聲生平時,他特別點出,潘氏往德國柏林大學「東語學堂」任教廣州話的經歷,對潘氏影響深遠,讓其大開眼界之餘,也深感外國的發展,科技、思想制度確有值得參照之處。同時程博士亦指出,雖然比較少人提及,但潘飛聲當時與維新詩人黃遵憲、鄭觀應、邱逢甲、邱菽園等齊名,並且與洋務運動人物聯繫密切。身處晚清之際,潘飛聲懷抱著振興國家的志向,在甲午戰爭後,來到香江擔任《香港華字日報》主筆,期以文章救國,這一思想也可從其自號「獨立山人」之舉窺見。潘飛聲用「獨立」二字為號,不但寄寓其超然於世、獨立不群之人格,而且亦表達其主筆《香港華字日報》時發表時務評論,獨立不偏。潘氏能詩、能書、能畫,書畫收藏亦豐富,時與友人開畫會,以書畫交流,對推動香港書畫發展也有一定貢獻。
是次「南來文人‧人文來南––嶺南文人與百年香江文教展」,展出了潘氏的《獨立圖》(第一圖),為1895年由友人居廉繪製,現藏於中文大學文物館。此圖集中揭示其德國時期之交遊。題詠人如張德彝、姚文棟及桂林,均是潘氏在德國「興亞會」的朋友,其中以桂林與潘飛聲交情最深,他們一同前往德國教學,及後亦一起歸國,不時唱和,《獨立圖》的題詠也可視為紀念二人之友情,令人感動。同時從《獨立圖》的題詠人也能展示出潘飛聲在香港積極結交不同背景之文士,推動了文化交流。當中包括尹囷(朝鮮人,擅草書,晚清時遊歷上海、廣州、香港等地),他三次在潘飛聲的《獨立圖》中題字、題詩;邱菽園,在新加坡主持《天南新報》,與潘飛聲以詩人、報人身份交往。另外,值得留意是各友人在第一幅《獨立圖》的題詠中,都很關心潘飛聲是否入仕。光緒二十四年(1898),冒鶴亭向兵部侍郎楊頤推薦潘飛聲以應「經濟特科」,潘氏未赴。後因同年「戊戌事變」,詔議取消特科而告終。友人的題詠正突出了潘飛聲來港初期欲積極用世,準備謀取功名,有為朝廷效力之打算,但因對科舉制度並無好感,所以可見其當時的糾結痛苦,加上潘飛聲正值中年,更添上幾分中年之感的惆悵。
第二圖為1896年居廉弟子伍德彝所畫,現藏於中文大學文物館。這幅圖則著重粵籍文士,以及新訂交之維新人物。題詠人包括尹囷、李應彬、黃景棠、黃節、黃士陵、邱逢甲、黃遵憲等。題詩內容圍繞時政,互相道出內心世界,對救國的感慨之心以及政治抱負,但與第一圖比較之下,可見潘氏與友人的交往中流露出報國無門的滄桑感。回想潘飛聲初到香港,有志於為朝廷做事,曾上書當道,提出建鐵路、聯南洋、籌邊防、練海軍以防日俄,想法積極,惜當道不能奉行,內心浮現無奈之感,對經由謀取功名,為朝廷效力,再沒有之前的雄心壯志。
第三圖為九龍副將的幕僚馮雍所畫,收錄桂埴、馮雍、鄭觀應、高太癡、陳夢坡 、朱兆基 、李東沅七人題字或詩。在《蘇報》案後,潘飛聲與陳夢坡晤談時局,反映潘氏對清廷徹底失望,政治取態明顯轉變,與革命派人士關係開始密切。程博士在追尋《獨立圖》的過程中,發現不少題詩並不在這三幅《獨立圖》之上,如鄭觀應詩集收錄的〈題潘徵君「獨立圖」〉,潘飛聲的《在山泉詩話》中也言及高太癡所題〈獨立圖〉,此五律題詩亦未載上述三幅《獨立圖》。因此,程博士推斷應當有第四圖,甚至有更多尚未流傳於世。
三幅《獨立圖》所載潘氏友人近十年之題詠,反映潘飛聲由最初居港積極交友,主持報政,期以文章救國,更一度準備應特科報效家國。後迭經戊戌政變、庚子之亂後,明顯可見潘氏同情革命之思想轉變。1906年,潘飛聲居港第十二年,其對政局發展深感絕望,意興闌珊,於是辭去主筆之職,返回廣州。
*節目重溫影片已上載到中國文化研究所Facebook,以下是節目重溫連結: 按此重溫